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慢性炎性脫髓鞘性神經病(CIDP)的臨床及電生理特點。方法 對2005~2015年確診的90例CIDP患者的臨床特點進行分析,并對所有患者進行神經傳導速度、波幅、潛伏期及肌電圖測定,與90例正常組肌電圖進行對照。結果 患病組腦脊液檢查72例(80.00%)表現為蛋白-細胞分離現象,所有患者肌電圖均表現神經源性損害,兩組間運動傳導除近端潛伏期比較無統計學差異,其他各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CIDP存在廣泛的周圍神經損害,存在以脫髓鞘為主伴軸索變性的電生理改變。
關鍵詞:慢性炎性脫鞘性多發性神經病;電生理;肌電圖
慢性炎癥性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病(CIDP)是一種由免疫介導的炎性脫髓鞘性周圍神經病,成人發病率為1.9/10萬~7.7/10萬,其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明了,電生理被公認為診斷CIDP的重要手段之一。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解放軍第289醫院2001~2011年確診的CIDP患者90例,其中男性50例,女性40例;年齡10~86歲。平均40.71歲。其中5例有明確腹瀉史,9例有明確感冒史。對照組為因其他不適就診和志愿行肌電圖檢查各項正常者。
1.2方法 對所有患者行腦脊液常規及生化檢查。電生理檢查:應用丹麥產Keypiont肌電圖儀對所有患者行上下肢遠近端至少各一塊肌肉肌電圖,通常選擇肱二頭肌、外展拇短肌、脛前肌、股四頭肌。感覺神經傳導一般測腓腸神經、正中神經、尺神經傳導速度并與正常組進行對照。
1.3判斷標準 本組電生理檢查正常值參照沈定國主編的《神經疾病肌肉疾病》正常值,CIDP的電生理學診斷標準參照美國神經研究院的診斷標準[1]。
1.4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7.0統計軟件,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并均行方差齊性檢驗。
2結果
2.1臨床特點 本組90例均符合臨床診斷標準,病程2.5個月~18年,平均20.18個月。其中單純雙上肢起病4例,雙下肢起病15例,波及四肢45例;有深淺感覺障礙38例,腱反射減低或消失79例,腦神經受累11例,表現為周圍性面癱、飲水嗆咳、吞咽困難;有不同程度肌萎縮35例。腦脊液蛋白0.42~2.32 g/L,平均0.83g/L,表現蛋白-細胞分離現象59例,提示與免疫本質相關。18例屬復發型,余72例均表現為緩慢進展型。
2.2肌電圖 90例288側肌電圖提示程度不等神經源性受損,表現為靜息時產生自發電位,分別是纖顫電位68側(23.61%),正相電位79側(27.43%),插入延長81側(28.13%),募集電位電壓明顯升高77側(26.74%),其中多相電位76側(26.39%);重收縮時單純相95側(32.99%),混合相45側(15.63%),干擾相67側(23.26%),未引出電位44側(15.28%)。
2.3 運動神經傳導 患病組檢查共455條,異常率達72.30%。其中正中神經(43.22±19.01)m/s檢測75條中7條未引出反應,傳導減慢46條(異常率62.43%)。尺神經(40.12±15.93)m/s 60條中5條未引出反應,傳導速度減慢54條,異常率64.73%。腓總神經(36.90±11.23)m/s檢查的99條中42條未引出反應,54條傳導速度減慢,異常率86.41%。脛神脛(39.32±9.89)m/s檢查的97條中39條未引出反應,36條傳導速度減慢,異常率70.28%。運動神經傳導速度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正中神經、尺神經遠端潛伏期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尺神經近端潛伏期兩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腓總神經及脛神經遠、近端潛伏期,兩組間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以上說明神經傳導障礙,髓鞘受損。運動神經遠端、近端波幅與對照組比較均有統計學差異(P<0.05),提示軸索受損,部分(75%)至少一條神經表現為傳導阻滯。F波檢查295條,其中異常208條(74.38%),說明神經根受損較常見。
2.4感覺神經傳導 患病組共檢測352條,異常率63.48%。腓腸神經(52.48±9.23)m/s檢測96條,42條未引出,27條減慢,異常率68.36%。正中神經(55.73±12.41)m/s71條,25條未引出,21條傳導減慢,異常率55.25%,尺神經(27.15±2.16)m/s75條,30條未引出反應,25條減慢,異常率72.21%。傳導速度與對照組組間比較有顯著統計學差異(P<0.05),說明感覺神經髓鞘受累較重。
3討論
CIDP目前無統一的診斷標準,診斷主要依據臨床特點和神經電生理檢查,同時輔以腦脊液(CSF)檢查和神經活檢。其典型臨床表現為進行性對稱分布的感覺運動神經病。早期以雙下肢感覺障礙為主,常在4w后出現運動障礙,遠端或近端肢體無力,病情逐漸進展,8~10w感覺異常及運動障礙可發展至高峰,表現為末梢型痛覺異常和四肢對稱性無力、感覺障礙和感覺性共濟失調,腱反射減弱或消失。顱神經較少受累,面神經、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受損相對較多,部分患者表現自主神經受累癥狀。
本組90例CIDP患者發病,男女組間無統計學差異,病程呈慢性遷延性,除14例有明確誘因外(感冒、腹瀉)其余76例病因不明,可能與其自身免疫調節功能障礙有關。有研究表明,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均參與了該病的發病過程,而免疫攻擊目標為周圍神經的髓鞘。本組發病以青壯年多見。有報道>60歲發病率高,>70歲發病少見。本組患者均以對稱性起病,四肢無力為主要表現,多從下肢起病逐漸波及上肢,亦有單純以雙上肢起病者,近端重于遠端,腱反射減弱或消失,有個別患者累及腦神經,但少見。
Gorson等[2]發現45%CIDP患者神經傳導遠端潛伏期延長,60%患者傳導速度減慢,73%患者至少有1條神經出現傳導阻滯,31%患者單純表現脫髓鞘性改變,而69%患者混合軸索和髓鞘改變。本組患者異常發生率與該研究相近,從統計學上看運動神經較感覺神經易受累,與臨床表現相符,主要表現脫髓鞘性改變(潛伏期延長、傳導速度減慢),同時伴有不同程度的軸索變性(波幅降低)。從統計學角度看,CIDP的神經受損廣泛。
總之,我們要重點強調電生理在本病中的診斷價值。本組90例電生理檢查除明確的神經脫髓鞘改變(神經傳導潛伏期延長及傳導速度減慢)外,神經傳導波幅降低,兩組間差異亦有顯著性統計學意義,提示有一部分患者神經軸索變性。
參考文獻:
[1]沈定國.神經病學:肌肉疾病[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6.
[2]Gorson KC,Allam G,Ropper AH.Chron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neuropathy:clinical features and response to treatment in 67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a monoclonal gammopathy[J].Neurology,1997,48(2):321-328.
編輯/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