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介紹大鼠在體及離體腸吸收的實驗方法及研究進展。方法 對有代表性的文章進行分析,歸納和整理。結果 綜述了藥物在體及離體腸吸收的操作及應用。結論 采用大鼠在體及離體模型對藥物腸道吸收行為作出科學的評價。
關鍵詞:大鼠;腸吸收;方法
1 大鼠在體模型
1.1單向灌流模型
1.1.1實驗方法[1,2] 將禁食大鼠,ip0.2g/ml烏拉坦溶液麻醉(5ml/kg),行固定設置,采取紅外燈保證試驗體溫在37℃,隨后按照腹部中心線切開腹腔3cm,將試驗段腸行兩端標準切開之后置入管道結扎。將生理鹽水(37℃)按照一定流速灌腸清潔,隨后完全排空生理鹽水,連接裝置,按照事先準備的使用藥液(37℃)進行供罐,統(tǒng)計記錄液體灌流時間,并收集不同時間段內外流積液,并精確量取流出液體積和供試液減少的體積數或重量。
1.1.2特點 通過直接測定灌入量和流出量的體積或重量變化,借以判斷某種物質的吸收情況。
廖正根等人運用單向灌流模型并采用HPLC法分別測定桂枝茯苓膠囊內容物的灌流液以及直接溶解有這3種成分的灌流液在腸灌流過程中的濃度變化[2]。結論:桂枝茯苓膠囊中3種有效成分在大鼠小腸主要以被動擴散方式吸收。
1.2循環(huán)灌流模型
1.2.1實驗方法[3,4] 將禁食大鼠ip戊巴比妥鈉40mg/kg,麻醉后固定。沿腹中線切開腹腔(約2.5cm),在實驗腸管兩端各切一小口,在上端小口處插入直徑為0.3cm的玻璃管,并用線扎緊。用注射器將37℃的生理鹽水緩緩注入腸管,洗去腸管內容物至凈。然后在實驗腸管下端小口處插入玻璃管,并用線扎緊。將腸管兩端的玻璃管與蠕動泵的膠管連接,形成回路,開動蠕動泵。先以一定流速循環(huán)10min后,將流速調為2.5ml/min,分別于回流后0.25、0.5、1.0、1.5、2.、2.5、3.0h取樣5ml,經0.45μm微孔濾膜濾過,分別用測定藥物的濃度。
1.2.2特點 循環(huán)一定時間后,分析腸管內,外液中物質濃度的變化,測定其運轉情況。宋洪濤等人采用大鼠在體腸段灌流實驗[4],主要從藥物濃度、pH值、吸收部位等3方面對紅花黃色素的腸段吸收特性進行研究。結果:各腸段的吸收速率常數按空腸、十二指腸、回腸、結腸順序依次下降。
1.3腸襻法
1.3.1實驗方法[5] 將大鼠麻醉,開腹結扎腸腔,需做部位研究時,可分段結扎腸腔,將含有一定濃度的人工腸液諸如腸襻中,經過一定時間吸收后,取出腸襻,收集沖洗腸腔內腸液,測定藥物剩余量。
1.3.2特點[5] 通過測定藥物的剩余量,了解藥物的吸收情況,且該發(fā)較在體回流法操作簡單,但由于腸腔內容物存在,分析樣品處理較復雜。
2 大鼠離體模型
2.1外翻腸囊法
2.1.1實驗方法[6] 麻醉動物,取出小腸,一端插管注入生理鹽水排除內容物。用一細玻棒將其翻轉,使黏膜朝外漿膜朝內。腸一端節(jié)扎,另一端接一取樣器,注入一定體積臺氏液于腸囊內并將腸囊置于含有臺氏液(內含藥物)的瓶中,37℃孵育,充分供氧,定時取樣。
2.1.2特點[7] 首先將動物麻醉,或實驗前處死。這樣的小腸外翻后,腸漿膜表面所附著的液體很少,從而能較精確的了解吸收后漿膜側液體的容積和成分。它不僅是一個很好的觀察吸收的方法,而且還能用于研究生物膜的轉運機制。何盛江和欒立標[8]采用離體小腸翻轉腸囊實驗,考察了卵磷脂等對苦參堿小腸吸收的促進效果結果:在幾種促進劑中,以0.2%SDS對苦參堿的吸收促進作用最為明顯。李昊[9]等人對不同腸段(回腸和空腸)的腸管外翻模型進行考察。結果,Rg1在不同腸段的吸收良好,且無明顯差異。
2.2外翻環(huán)法
2.2.1實驗方法[9] 先行將完全分離的一段小腸于一端應用手術線細扎,隨后應用玻璃桿經腸腔向結扎腸端口推動,并行翻轉。將小腸行橫切做環(huán)形狀分割。將腸環(huán)置于藥液且確保氧化環(huán)境充分的緩沖液內進行孵育。注意在孵育過程應置于水浴搖床之中,從而提升緩沖液溫度的控制以及加強攪動力度。最后將腸環(huán)置于冰冷緩沖液清潔,停止腸環(huán)對藥物的攝取。取小腸環(huán)、干燥處理、過秤計重,消化腸環(huán),分析藥物含量。
2.2.2特點[6] 腸黏膜在孵育過程中可導致上皮細胞的損傷,更長時間的孵育可能導致上皮細胞的脫落。所以,外翻環(huán)的孵育時間最好控制在10min以內。在環(huán)制備的過程中保持在4℃,盡量減小孵育過程中組織的損傷程度。
2.3組織流動室法
2.3.1實驗方法 將離體腸段剪開形成一定面積的小腸塊,安裝于擴散池中。擴散池中裝入緩沖液。通入空氣攪動緩沖液來控制未攪動水層厚度,并且提供組織氧氣。藥物加入供應室,在接收室取樣測量藥物不同時間的累積量。剝離腸道的肌肉層以去除其對上皮細胞轉運功能的影響。通常向黏膜及漿膜緩沖液中加入谷酰胺或葡萄糖等作為能量源,使組織具有最大可能的存活能力。
2.3.2特點 ①可以改變供應室的化合物組成以研究離子、pH值及其它物質等對藥物轉運的影響。Uchiyama等用流動室模型研究了幾種促進劑對胰島素透膜吸收的影響[10],并評價促進劑的腸道毒性作用。②通過從黏膜及漿膜側緩沖液中取樣,可以測定黏膜到漿膜或者反方向上的藥物流量,以確定藥物是被動擴散吸收還是以載體介導的轉運吸收。③可研究腸道對藥物的代謝作用。
3 結論
筆者認為,在體及離體都有各自的特點,需要根據自身需要選擇合適的方法。通過實驗模型和實驗結果對藥物的腸道吸收情況作出科學的判斷。
參考文獻:
[1]聶淑芳,潘衛(wèi)三,楊星鋼,等.對大鼠在體腸單向灌流技術中重量法的評價[J].中國新藥雜志,2005,14(10):1176-1179.
[2]廖正根,平其能,蕭偉,等.桂枝茯苓膠囊中有效成分的大鼠在體腸吸收研究[J].中國天然藥物,2005,3(5):303-306.
[3]李蕓霞,蔣學華,周靜.大鼠在體吸收連翹苷的機理研究[J].華西藥學雜志,2005,20(5):387-390.
[4]宋洪濤,張躍新,郭濤,等.紅花黃色素在大鼠體腸吸收動力學研究[J].解放軍藥學學報,2005,21(4):245-247.
[5]梁桂賢,劉謙民.藥物腸吸收研究方法近況[J].國外醫(yī)藥-合成藥生化藥制劑分冊,1998,19(4):251-253.
[6]李高,方超.藥物腸道吸收的生物學研究方法[J].中國藥學雜志,2002,37(10):726-729.
[7]沈凱,王景田.藥物腸吸收實驗研究方法進展[J].中國新藥雜志,2003,12(12):988-991.
[8]何盛江,欒立標.翻轉腸囊法研究吸收促進劑對小腸吸收苦參堿的作用[J].藥學進展實驗與研究,2004,28(3):126-128.
[9]李昊,孫建國,謝海棠,等.大鼠腸管外翻模型對人參皂苷Rg1吸收機制的研究[J].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2004,9(5):510-514.
[10]Uchiyama T,Sugiyama T,Quan YS,et al.Enhanced permeability of insulinacross the ratintestinal membrane by various absorption enhancers:the irintestinalmucosal toxicity and absorption enhancing mechanism of nlauryl beta Dmaltopyranoside[J].J Pharm Pharmacol,1999,51:1241.
編輯/趙恒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