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分析舒適護理對上肢骨折術后患者疼痛及滿意度的影響。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治療的84例上肢骨折患者臨床資料,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2例患者。對照組患者術后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術后給予舒適護理,對比兩組患者術后疼痛度及滿意度。結果 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5.23%,對照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8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疼痛度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臨床對于上肢骨折患者術后實施術后護理,可以有效減輕患者的疼痛,并且提高臨床滿意度,值得在臨床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舒適護理;上肢骨折;疼痛;滿意度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comfort care on the pain and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with upper limb fracture surgery.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period from February 2015 to February 2016, clinical data of patients with fracture of upper limb in 84 cases in our hospital,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42 patients in each group.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care of patients given comfortable nursing of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degree of pain and satisfaction degre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after operation. Results The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the patien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5.23%, control group of patients the total efficiency was 83.33%, the difference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pai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patients satisfac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fracture of upper limb surgery, postoperative nursing,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pain of patients, and improve the clinical satisfaction, and is worth popularizing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Comfortable nursing; Upper limb fracture; Pain; Satisfaction
舒適護理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是以患者為服務中心的護理理念為依據的,護理的基本特點是以患者的舒適度為主,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飲食、社會等舒適護理[1]。然而,上肢骨折術后患者普遍存在疼痛,為了有效控制疼痛,促進患者的康復,臨床舒適護理的作用更為突出,利于患者術后的恢復。本文作者結合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治療的84例上肢骨折患者臨床資料,分析舒適護理對上肢骨折術后患者疼痛及滿意度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治療的84例上肢骨折患者臨床資料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2例患者。對照組42例患者中男性22例患者,女性患者20例,年齡19~73歲,平均年齡(30±4.6)歲;觀察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2例,年齡21~68歲,平均年齡(28.5±3.8)歲;80例患者致傷的主要原因有:打架斗毆、車禍、高處墜傷。兩組患者的在年齡、性別、病因等一般資料上無差異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術后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術后給予舒適護理,具體舒適護理方法如下:
1.2.1術后主動關心患者,尊重患者的人格鼓勵患者表達自己疼痛反應,并給予安慰和理解。取得患者的信任,與患者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1.2.2積極主動與患者交流,幫助患者樹立樂觀的生活態度,使患者保持良好的治療心態。同時多向患者講解術后注意事項,提高患者的配合度,營造和諧的病房環境[2]。
1.2.3術后患者臥床取側臥或者平臥位,并抬高患肢。患者站立時用前壁吊帶屈肘位吊起患肢,促進患者的血液循環,減輕術后腫脹,有效緩解患者的術后疼痛。
1.2.4護理人員主動了解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盡量滿足患者的需要,并且向患者講解康復注意和患肢功能鍛煉的重要性,消除患者的緊張、焦慮情緒,使患者自身處于最佳的恢復狀態。
1.2.5術后疼痛護理可以采用分散注意法,或輕輕按摩傷口周圍。可以采用液體活絡油為媒介,濕度按摩傷口周圍,以患者舒適為宜。每次按摩30~40 min,按摩2~3次/d,減輕患者術后的疼痛。或者可以組織患者觀看喜劇影片,放松患者的生理和心理[3]。
1.2.7術后24 h內可以使用冷毛巾進行冷敷患肢,注意毛巾敷在關節意外或傷口敷料。24 h后可以使用熱水袋進行熱敷傷口敷料或者關節意外部位,2~3次/d,30~40 min/次,熱敷時注意用干毛巾包住熱水袋,以免發生漏水,造成傷口感染或者燙傷。
1.3判斷標準 疼痛評分:術后疼痛分為4級:0級無痛,1級輕度疼痛,2級中度疼痛,3級重度疼痛。療效:痊愈:上肢功能恢復完全,無疼痛,活動不受限制,肌肉良好。良好:上肢功能活動不靈活,略有限制,稍有輕微的疼痛感,肌肉功能有缺失。一般:上肢功能活動受到極大的限制,有疼痛感,肌肉功能喪失嚴重。差:上肢功能活動嚴重受限,有嚴重的疼痛感,功能喪失[4]。
1.4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8.0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t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結果
2.1臨床治療療效對比 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5.23%,對照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8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臨床患者術后疼痛度對比 觀察組患者術后疼痛度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臨床患者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骨折患者入院后通常需要進行手術治療,通過手術達到骨折復位,促進骨折愈合。手術治療后患者通常會出現明顯的疼痛,疼痛會導致患者睡眠不足,情緒低落,精力不充沛,為了有效地避免或減輕疼痛,術后應給予舒適護理,最大化的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5]。所以臨床舒適護理的作用就尤為突出,值得我們重視和應用。
上肢骨折術后疼痛會嚴重影響患者康復,給予舒適護理可以有效減輕患者疼痛,緩解患者的焦慮情緒,使患者生理、心理達到最佳的狀態。本文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5.23%,對照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8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觀察組患者術后疼痛度明顯減輕;患者護理滿意度明顯提高,與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上肢骨折患者手術治療后給予針對性的舒適護理,有效緩解患者疼痛,使患者身心保持愉悅,各方面均處于最舒適的狀態。同時促進術后臨床患者的恢復,臨床治療療效確切,整體護理滿意度高[6]。
總之,舒適護理可以有效針對性的減輕患者術后疼痛度,緩解不良心理情緒,促進患者康復。所以對上肢骨折患者術后應用舒適護理干預,值得在臨床上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余德愛.舒適護理在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患者康復中的應用[J].海南醫學,2013,20(3):294-295.
[2]項賢美.舒適護理對骨折患者術后疼痛及滿意度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26(6):25-26.
[3]楊群英.舒適護理對骨折患者術后疼痛及滿意度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6(35):32-33.
[4]陳志霞,陳翠萍,劉新磊,等.舒適護理干預對老年腰椎壓縮骨折術后疼痛的影響.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31(1):3525-3526.
[5]黃群.舒適護理對脛骨骨折患者術后恢復的影響.中外醫學研究,2013,32(1):107-108.
[6]張秀華,張燕,袁園.心理護理干預對骨折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影響.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2013,05(2):474-475.
編輯/羅茗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