摘 要:文章針對景觀視覺環境評價研究進展,尤其是景觀偏好研究在環境影響評價中的應用進行歸納總結,以期為國內景觀視覺環境評價體系的發展與完善提供部分參考依據。
關鍵詞:景觀偏好;環境影響評價;景觀視覺環境評價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的不斷推進,大量新建項目對自然環境和景觀視覺環境均造成了嚴重的破壞。景觀視覺環境的污染也在逐步惡化,并逐步威脅到人類的生活環境和身心健康。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歐美發達國家開展大量對景觀視覺環境評價(LVEA)的理論研究與實踐工作[1]。我國幅員遼闊,具有獨特的景觀資源和歷史悠久的山水美學理論,對現代景觀視覺的環境評價雖然起步較晚,但自1985年以來,也逐步出臺了有關景觀視覺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盡管有法可依,環境影響評價至今仍未將景觀視覺環境的影響作為重點納入體系之中。基于此,文章針對景觀視覺環境評價研究進展,尤其是景觀偏好研究在環境影響評價中的應用進行歸納總結,以期為國內景觀視覺環境評價體系的發展與完善提供部分參考依據。
1 景觀視覺環境評價
景觀視覺環境評價主要是指在歷史資料的回顧評價與景觀視覺環境現狀評價的基礎上,對景觀環境因為人為因素(建設項目、區域規劃等)所產生的變化進行識別、評價和預測,提出避免或消減負面影響的對策[2]。景觀視覺環境評價的內容通常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科學性論題:地形地貌、水體、植被、土地利用方式等具體物質要素及其質量狀態;(2)社會性論題:人與景觀的相互作用,包括行為、心理、感覺、文化等;(3)經濟性論題:景觀環境的經濟價值等[3,4]。
景觀視覺環境評價起源于1960年代,繼歐美國家先后頒布了《野地法》(美國,1964)、《鄉村法》(英國,1968)、《國家環境政策法》(美國,1969)等一系列保護景觀視覺環境的法規后,科學規范的評價標準與方法亟待推廣運用。在這樣的背景下,科學研究者經過幾十年的研究及綜合整理,建立了較為系統的研究理論。同時,由于景觀視覺環境評價涉及的學科眾多,該領域的研究也有著學派林立的特征。目前公認的四大學派分別為:專家學派(Expert Paradigm)、經驗學派(Experimental Paradigm)、認知學派(Cognitive Paradigm)和心理物理學派(Psychophysical Paradigm)。
專家學派通常由專業人士將景觀分析拆分為線條、形體、色彩和質地四個基本元素進行評價工作,具備較強的實用性,也是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評價方法,歐美國家的風景管理系統、土地規劃部門多采用這種方法進行風景美學質量評價。
經驗學派認為景觀價值建立于人與景觀的相互作用中,并且與評價人的經歷體會息息相關。經驗學派在景觀評價過程中強調了人的主觀作用而弱化了景觀的客觀屬性,使這種方法具有高靈敏度的同時,相對缺乏實用價值。
認知學派強調景觀的空間意義和作為人類生存環境的意義,這種評價方法既受景觀整體特征影響,也受評價者的認知影響,由于評價從更為抽象的維量出發,因此實用性較弱。
心理物理學派通過測量公眾對景觀的普遍審美態度來獲取景觀環境質量的評價量表,并在此基礎上建立景觀環境質量量表與各景觀成分之間的數學關系,由于評價方法嚴格因而具備較強的可靠性,通常應用于項目建設中的景觀環境影響評價。
四大學派的特點分析比較如表1。
2 景觀偏好研究
2.1 景觀偏好研究的定義與起源
因個人的經驗、需求、期待及心理狀態,對景觀進行的評價、偏好選擇、行為與決策,稱為景觀偏好[5,6]。早期的研究通常認為,相比于人造景觀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景觀,純自然景觀更受歡迎。然而隨著現代社會發展以及更多的旅游資源開發,人造景觀和改造景觀勢必會越來越多[7],因此需要更準確的研究方法來判斷影響人們景觀偏好的具體元素,以便在建設與改造景觀時適應相應區域的審美需求,景觀偏好研究因此迅速發展起來[8]。
景觀偏好研究作為景觀評價的一種研究方法,被廣泛應用于景觀視覺環境評價四大學派中,其中在心理物理學派中的應用最為普及。這種基于感官的評價方法在對中小范圍實驗對象的研究中,可信度非常高。目前,基于景觀偏好建立的諸多評價模型已應用于景觀管理體系,公眾偏好也已作為評價的關鍵要素被整合到生態系統管理的分析、規劃和實施中。
2.2 景觀偏好研究進展
在早期的景觀偏好研究中,研究者對景觀質量的評價主要基于具體景觀特征的視覺效果,諸如植被種類、建筑物風格類型等[9],隨著研究深入,景觀特征因素也被更細化的分解描述,在Arriaza[10]等的研究中,植被覆蓋率、色彩對比度、荒蕪率等14個評價因素被納入度量景觀屬性的評價。Bulut[11]等在此基礎上還考慮了色彩多樣性、天空面積比、人造因素的積極消極比率等影響因素。
在Karjalainen[12]等的研究中,利用數碼景觀模擬器對景觀進行評估,提出景觀模擬器的核心問題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圖片的技術精度,二是現實景觀的真實還原度。在這兩點要素水平滿足要求的前提下,數碼景觀模擬器能夠科學評估景觀的美學價值,但景觀娛樂價值還需要大量的區域景觀偏好數據作為基礎參數納入研究。
Thomas等[13]將3D技術引入景觀偏好研究中,通過模擬動態的行人、騎車人的移動速度,將傳統研究方法無法表現的影響因子納入研究。研究結果顯示低速水平的運動模式對小徑景觀有更積極的影響。同時,研究也為景觀研究中納入動態影響因素提供新的技術方法參考。
景觀偏好研究在國內起步較晚,在學習國外相關先進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現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資源評估、美學評價及環境影響評價等方面,涉及居住景觀、植物景觀、自然旅游景觀等多種景觀類型。基于我國旅游資源豐富的現狀條件,目前針對旅游資源評估的研究較多。劉媛媛等[14]和葉曉敏等[5]探討了文化差異特性對景觀偏好的影響。廖圣曉等[15]針對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的植物景觀進行問卷調查,研究了游客對不同類型植物、植物群落、空間環境和植物景觀的偏好程度,并由統計得出觀花植物、喬灌草混交群落、半封閉的植物空間和林中溪流景觀受不同游客群體的偏好性最強。周瑋等[16]運用瑟斯頓態度比較評價模型,定量評價了游客對南京夫子廟歷史文化街區景觀偏好的游后感知特征,并提出商業文化過度泛化降低游客對夫子廟文化的體驗評價,夫子廟旅游開發還需運用合理的文化傳承方式。這些研究對旅游資源的充分利用、優質旅游產品的開發和旅游市場的研究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3 景觀偏好在環境影響評價中的應用
景觀偏好逐步應用于環境影響評價中,一方面解決了建設項目景觀環境的區域影響難以客觀評估的問題,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城市景觀建設的合理性和統一性。
楊懿琨等[17]選取長沙市6個有代表性的居住小區作為研究對象,應用風景質量評價法中的心理物理學派的SBE法,邀請非專業大學生、專業大學生和專家三個群體對長沙市居住區植物景觀進行量化評價,結果表明不同專業背景的三個群體對居住區復層植物景觀、色葉類植物景觀和水體旁植物景觀的景觀審美態度上具有一致性,研究者針對此結果分析了植物景觀中評價最高的居住區植物景觀模式,以對長沙市居住區的植物景觀設計提供參考。
周春玲等[18]采用SBE法建立樓間綠地的美景度預測模型,邀請5組不同背景的測試人群(外語系學生、園林專業學生、計算機專業學生、園林專家及從業人員、普通公眾)對居住區30個樓間綠地進行美景度評價。評價結果表明,不同背景的測試群體在居住區綠地審美方面存在普遍一致性,具有專業背景的群體的相關性較其他各種類型的人之間的相關性更好;水體和冠幅是影響美景度評價的重要因子。
葉曉敏[14]以杭州市西湖風景區為研究對象,分析游客文化背景(中國游客、亞洲其他國家游客、歐美游客)和亞文化背景(小學生、老年人、民工、園林專業學生和非專業學生)對景觀偏好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文化背景對文化景觀偏好影響較大,歐美游客對中國特色景觀興趣較高,亞文化背景對樣本個體具有顯著的景觀偏好特征。該研究結果對于制定特色旅游線路,合理開發和規劃西湖區域旅游項目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4 結束語
景觀視覺環境評價是一個多學派理論、多學科交叉的研究領域,盡管近年來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在景觀評價的方法理論上已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國內仍無系統的評價體系。另一方面,在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的今天,建設項目的景觀環境影響尚未得到足夠的重視。景觀偏好研究在對區域性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中具備較高的實用價值,對我國環境影響評價體系的豐富、環境管理及生態管理的健全完善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湯曉敏,王祥榮.景觀視覺環境評價:概念,起源與發展[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農業科學版,2007,25(3):173-179.
[2]姚玉敏.綠化景觀的視覺環境質量評價研究[D].南京大學,2011.
[3]湯曉敏.景觀視覺環境評價的理論,方法與應用研究[D].2007.
[4]Daniel,T.C.Whither scenic beauty?Visual landscape quality assessment in the 21st century[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1,54(1):267-281.
[5]劉媛媛,卓金梅,張朝枝.游客文化差異性特征對其景觀偏好的影響[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2):12-16.
[6]陳云文,胡江,王輝.景觀偏好及栽植空間景觀偏好研究回顧[J].山東林業科技,2004(4):54-56.
[7]de Vries,S.,M. de Groot,J. Boers.Eyesores in sight:quantifying the impact of man-made elements on the scenic beauty of Dutch landscape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2,105(1):118-127.
[8]Filova,L.,et al.The effect of landscape type and landscape elements on public visual preferences:ways to use knowledge in the context of landscape planning[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2015,58(11):2037-2055.
[9]Gourlay,D.,B. Slee.Public preferences for landscape features:a case study of two Scottish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areas[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1998,14(2):249-263.
[10]Arriaza,M.,et al.Assessing the visual quality of rural landscape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4,69(1):115-125.
[11]Bulut, Z.,H. Yilmaz.Determination of landscape beauties through visual quality assessment method:a case study for Kemaliye(Erzincan/Turkey)[J].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2008,141(1-3):121-129.
[12]Karjalainen,E.,L. Tyrv?覿inen.Visualization in forest landscape preference research:a Finnish perspective[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2,59(1):13-28.
[13]Reichhart,T.,A. Arnberger.Exploring the influence of speed, social, managerial and physical factors on shared trail preferences using a 3D computer animated choice experiment[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0,96(1):1-11.
[14]葉曉敏,倪琪.基于文化背景的景觀偏好研究——以杭州西湖風景區為例[J].華中建筑,2011,29(9):145-149.
[15]廖圣曉,晏海,董麗.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游客對植物景觀偏好研究[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3(2):237-241.
[16]周瑋,等.南京夫子廟歷史文化街區景觀偏好的游后感知實證研究[J].人文地理,2012(6):117-123.
[17]楊懿琨,陳亮明,周德明.基于SBE法的長沙市居住區植物景觀量化評價[J].中南林業調查規劃,2007,26(1):35-38.
[18]周春玲,張啟翔,孫迎坤.居住區綠地的美景度評價[J].中國園林,2006,22(4):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