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測定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10(IL-10)變化,了解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合并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SIRS)的病情變化。方法 選取我院接診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者36例,其中15例合并有SIRS,21例未合并SIRS。測定TNF-α、IL-10。結果 SIRS組24 h、7 d TNF-α、IL-10測定結果與No-SIRS組比較明顯較高(P<0.05)。結論 在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合并SIRS與TNF-α、IL-10有關。
關鍵詞: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TNF-α;IL-10
Abstract: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serum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 alpha),leukocyte mediated IL-10(IL-10)change,to understand the syndrome of diabetic ketoacidosis complicated with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condition changes.Methods A total of 36 cases of diabetic ketoacidosis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including 15 cases with SIRS,21 cases without SIRS.Determination of TNF-alpha,IL-10.Results SIRS group,24h,7dTNF-a,IL-10 compared with No-SIRS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P<0.05).Conclusion In patients with diabetic ketoacidosis associated with TNF-alpha,IL-10 SIRS.
Key words:Diabetic ketoacidosis;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TNF-;IL-10
糖尿病酮癥酸中毒主要是指機體體內缺乏糖分或者胰島素不足,致使脂肪分解過多,導致酮體濃度升高,一部分經(jīng)尿液排除形成酮尿[1-2]。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SIRS)是一種因非感染或者感染等病因致使機體出現(xiàn)自我破壞和失控的自我放大全身性炎癥反應。是機體生存和修復期間發(fā)生的過度應激反應過程[3]。有研究表明[4],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本身屬于一種炎癥反應失控,當出現(xiàn)SIRS即表明其炎癥反應失控。本研究擬對患者血清進行采集,并行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10(IL-10)檢測,旨在為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早期控制提供理論依據(jù)。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病例均來自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接診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者,選取36例作為本研究對象,其中15例合并有SIRS,其中女性8例,男性7例,年齡為55~75歲,平均年齡為(62.58±2.67)歲;另21例未合并SIRS,其中女性12例,男性9例,年齡為54~79歲,平均年齡為(63.21±2.1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逐項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在患者發(fā)病24 h與發(fā)病后7 d行空腹靜脈血采集,每例各取3次,在室溫條件下,靜置1 h,以離心機行離心處理,10 min,3000 r/min,取上清液,放置于-70℃儲備箱內保存?zhèn)溆谩2捎梅派涿庖叻▽NF-α、IL-10進行測定,試劑盒均為配套試劑盒。
2 結果
SIRS組24hTNF-α為(1.97±0.50)ng/L,IL-10為(138.07±18.88)ng/L;No-SIRS組24hTNF-α為(1.33±0.32)ng/L,IL-10為(120.66±27.03)ng/L;SIRS組7dTNF-α為(2.17±0.60)ng/L,IL-10為(153.25±21.01)ng/L;No-SIRS組7dTNF-α為(1.34±0.27)ng/L,IL-10為(133.01±26.51)ng/L;SIRS組24 h、7 d TNF-α、IL-10測定結果均顯著高于No-SIRS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糖尿病酮癥酸中毒主要是指糖尿病在胰島素隨意減量、感染以及其他原因等作用下,致使蛋白質、糖、水、酸堿平衡失衡,從而引起高血酮、高血糖、酮尿等生化變化的臨床綜合征[5]。因糖尿病患者的抵抗力相對較低,當其血糖迅速升高時,非常容易引起繼發(fā)感染,而這種感染是導致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出現(xiàn)急性并發(fā)癥的主要因素[6]。當全身出現(xiàn)炎癥反應時,感染或者非感染因素的激活單核-吞噬細胞系統(tǒng)內多種細胞,尤其是針對巨噬細胞和單核細胞會因此釋放大量的炎癥細胞因子,這些炎癥細胞因子主要有IL-10、TNF-α以及干擾素γ(IFN-γ)等[7]。在這種充斥著大量炎癥細胞因子的環(huán)境下,內皮細胞能夠被迅速激活,并在此過程中產(chǎn)生大量的炎癥介質與細胞因子,它們互相作用并導致連鎖反應,從而致使機體出現(xiàn)全身炎癥過激反應[8]。
在炎癥反應中,TNF-α屬于啟動物質,屬于最早發(fā)揮作用的前炎性因子,可活化各種類型的炎性細胞并能夠釋放大量的IL,可以說是機體炎性反應中非常重要的因子[9]。當其出現(xiàn)釋放失控時,必然會引起大量炎癥介質和細胞因子,并因此形成細胞因子網(wǎng)絡,從而致使一系列的級聯(lián)反應。IL-10同樣作為機體中非常重要的抗炎細胞因子,其合成晚于促炎細胞因子,主要用于控制炎癥反應,避免機體因過度炎癥反應受到損害[10]。
本研究結果顯示,入院24 h、7 d,SIRS組患者TNF-α、IL-10均顯著高于No-SIRS組患者。這表明炎性細胞因子在發(fā)揮作用的過程中,TNF-α具有應答反應敏捷等特點,而IL-10相對較為稍后,但同時也表明以其為代表的內源性抗炎細胞因子迅速釋放和啟動。
綜上所述,通過對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合并SIRS患者血清TNF-α、IL-10進行測定,可有效掌握患者機體炎癥反應變化,故可將作為疾病預測的重要指標,和臨床治療效果判斷的指標。
參考文獻:
[1]楊惠嵐,袁高品,鄧浩,等.血清β-羥丁酸在糖尿病酮癥/酮癥酸中毒中的診斷價值[J].四川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4,56(2):270-273.
[2]陸珣靚.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者血清CA19-9水平的變化[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4,7(28):16-18.
[3]趙云芳,苗陽,付印,等.血清β-羥丁酸、血糖及尿酮體水平與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的相關性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7(34):88-89.
[4]陳衛(wèi)香,郭莉婷,鄭運江.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者血清中炎性細胞因子水平增高的臨床意義[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4,12(34):51-53.
[5]戴陽麗.兒童1型糖尿病10年回顧及白介素-10在兒童1型糖尿病酮癥酸中毒中的臨床意義[D].浙江大學,2009.
[6]沈揚,何蘭杰,劉萍.2型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者血清膽紅素水平臨床觀察[J].寧夏醫(yī)學雜志,2010,49(5):452-453.
[7]尹延偉,胡愛民,劉宏利,等.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臨床急診雜志,2012,13(2):94-96.
[8]鄒海英,張東光,袁意,等.IL-6、IL-12及IL-18與兒童1型糖尿病及糖尿病酮癥酸中毒表達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21):499-501.
[9]張愛萍.不同糖代謝狀態(tài)下血清TNFα和FFA的變化及其意義[D].安徽醫(yī)科大學,2005.
[10]楊玉,劉學武,楊利,等.Ⅰ型糖尿病不同病情血清IL-6、TNF-α、IFN-γ的變化及臨床意義[J].江西醫(yī)藥,2011,26(11):991-994.
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