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觀察作業治療對腦癱患兒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改善的效果。方法 66例腦癱患兒,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33例和實驗組33例。對照組采用神經發育療法、物理因子治療、中醫推拿等康復治療方法,實驗組在此基礎上進行作業治療,治療前和治療后12w后評估兩組腦癱患兒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結果 康復治療3個月后,兩組患兒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均明顯提高(P<0.05),與對照組比較,實驗組改善更加顯著(P<0.05)。結論 作業治療對腦癱患兒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改善有顯著效果。
關鍵詞:作業治療;腦性癱瘓;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
腦性癱瘓簡稱腦癱(Cerebral palsy,CP),是一組持續存在的中樞性運動和姿勢發育障礙、活動受限癥候群,這種癥候群是由于發育中的胎兒或嬰幼兒腦部非進行性損傷所致。腦性癱瘓的運動障礙常伴有感覺、知覺、認知、交流和行為障礙,以及癲癇和繼發性肌肉、骨骼問題 [1]。本病是兒童期致殘的主要疾病之一,由于肌張力的異常阻礙了患兒的主動運動,并導致異常姿勢的出現并固定化,進一步影響了患兒運動發育,從而阻礙了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的提高[2]。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入選標準:①診斷標準符合第六屆全國兒童康復、第十三屆全國小兒腦癱康復學術會議最新制定的診斷和分型標準[3];②康復治療時間為3個月;③患兒家長知情同意。
選擇2012年2月~2013年8月在淮安市婦幼保健院兒童康復科接受康復治療的腦癱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將符合入選標準的66例年齡9~77個月的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n=33)和實驗組(n=33),兩組間的性別、年齡、分型及治療前的ADL評分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P>0.05),見表1。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神經發育療法、物理因子治療、中醫推拿等康復治療方法,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作業治療。康復治療1次/d,5次/w,作業治療40min/次,連續治療3個月。
作業治療的內容主要包括:上肢功能的訓練、手的功能訓練、認知與智能訓練、日常生活活動訓練、輔助器具應用等[4]。
1.3療效評定 采用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制定的腦癱兒童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量表[5],內容包括個人衛生動作,進食動作,更衣動作,排便動作,器具使用,認識交流動作,床上動作,移動動作,步行動作九個部分,共50項。
評分標準:按完成的程度每項有2分、1.5分、1分、0.5分、0分共5個評定等級。能獨立完成,每項2分;能獨立完成,但時間較長,每項1.5分;能完成,但需輔助,每項1分;兩項中完成1項或即便輔助也很困難,每項0.5分;不能完成,每項0分。
輕度障礙:75~100分;中度障礙:50~74分;重度障礙:0~49分。
1.4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所得的計量數據以(x±s)表示,采用SPSS13.0版統計學軟件包進行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組內計量資料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顯著性意義。
2 結果
66例腦癱患兒經過3個月康復治療后,兩組患兒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與治療前比較均有明顯改善,但實驗組的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見表2。
3 討論
作業療法是利用經過選擇和設計的作業活動,以治療軀體或/和精神疾患,使患者在日常生活各個方面的功能和獨立性都達到最高水平[6],上世紀70年代末在我國才得以發展,而將作業療法應用于腦癱的治療是本世紀逐漸開始的。以往人們比較重視步行訓練,忽視上肢及手精細運動能力訓練,而這些訓練不僅能改善腦癱兒童上肢及手的功能障礙,恢復、改善、增強其能力,還會影響身體及其他部位的功能以及生活自理能力。
作業療法與腦癱患兒日常生活活動密切相關,介于訓練與真實生活之間,有利于腦癱患兒把新學的技能轉移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從而為近一步的生活自理、回歸家庭和社會創造積極條件[7]。因此,在腦癱患兒的康復治療中,采用作業療法強化上肢及手功能的訓練,能有效改善患者上肢的功能,提高患兒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
本研究中,作業療法師采用主被動結合的模式進行訓練,根據患兒障礙程度及認知水平,分為小組訓練及個體訓練,并適時采用強制性誘導療法及合適的輔助器具,同時開展親子訓練,指導家長積極開展家庭康復。3個月后發現,經作業治療后,實驗組腦癱患兒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得到顯著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腦癱患兒ADL明顯提高,可能與作業治療方案制定及具體操作中采用的方式方法相關:①在作業治療的實施過程中,治療師與患兒充分的交流、溝通,取得患兒信任與配合,患兒按照治療師的要求主動活動,獲得最佳效果;②治療師根據患兒障礙的程度及訓練目的,選擇合適的作業活動,選擇患兒能獨立完成80%~85%的作業活動課題,如選擇的作業活動難度較大,會使患兒失去信心或被動活動成分過多;③將作業活動融入到游戲中,通過游戲,充分發揮患兒的潛在能力,通過游戲式訓練不僅能提高患兒的訓練興趣,長期訓練后能顯著提高患兒的注意力,延長患兒注意的時間,還能培養患兒獨立思考的習慣,促進認知能力的發育;④定期與家長溝通,解釋患兒目前障礙情況,不斷督促家長配合治療師進行家庭康復訓練,并引導患兒將獲得的日常生活活動技能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如吃飯、穿衣等需獨立完成;⑤桌、椅的高度適中,為患兒設計合適的體位,治療用的訓練器材要根據訓練目的進行改造,如拔木釘訓練,患兒取端坐位,桌板與劍突平齊,調節木釘盤離患兒的距離,當訓練其抓握及腕關節的運動時,需拉近木釘盤;而訓練伸肘位肩關節的前屈及抓握能力時,患兒要與木釘盤保持一定距離;⑥多使用輔助器具,如彈性繃帶、膠帶等,也可借助適當的家庭生活用品。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對腦癱患兒至關重要,研究表明,作業治療能有效提高腦癱患兒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作業治療以腦癱患兒自身的主動活動為主,可以充分發揮患兒的主動性,消除對父母及監護人的依賴,增強患兒心理上的獨立感,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8]。因此要讓更多康復工作者及腦癱患兒家長認識到作業治療的重要性,盡早開展腦癱患兒的作業訓練,并注意訓練方法,使腦癱患兒獲得動作能力和社會能力,以促進全身心的發育,在身體、精神、社會和經濟上達到最大限度的獨立,從而為其日后在社會上有效地學習和生活、工作提供條件。
參考文獻:
[1]李曉捷,唐久來,馬丙祥,等.腦性癱瘓的定義、診斷標準及臨床分型[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14, 29 (19):1520.
[2]陳慶亮,王小燕,曾麗云,等. “平衡”性療育改善痙攣型腦癱患兒粗大運動功能的效果[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0,04:350-352.
[3]中國康復醫學會兒童康復專業委員會,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小兒腦性癱瘓康復專業委員會,《中國腦性癱瘓康復指南》編委會.中國腦性癱瘓康復指南(2015):第一部分[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5,30(7):747-754.
[4]田晶,金研,曲鳳媛.作業療法對腦癱患兒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療效(62例病例分析)[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6.12(8):710-711.
[5]惲曉平. 康復療法評定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4.
[6]王麗春.對作業治療專業的一點認識[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1999,14(1):32-32.
[7]梁青山,翟凌云.作業療法在兒童腦癱康復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03,17(IB):89-90.
[8]左月仙.偏癱型腦癱兒童上肢作業治療臨床體會[J].河北醫藥,2007,29(4):321-322.
編輯/金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