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礙性貧血(簡稱再障)是由紅骨髓總容量顯著減少、造血功能衰竭引起的一組綜合征,以貧血、出血、發熱為主要臨床表現。本病屬于中醫“髓勞”范疇,多因臟腑虛損、功能失常,復加致病理因素的干擾而發病。多年來中醫有關本病病因病機的研究資料甚少。本文為了探研本病的病因病機,提高療效,縮短療程,以下就再生障礙性貧血的病因病機進行詳細介紹說明。
1 先天稟賦不足,后天調理失度
先天源于腎,后天源于脾,再生障礙性貧血的病因同脾腎具有較大的關聯性。腎藏精,腎中精氣對機體的生長發育、生殖器官有較大影響,也對機體的免疫功能提升有一定的促進功效。人類的壽命同腎中精氣的盛衰也有直接的關系。腎藏精,精生髓,化生血液的基本就是髓。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云:“腎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如果先天稟賦缺失,腎氣不盛,精虛髓虧,精血轉化無源,可以出現肌膚失養、臟腑失濡、頭腦失充之面色痿黃、肢軟無力、頭暈心悸等血虛氣弱之證,當代臨床醫學中的再生障礙性貧血正屬該類。后天調理不當主要包括脾、腎兩大部位。脾位中焦,為土,主運化,主統血,主生血,可為人體運動功能供應必須的物質,因此將其稱之為“后天之根本”。在機體多器官聯合作用下,脾運化的水谷精微將轉化為血液,進而為人體運動功能提供所需的寶貴物質,以確保人體各器官能夠順利進行各項生理機能反應。飲食不規律、過度勞累、疾病侵襲等情況都會對脾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導致脾的運化功能降低,進而使人體皮膚與臟器出現失調、失養現象,面黃唇白、清瘦乏力、頭暈眼花、膚色暗沉等就是臨床主要癥狀。脾主統血,可以讓血液常規循環于脈中而不外流,如果脾受損,統攝則會出現異常,患者臨床上則常表現出皮下瘀斑、出血等癥狀,女性生理期時則會出現月經不調、出血量增多等現象。此情況下,可給予患者益氣健脾類藥物進行治療,其臨床療效顯著,止血效果較為理想。若為腎者,其致病因素則較多為勞累過度、心煩氣躁、縱欲無度、藥品反應、久病未愈等,腎精不足后則誘發再生障礙性貧血。腎中精氣的生理作用不但可以繁衍生命本源,更是機體運動功能的重要物質保障,不僅可以起到增骨生髓的功效,還能生化血液,另外它對化生腎陰、腎陽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如果腎中精氣缺失,則會出現化血阻礙,這不但會對血液的常規生化造成影響,也會產生血虛失榮等癥狀,患者臨床上多表現為腰酸背痛、面瘦肌黃、頭暈目眩、胸悶氣短、心煩氣躁等腎陰虛證,也會表現出體寒肢冷、肢體浮腫、尿少等腎陽虛癥。臨床治療上,主要以補腎填精中藥為主,對再生障礙性貧血癥狀的改善效果顯著。
2 個體稟性不耐,藥物偏激所傷
《靈樞·壽夭剛柔》云:“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長有短,有陰有陽。”這種不同的稟性特征,造就了個人不同的內環境,也決定了人在同一病因作用下患病與不患病,在一同藥物作用下療效的好壞及發生或不發生過敏反應,甚或嚴重毒性反應,以至某些疾病發生的不同結局。
3 火熱之邪內擾,久病精血損傷
機體上火包括生理上火和病理上火兩種,生理上火也稱為“少火”,能夠起到養神柔筋、溫煦臟腑的作用。病理上火也稱為“壯火”,是誘發諸多火熱癥狀的主要因素。分析其致病因素,主要包括陽盛化火、邪郁化火、五志化火等。病理上火也有實火與虛火之分。實火為患乃火熱壅盛,充斥肌表,燔灼內臟,傷津耗液,臨床癥狀常表現為高溫、口渴、喉干舌敝、尿黃、排便困難等。火熱之邪損及腎精,精血轉化乏源,可見面色痿黃、唇甲淡白、體倦乏力、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心悸氣短等癥。火熱之邪深入營血,耗血動血,損傷脈絡,絡傷血溢脈外,可見不同部、不同程度的出血征。此證見于急性再障、重型再障-Ⅱ型。久病未愈不但會對機體精微物質的吸收造成影響,導致化源不足,精血缺乏,進而造成氣血兩虛。臨床醫學上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因素造成的再生障礙性貧血就是此類。精血為陰,陰虛則火盛,虛火傷及經絡,絡破后則溢血,該癥常會反復發病,病情難以控制,符合“陰虛難調”理論。陰虛則陽亢,陽亢化風,風陽上擾,氣血逆亂,血之與氣并走而行,上沖腦,會誘發腦絡破裂、腦溢血等并發癥,臨床多表現為劇烈頭痛、頻發嘔吐、煩躁不安、不省人事等,符合當代醫學中再生障礙性貧血合并出血性腦血管病的臨床病理診斷標準。此證極罕見,但發病急,病勢兇險,預后惡劣。
4 總結
慢性再生障礙性屬于中醫中血虛、虛勞、虛損、血證范疇,此病的病因病機,中醫學主要認為是在飲食不節、外感六淫、藥物毒邪、內傷七情、勞倦過度的作用下,傷及患者的肺腑陰陽,特別是骨髓和肝脾腎,由于肝主藏血、腎主藏精生髓、脾為后天氣血生化之源主統血,血之運輸和化生依賴于肝脾腎和骨髓的運行,如果失調,會引起臨床虛勞血虛現象[1~3]。此病由于先天稟賦不足,煩勞引起的患者,主要以腎虛為主,會出現脾腎兩虛的表現,病機轉化需要著重于脾腎失調,正虛邪實和陰陽盛虛之間的關系,患者一般先出現陰虛表現,之后出現脾腎陽虛、陰陽兩虛以及腎陽虛等表現,在病程中受到溫熱邪毒,邪毒內陷,引起陰陽離絕,危及到患者的生命[4~6]。
綜上所述,精氣虛損,氣血雙虧是再生障礙性貧血發作的主要因素,如果能及時有效治療,使患者精髓損傷獲得治愈、氣血兩虛有效改善、肌膚臟腑血液循環恢復正常,各項癥狀均完全緩解后,患者病情即可痊愈。但是要是氣血兩虛久久未能改善,則會出現虛毒惡性循環,臨床癥狀表現出煩悶不安、多汗、面有難色、氣喘等,進而導致神志不清之真元衰竭、陰陽離決之證,成為再障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參考文獻:
[1]王樹慶,李建華,張圣明,等.補腎化瘀方藥對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骨髓細胞DNA含量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13(07):12 26-1228.
[2]劉大同,郭京麗,姜慧強,等.解毒補托湯治療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74例療效觀察[J].新中醫,2014,7(05):524-526.
[3]唐旭東,張姍姍,麻柔,等.補腎中藥為主的中西醫結合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的免疫學機制及療效預測指標探討[J].中華中醫藥雜志,20 12,6(04):801-803.
[4]王穎超,殷楚云,馮磊,等.免疫抑制療法治療兒童再生障礙性貧血療效分析[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2,7(01):1224.
[5]閆金松,魏志杰,王冰,等.中藥祛脂素對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骨髓間充質干細胞脂肪分化的干預[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 10,6(25):1002-1004.
[6]周永明,黃振翹,黃韜,等.生血合劑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12(03):116-118.
編輯/安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