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為了進一步探究并發癲癇的病毒性腦炎患者的臨床病癥表現以及腦電圖特點,完善臨床治療和診斷方法。方法 根據我院2012年1月~2015年6月所收治的42例并發癲癇的病毒性腦炎患者的臨床診治資料,對患者的臨床表現、影像醫學特征以及腦電圖特點進行對比和分析,治療后對全部患者進行1~3年隨訪。結果 42例病毒性腦炎患者發病初以癲癇癥為主要表現形式者17例,占40.48%。治療過程中發生全面性強直陣發性痙攣者36例,占85.71%;其中6例為簡單性癲癇癥續發,或腦復雜部分所引發的癲癇癥的續發,占16.67%。全部患者治療初期22例腦電圖檢查結果輕度異常,20例明顯異常;17例初發時并發癲癇者治療4w后8例腦電圖檢查結果明顯恢復;隨訪3年后所有患者腦電圖檢查結果以及癲癇發作情況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治療總有效率達100%。結論 癲癇癥是病毒性腦炎患者較為多發的一種并發癥,一些患者會在病毒性腦炎發病初期出現癲癇癥,臨床診斷時要根據患者具體的臨床表現、影像醫學結果、腦電圖檢查結果等多方特征進行確診,且腦電圖檢查結果對確診和治療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病毒性;腦炎;癲癇;并發癥;腦電圖
病毒性腦炎是由病毒引起的[1],以軟腦膜彌散性感染為主要特征的腦部疾病,其臨床表現主要為痛疼、發熱、嘔吐、腦膜刺激癥等[2]。癲癇是病毒性腦炎的常見并發癥之一,可發于腦炎初期、急性期以及恢復期,且在疾病期發生癲癇癥不僅會影響到腦炎的治療進度,也會使癲癇癥的治療難度加劇。所以對于腦炎患者應注意觀察和預防癲癇癥的出現和發生。本文根據我院近年來所收治的腦炎患者的臨床治療資料,對腦炎病的發生和治療過程中癲癇癥的出現和治療情況進行梳理和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資料均來自我院2012年1月~2015年6月所收治的42例并發癲癇的病毒性腦炎患者的臨床診治資料。其中共有男31例,女11例;年齡17~65歲,平均年齡(42.17±2.43)歲。其中春季發病者13例,夏季發病者5例,秋季發病者17例,冬季發病者7例。
1.2方法 主要的治療過程分為4各階段:
1.2.1控制炎癥 患者入院首先對其進行診斷,確診后首先使用更昔洛韋或阿昔洛韋進行治療。用藥劑量:更昔洛韋,3次/d,靜脈注射,2次注射間隔不可低于8h,0.25g/次,連續使用21d為1個療程。阿昔洛韋,2次/d,靜脈注射,兩次注射間隔不可低于12h,0.5g/次,連續使用21d為1個療程。病情較重者酌情延長用藥時間。
1.2.2使用激素 對于病情較重者可使用地塞米松進行治療,靜脈注射,1次/d,20mg/次,連續使用10d。效果不佳者減量至10mg/次,繼續連續使用7d。效果不佳者,換口服潑尼松進行治療,初次用量60mg/d,2次/d。后逐漸降低藥物用量,期間可配合補鉀、補鈣、抑酸等治療。
1.2.3癲癇治療 常見癲癇治療藥物如丙戊酸鈉、卡馬西平、苯巴比妥、妥泰、奧卡西平。具體藥物使用方法和用量依據患者具體病情而定。
1.2.4輔助治療 如平衡電解質、躁動安撫、氣管切開等。
1.3統計學方法 對42例患者的臨床表現、影像醫學特征以及腦電圖特點進行對比和分析,采用常規治療手段進行治療,治療后對全部患者進行1~3年隨訪,隨訪內容包括患者頭疼、嘔吐、痙攣等發生情況,日常預防,對治療的滿意度,等。
2 結果
2.1臨床表現 頭痛42例,嘔吐42例,發熱40例,上呼吸道感染33例,腹瀉35例,口角皰疹21例,抽搐24例,意識障礙17例,嗜睡19例,昏迷8例,抑郁30例,腦膜刺激癥11例,痙攣39例(并發痙攣17例,后發痙攣21例)。
2.2治療結果 42例病毒性腦炎患者發病初以癲癇癥為主要表現形式者17例,占40.48%。治療過程中發生全面性強直陣發性痙攣者36例,占85.71%;其中6例為簡單性癲癇癥續發,或腦復雜部分所引發的癲癇癥的續發,占16.67%。全部患者治療初期22例腦電圖檢查結果輕度異常,20例明顯異常;17例初發時并發癲癇者治療4w后8例腦電圖檢查結果明顯恢復;隨訪3年后所有患者腦電圖檢查結果以及癲癇發作情況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治療總有效率達100%。
3 討論
根據本次治療結果可知,腦炎疾病患者在急性期、治療期以及恢復期均易發生痙攣,常規治療手段可有效控制癲癇以及炎癥情況。病毒性腦炎是常見腦部感染之一[3,4],其治愈率在60%~90%,疾病初發時并發癲癇的概率為5%~30%,整個治療過程中發生癲癇的概率在20%~60%。本次研究中腦電圖檢查結果的準確率為100%。一般來講,腦電圖檢查結果可分為5個程度:正常狀態,邊緣狀態,輕度異常,中毒異常,重度異常[5,6]。其中輕度異常表現為:θ波明顯增加,可見少量4~7Hzθ波,多見8~10Hzα波,少見δ波。中度異常表現為:多見4~7Hzθ波,可見其中混雜2.5~3.0Hzδ波,罕見α波。重度異常表現為:多見1~3Hzδ波,可見其中混雜4~6Hzθ波,罕見或不見α波。本次研究中醫師均采用綜合性診斷方式對患者病情進行確診,雖然腦電圖可直觀明確顯示患者腦炎狀態和癲癇狀態,但對于一些特殊病情者,如先發癲癇、后發腦炎等情況則可能存在診斷誤區,使治療方向走偏。另外,在治療過程中應以1w或15d為單位對患者進行腦電圖復查和臨床病癥觀察,以確定后續治療方法的準確性和合理性。對于病毒性腦炎并發癲癇的治療以保守治療為主,在控制癲癇的措施上可采用單用藥或聯合用藥,以最小用藥量為基準原則,以降低藥物的副作用。
總而言之,癲癇癥是病毒性腦炎患者較為多發的一種并發癥,一些患者會在病毒性腦炎發病初期出現癲癇癥,臨床診斷時要根據患者具體的臨床表現、影像醫學結果、腦電圖檢查結果等多方特征進行確診,且腦電圖檢查結果對確診和治療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石學峰,李瑞,黃曉靜,等.苯巴比妥治療癲癇發作技術在基層衛生機構應用的衛生經濟學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1,11(34):210-222.
[2]李穗生,劉江,程薇,等.氟桂利嗪聯合卡馬西平和苯巴比妥治療難治性癲癇的療效觀察[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2,17(01):295-297.
[3]周飛華,李秋玲,折燕玲,等.不依從行為致癲癇治療失敗的原因分析[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3,18(04):255-258.
[4]徐姜定,楊文明,李慶利,等.癲癇治療失敗的原因分析[J].浙江臨床醫學,2011,19(10):288-290.
[5]韋仕榮,梁楊祖,周賢剛,等.癲癇持續狀態98例治療體會[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2,21(10):116-119.
[6]李效蘭,岳偉,張辰昊.病毒性腦炎腦電圖、CT及MRI檢查陽性檢出率對比分析[J].中國綜合臨床,2014,07(04):1211-1212.
編輯/倪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