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對呼吸內科患者院內肺部真菌感染的相關情況進行分析。方法 采用隨機抽查的方式對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呼吸內科院內真菌感染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78例肺部患真菌感染患者中,基礎疾病位于前3位的分別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及肺轉移癌、支氣管擴張等,其在肺部中真菌感染患者中所占的比例分別為42.31%、21.79%、10.26%;78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中,真菌培養結果顯示主要菌種為白色假絲酵母菌,其次為熱帶假絲酵母菌及光滑假絲酵母菌,構成比分別為58.97%、14.10%、8.97%;上述患者治療有效率為96.15%,無效率為3.85%。結論 呼吸科患者院內發生肺部真菌感染的影響因素較多,應加強對呼吸內科患者真菌感染的預防,對已發生感染患者給予抗真菌及綜合治療措施,可提升治療有效率。
關鍵詞:呼吸內科;院內真菌感染;基礎疾病
真菌的細胞特性決定了其感染率較高,有臨床研究表明,真菌感染主要是取決于機體免疫狀況、致病性及機體內外部環境等,且通常情況下的真菌感染是由于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或者是菌群失調而造成的[1]。為進一步體內探討呼吸科患者院內肺部真菌感染的相關情況,對我院78例院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將相情況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78例呼吸內科住院治療患者,上述患者均確診為院內真菌感染。男44例,女34例,年齡27~66歲,平均年齡(36.83±12.65)歲。院內患真菌感染患診斷標準參照中華內科雜志編輯委員會制定的《侵襲性肺部真菌感染診斷標準與治療原則》。
1.2方法 采用隨機抽取的方式,對我院院內真菌感染患者的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同時觀察記錄78例患者的基礎疾病情況,并給予相應藥物進行治療,并統計治療效果。治療方案:上述78例患者均給予制霉菌素口服治療,50~100萬單位/次,3次/d,連續治療12d;后對部分感染情況較重的患者,采用氟康唑靜脈滴注治療,200~400mg/次,1次/d,連續治療14d。治療過程中需要注意嚴格禁止使用堿性類藥物,以此減少對治療效果造成的影響,同時加強病房環境護理、飲食護理及運動指導,促進患者治療效果的提升。
1.3療效判定 依照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對治療效果進行判定,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完全消失,且經由影像學檢查后顯示肺部陰影吸收,可視為顯效;治療后患者癥狀出現明顯好轉,且體溫恢復正常,影像學檢查結果顯示陰影未完全吸收或部分吸收,視為有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持續高體溫,影像學結果證實肺部陰影未吸收或者為增多,且微生物學檢查結果呈陽性,視為無效。
2結果
2.1 78例患者基礎疾病情況 78例患者基礎疾病情況如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3例(42.31%),肺癌及肺轉移癌17例(21.79%),支氣管擴張8例(10.26%),肺結核6例(7.69%),急性支氣管炎及肺炎3例(3.85%),支氣管哮喘5例(6.41%),肺膿腫2例(2.56%),肺纖維化4例(5.13%)。單單從本次研究結果來看,在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中,前三位基礎疾病分別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及肺轉移癌、支氣管擴張等,其在肺部中真菌感染患者中所占的比例分別為42.31%、21.79%、10.26%。
2.2 78例患者真菌感染情況 本次真菌感染情況調查均將連續2次標本涂片呈陽性,且培養結果為同一真菌的標本的患者確定為真菌感染,其中白色假絲酵母菌為主要菌種,其次為熱帶假絲酵母菌及光滑假絲酵母菌,構成比分別為58.97%、14.10%、8.97%,見表1。
2.3 78例患者治療效果 上述78例患者均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上述藥物治療,同時針對各患者實際情況選用抗菌素,治療后顯效48例(61.54),有效27例(34.62),無效3例(3.85%),治療有效率為96.15%(45/48)。
3討論
真菌廣泛分布于各種環境中,其在寄居于人體黏膜、皮膚,且機體菌群失調或者是免疫功能低下的情況下,會進一步侵犯人體黏膜及皮膚,嚴重情況下會對內臟、肌肉是甚至是骨骼等產生侵犯,主要可以分為淺表真菌及深部真菌兩大類型。
有臨床研究表明[2],肺部是屬于真菌感染的多發部位,其在真菌所致感染中占到比例約為50%以上,特別是對于免疫功能嚴重受損的患者來說,真菌感染是造成其及繼發感染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在當前臨床醫學水平不斷提升的情況下,抗菌藥物、皮質類固醇激素種類不斷增多,再加上各種放療、化療手段及CT、支氣管鏡及胸膜下活檢等醫學手段的推廣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肺部真菌感染的發病率。鑒于此,加強對肺部真菌感染的預防及治療,對改善患者生活治療、提升患者治療效果及降低真菌感染繼發死亡發生率等反面均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呼吸科院內真菌感染患者中,基礎性呼吸系統疾病主要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且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多發于老年群體,該人群年齡普遍較大且機體抵抗能力差,存在著較大的發生肺部繼發感染的可能性,且由于受到多種合并疾病的影響,其在治療過程中往往需要長期大量應用光譜類抗生素藥物及糖皮質激素類藥物,部分患者需要進行機械通氣治療,由此增加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激發肺部真菌感染的可能性。另有臨床研究表明[3],對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治療應在進行對癥抗菌藥物治療的同時,加強對肺部原發疾病的治療,在本次研究中發現的主要真菌為白色念珠菌,故選取氟康唑治療,結果顯示治療有效率達到了96.15%。氟康唑為臨床新型抗真菌藥物,屬于光譜抗菌藥物的一種,且具有較高抗菌活性,經由靜脈給藥可使得其在機體內快速、廣泛分布。有臨床研究表明其在痰中的藥物濃度同血液中中藥物濃度相接近[4],在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具有意義。除上述所述外,同時也應加強對肺部真菌感染高危人群的及積極預防,有臨床研究表明年齡、基礎疾病、長期抗生素及糖皮質激素等均為及繼發肺部真菌感染的常見影響因素[5],應加強對該方面的重視,以此減少肺部真菌感染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涂春蓮,方旭晨,沈勵,等.重癥監護病房院內感染致病菌的流行情況及其耐藥性分析[J].重慶醫學,2011,40(18):1843-1844,1857.
[2]周朝陽,金小花.真菌誘發的院內感染的檢驗診斷及臨床意義分析[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2,35(15):37-38.
[3]劉兆瑋,杜紅麗,喬艷梅,等.2011年呼吸科患者院內感染病原菌及耐藥分析[J].臨床肺科雜志,2012,17(9):1724-1725.
[4]吳建華,孔玉燕.呼吸科重癥監護病房COPD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護理對策[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3,13(4):343-344.
編輯/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