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工業經濟隨著社會的發展呈現出了很多新的發展特征,對其進行分析和研究無疑對工業的發展進步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基于此,文章對工業經濟的新特征和發展策略進行較為細致地分析,希望對相關工作提供參考,進而促進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的發展。
關鍵詞:工業經濟;新特征;發展
1 工業經濟的新特征
1.1 創業管理與傳統管理的融合
在科學技術的推動下,以信息、金融、服務為主的產業逐漸取代了傳統的大機器工業,而在計算機技術的普及下,那些傳統管理模式的弊端也在漸漸顯露,所以新的管理創新方式應運而生,有的人稱之為創業管理方式。創業管理需要重視信息,信息量的多少可能不是最重要的,獲得信息的時間差和如何利用信息往往是極為重要的。人的能力是創業管理需要重視的,還要盡量多地考慮識別和把握機會的能力。
但還要清楚地認識到一點,創業管理的出現并不是對傳統管理理念和經驗的完全摒棄,傳統管理方式的優點也應該給予重視,并進行吸取。整個創業管理過程不但有機會的發現和提煉,還要對資源進行整合并加以利用。創業管理逐漸將傳統管理的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融入到其中,傳統的管理方式也對機會的識別和把握越來越重視。在管理領域中一個劃時代的改革就是傳統管理和創業管理的融合。
1.2 工業經濟的文化化
經濟社會的發展,使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消費結構業也得到了相應的變化,文化的需求量明顯增大,進而滲透到了工業生產中,文化因素在工業中的各個環節比重越來越大。產品在外觀設計上要與大眾的審美理念相一致,產品外觀的重視程度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并且在售后服務上也多本著“消費者是上帝”的原則,以消費者的利益為出發點服務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工業制造業與文化企業的融合交流越來越多。
在企業的內部管理中,企業文化建設的力度越來越大,傳統的由老板控制員工的管理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要求了,取而代之的是人性化管理。知識員工是企業向前發展的創造者和推動者,老板的知識很大程度上是員工的各種文化因素的體現,進而融合到管理中。這樣領導和員工間的關系就發生了變化,不再是傳統的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更像是合作伙伴。企業的對外關系中也有文化的滲透。傳統制造業的經營方式是控制所有的生產流程,但是現代社會中很多煩人跨國公司以“外包”的形式來進行操作,虛擬組織得到了極大發揮。企業間突破那種狹隘的對手觀念,合作伙伴在它們之間生根發芽。
1.3 工業經濟的信息化
信息化在制造業中的應用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企業要想得到大量的市場信息,互聯網是一個重要的方式,通過網絡可以形成產品的銷售和原材料的供應,并在企業內部實現了網絡管理。如今的大型制造業不但有軟件、數據庫、無線通訊和在線信息服務,還會有信息內容產業的服務。信息已經成為制造業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如今“三網合一”的發展趨勢,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工業經濟對信息化的帶動作用。信息化已經滲透到工業制造業的每個環節中,還直接參與和經營一部分信息產業,實現了信息轉化為商品的可能性。工業化在信息化的改變下有了很大的上升發展空間,不僅能夠推動工業化的發展進程,培養更多需要的人才,還能夠大幅度地提高勞動生產率,減少企業成本,實現產業信息化。
2 工業經濟的新型發展策略
2.1 發展循環經濟
作為一種新型的、先進的經濟形態,循環經濟要制定好生產流程,進行科學的管理。生產屬于循環經濟中從資源到產品的過程,應遵循三個原則。(1)減量化: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物質和能源流量。(2)標準化:設計中要采用標準設計。(3)清潔化:降低對人體和環境的傷害。而要實現這些,應以科學技術進步作為重要的基礎,積極引起新技術,最大程度上來降低能源的消耗。在產品科學的設計和制造下,循環經濟才有可能得到順利發展。
循環經濟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想使循環經濟達到順利發展,科學的管理是重要的前提和基礎。(1)政府應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城市建設的重要目標。城市的產業機構要科學合理,進而形成互相關聯、互相依存的產業鏈。(2)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借此來規范循環經濟,保證資源的合理開發,對那些肆意污染環境的行為要加大處罰力度。一方面要對污染企業的建設進行適當地限制,把好容易出現問題的源頭,使新建項目免于成為限期治理項目。另一方面還要利用好市場經濟的調節手段,劃分好企事業單位和消費者之間的經濟責任,對現階段執行的排污收費制度進行改革,適當地提高收費標準。
2.2 加強技術創新
企業只有擁有了核心競爭力,才能有無限的發展潛力,這其中科學技術為重要的推動力,進而優化產業結構,轉變舊有的經濟增長方式,使工業經濟能夠與環境處于一種和諧的發展狀態。首先,對技術創新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經濟要實現有效發展,企業要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創新是必要和關鍵因素。技術創新重要性的理念已經隨著社會的發展深入人心了,并且得到了重視,它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基礎,與國家的綜合實力和經濟安全密不可分。創新是我國目前大力提倡的,而企業的技術創新是一個大的方面。在未來的發展中要積極地引導企業更加關注世界先進技術創新,更加積極地進行技術創新。其次,推進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要有一定的方法來促進企業的技術創新,可以建立相應的體制機制,使企業技術得以進步,進而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1)加快研究、并制定企業技術創新條例。(2)加強政府的行政合力和引導力度。(3)加快推進企業技術中心建設。(4)建立區域特色經濟技術創新服務平臺,提供技術研發和技術服務。(5)進一步推進品牌培育和技術標準戰略。(6)加快推進產學研聯合創新,鼓勵探索技術創新模式,使企業能夠與更多的大專院校展開交流與合作。(7)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2.3 提高信息技術水平
以信息化來帶動工業化的發展,對工業結構進行調整。加大信息產業建設的發展力度,促進產業化的發展進程。進一步加快信息技術的更新,并以此來促進傳統產業的發展。加快體制創新,促進信息化戰略的實施和工業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信息化戰略的發展中,應結合信息化戰略對現行體制、觀念和行為方式的沖擊,主動加快生產關系的變革和體制創新,實現工業結構調整,加快企業兼并重組和規模發展,加快工業經濟增長方式。
突破地域和部門的限制,使市場更加統一、開放,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科研、開發、生產、市場緊密結合的運行機制,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工業投融資體制。與傳統經濟相比,信息經濟應用市場化金融資本,激勵企業組織的技術創新,打造資金與技術全面結合的新模式。改革政府管理經濟的方式,使政府、市場、企業能夠充分認識到自身的責任,將管理方式轉變為間接管理,降低政府干預的范圍,達到宏觀調控和市場的合理分工。
參考文獻
[1]趙國鴻.論中國新型工業化道路[M].人民出版社,2005:99.
[2]趙亞凡,宋明大.循環經濟——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途徑[J].城市規劃匯刊,2002(2).
[3]王玉峰,陸國臣.淺談國內外工業經濟發展的研究進展及綜述[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35).
[4]杜群陽,項丹,俞斌.中國工業經濟轉型升級研究——2011《中國工業經濟》青年作者學術研討會觀點綜述[J].中國工業經濟,2011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