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陽光藍組培苗莖段為材料,研究不同生長素、不同處理時間和不同栽培基質對藍莓(Vaccinium spp.)組培苗瓶外誘導生根的影響。結果表明,采用1 mg/mL IBA處理10 s為瓶外誘導生根的最佳生長素處理,生根率達91.7%;在此基礎上將組培苗栽插于泥炭土與珍珠巖體積比為9∶1的混合基質上,瓶外誘導生根率最高,達到98.3%。
關鍵詞:藍莓(Vaccinium spp.);陽光藍;瓶外生根技術
中圖分類號:S6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19-5011-02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19.028
Abstract: The effects of the different transplanting medium,different auxin treatment and the processing time were studied on root induction ex vitro using tube seedling of Sunshine Blue as material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ube seedlings that were processed in 1 mg/mL IBA for 10 s obtained a maximum rooting rate,and it reached 91.7%. And on this base,a maximum rooting rate of the tube seedlings that were placed on the peat and perlite mixture medium were obtained,and reached 98.3%.
Key words: blueberry(Vaccinium spp.); Sunshine blue; techniques of rooting ex vitro
藍莓(Vaccinium spp.)又名越橘、藍漿果,屬于杜鵑花科(Ericaeae)烏飯樹(越橘)屬(Vaccinium)的多年生灌木。陽光藍(Sunshine blue)是由艾文藍的自然雜交實生苗選育而來的一個晚熟品種,為常綠灌木,分枝細而多,果實大,口感佳且味道好,在pH較高的土壤條件下也能生長發育[1]。藍莓果實皮薄,果味酸甜可口,風味獨特,營養豐富,被譽為“漿果之王”[2]。同時藍莓果實中含有較多的花色素苷、黃酮等生理活性成分,能有效防止腦神經衰老以及糖尿病等疾病的發生,而且在明目及抗癌等方面也具有獨特功效[3-5]。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將其列為人類五大健康食品之一[6]。藍莓已有近百年的栽培歷史,是美國的主栽果樹之一[7]。近十多年來,藍莓也成為了中國最具發展潛力的果樹之一。
通過組織培養和脫毒技術可以獲得比常規育苗方法更多、更健壯的幼苗。組織培養快速繁殖技術已經成為商品化生產的主要手段之一,藍莓無菌苗的瓶外誘導生根技術在國外被廣泛應用于規模化生產,而國內鮮有報道[8,9]。本試驗以陽光藍組培苗莖段為材料,研究不同激素、不同處理時間以及不同栽培基質對藍莓組培苗瓶外誘導生根的影響,以期為大規模工廠化生產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剪取藍莓品種陽光藍當年生新枝作為外植體,經初代培養取得成功后,將無菌苗切成0.8~1.0 cm長的莖段接種到繼代培養基(Anderson+15 mg/L 2iP Riboside+0.1 mg/L IAA)上,繼代培養2~3次后所獲得的組培苗作為試驗材料。
1.2 試驗方法
采用單因素設計,分別考察不同生長素、不同處理時間、不同栽培基質對瓶外生根的影響,每組試驗均選取苗長2.0~2.5 cm且生長一致的組培苗,扦插于栽培容器為72孔/盤的穴盤,每處理6株,12個重復。處理扦插完成后置于全自動溫室的床架上,控制溫度(25±5) ℃,透光率70%,并在床架上搭小棚,控制小棚內空氣溫度80%~95%。扦插60 d后記錄生根株數、每株生根數和平均根長。
1.2.1 生長素處理對瓶外生根的影響 取泥炭土和珍珠巖等體積混合的基質作為栽培基質,分別考察用1 mg/mL IBA和NAA處理不同時間(5、10、20、30、40、50、60 s)對藍莓瓶外生根的影響。
1.2.2 栽培基質對瓶外生根的影響 組培苗用 1 mg/mL IBA處理10 s后分別扦插到由泥炭土和珍珠巖按不同比例混合而成的基質(泥炭土與珍珠巖的體積比分別為1∶9、3∶7、5∶5、7∶3、9∶1)中,考察不同栽培基質對藍莓瓶外生根的影響。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生長素處理對瓶外生根培養的影響
將生根率、平均生根數和根長進行反正弦轉化后進行方差分析,結果顯示,生根率在IBA和NAA處理下的P分別為0.000 5、0.000 2,均達極顯著差異水平;平均生根數在IBA和NAA處理下的P分別為0.009 7、0.000 1,也均達極顯著水平;平均根長在IBA和NAA處理下的P分別為0.015 7、0.000 2,分別達顯著和極顯著水平。進一步對各指標進行LSD多重比較,結果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采用IBA處理時,用IBA處理10 s的藍莓生根率最高,達91.7%,且與其他處理時間均存在顯著或極顯著差異;平均生根數和平均根長也為IBA處理10 s時最高,分別達到2.94條、2.60 cm,且與除處理5 s外的其他各處理間存在顯著或極顯著差異。采用NAA處理時,用NAA處理10、20 s時藍莓的生根率最高,均為66.7%,且與其他處理(除5 s處理外)間均存在顯著或極顯著差異;平均生根條數為處理10 s時最高,達到2.14條,且與其他處理(除5 s處理外)間存在顯著或極顯著差異;平均根長為處理10、20 s時較高,接近1.9 cm,且也與其他處理(除5 s處理外)間存在顯著或極顯著差異。綜合考慮,確定IBA處理10 s時對促進藍莓試管苗瓶外生根效果最好。
2.2 不同栽培基質對瓶外生根的影響
將不同栽培基質處理后的生根率、平均生根數和平均根長進行反正弦轉化后進行方差分析,結果顯示,生根率、平均生根數和平均根長的P分別為0.005 9、0.002 0、0.001 0,均達極顯著水平。進一步對各指標進行LSD多重比較,結果見表2。從表2可以看出,隨著泥炭土比例的增加,藍莓的誘導生根率和平均根長均逐漸升高,且泥炭土與珍珠巖的比例達9∶1時其生根率達到了98.3%,平均根長也達到了3.38 cm,與其他處理之間均存在顯著或極顯著差異;對于生根數則是呈現出了負相關關系,當泥炭土與珍珠巖的比例為1∶9時,其平均生根數最高,但是生根率最低。綜合考慮,確定泥炭土與珍珠巖按9∶1的比例混合時對藍莓試管苗的瓶外生根較為有利。
3 結論
在不同生長素處理試管苗瓶外誘導生根的試驗中,IBA的效果明顯強于NAA。在本試驗中,采用IBA處理10 s為陽光藍試管苗瓶外誘導生根的最佳激素處理,生根率達91.7%。不同的栽培基質對瓶外生根的影響差異也較為顯著,在本試驗中,當泥炭土與珍珠巖的體積比為9∶1時,陽光藍試管苗的瓶外生根率最高,達到98.3%。但是本試驗采用的基質種類有限,還可以考慮根據實際生產條件試驗更多的基質種類及其配比來保證陽光藍試管苗瓶外誘導生根的成活率,以滿足實際生產的需要。
綜合考慮陽光藍試管苗瓶內生根與瓶外生根的試驗結果,瓶外直接誘導生根減少了瓶內誘導生根的整個無菌操作環節,無論從人工、能耗、試劑成本還是時間上來說都更為節約,實際生產意義更大,故對陽光藍的規模化生產可以推廣使用瓶外生根的方式。
參考文獻:
[1] 葉振風,樊基勝,賈 兵,等.藍莓新品種——皖引-陽光藍的選育[J].中國果樹,2015(4):8-9.
[2] 劉 歡.“漿果之王”藍莓的營養保健作用研究[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09(19):228.
[3] 楊紅澎.藍莓的活性成分、吸收代謝及其神經保護作用研究進展[J].衛生研究,2010(4):525-528.
[4] ATALAY M G,GAYLEROY S. Anti-angiogenic property of edible berry in a model of hemangioam[J].FEBS Letters,2003, 544(1):252-257.
[5] BLISS R M. Building a better blueberry[J].Agricultural Research,2002,509(11):11-12.
[6] 孫 陽,魏海榮,程淑云,等.藍莓組培苗玻璃化及恢復的研究[J].山東農業科學,2008(3):61-63.
[7] 孫貴寶.關于藍莓植物學特性的研究[J].天津農林科技,2004(5):39-41.
[8] 張賢萍.藍莓組培分化苗瓶外架空生根育苗關鍵技術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13,19(3):26-28.
[9] 黃國輝,姚 平.藍莓組培苗瓶外生根的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11,39(4):22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