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運用導樂陪伴分娩降低產后抑郁癥,探討導樂陪伴分娩對產后抑郁癥發生率的影響。方法 將符合入組條件的 200 例初產婦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數據進行對比。結果 選擇組產后抑郁癥發生率為 5%,對照組產后抑郁癥發生率為 14%,兩組比較(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導樂陪伴分娩能有效阻斷產前焦慮-抑郁情緒、不良個性因素、產后心理及生理變化等高危發病因素,提高孕產婦的心理健康, 有效降低了產后抑郁癥的發生率。
關鍵詞:心理干預;孕期宣教;導樂陪伴;抑郁癥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健康觀念的變化,孕產婦心理健康越來越受到重視。妊娠作為女性生活中的一種\"成長中的危機\",給婦女帶來了各種生理及心理的變化。由于妊娠和分娩是婦女一生中重大的改變,經歷了一系列復雜的生理和心理變化,故產后抑郁癥發生率比正常婦女高20 倍。產后抑郁癥是產褥期精神綜合征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嚴重影響產婦的身心健康。隨著產后抑郁癥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導樂陪伴分娩也逐漸應用與臨床,為了研究該方式對產婦產后抑郁起到的作用,現對娩對100例初產婦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從2014年1月~12月在我院門診進行產前檢查,均在孕期參加了孕婦學校的學習,產時導樂陪伴分娩;均為陰道分娩;自愿接受精神心理量表調查產婦100例為選擇組,選擇同期同數量未定期產檢,未進行導樂陪伴分娩的產婦100例為對照組。年齡21~27 歲,平均(23.15±0.60)歲。排除標準:患有其他嚴重軀體性疾病;產程中有難產、大出血等嚴重合并癥;有智力和認知障礙;有精神疾病或精神疾病家族史;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不能理解測試內容者。研究對象均為初產婦,年齡、經濟收入、文化程度和夫妻關系等資料的統計學差異無顯著性(P>0.05)。
1.2干預方法
1.2.1心理干預措施 護理人員應根據孕婦的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心理干預措施,通過講座的方式對孕婦講解孕早期、孕中期、以及產后的相關事宜,讓孕婦逐漸適應角色的轉換,慢慢緩解其不良心理,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1.2.2加強產時支持力度 孕婦在來院待產使,護理人員應主動的與產婦進行交流 ,對產婦介紹病房的環境,生產的方式及注意事項,向產婦介紹各種先進的檢測儀器,告知科學接生的安全性,對產婦進行教育宣傳,讓產婦了解分娩的相應知識,耐心的解答產婦及家屬提出的相關問題。由于孕婦普遍存在的害怕、焦慮、矛盾等心理活動進行情感疏導和健康教育,使孕婦消除恐懼焦慮心理,安定情緒。
1.2.3導樂分娩 導樂分娩為產婦提供的家庭化、個性化環境,避免了產婦出現恐懼心理。 使產婦在整個分娩過程中增加安全感,減少了分娩使出現的疼痛感及不良情緒。對有產前焦慮、抑郁的產婦,分娩前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治療能有效的緩解產婦分娩過程中的不良情緒以及分娩后的心理壓力,有利于產婦生理功能的恢復[2]。
1.2.4家庭化(VIP)病房的建立 護理人員在產婦入院待產后,對產婦所處的病房應采用家庭式裝扮,打造溫馨的待產環境,且全程都有家屬的陪伴,有利于緩解產婦的緊張焦慮情緒,促進產后康復,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是降低產后抑郁發生率的有效措施。
1.3評價工具 觀察的主要終點指標為,產后6 w漢密頓抑郁量表(EPDS)測試及產后抑郁癥的發病率。EPDS 具有良好臨床使用性能,是篩查產后抑郁狀態簡便而敏感的量表[3]。EPDS 包括 10項內容,每項內容分4級評分(0~3分),滿分為 30分,總分≥13分即診斷為產后抑郁癥。問卷由產婦在一定時間內獨立完成,以保證調查結果的可信度。
1.4統計學處理 計數資料采用 χ2檢驗,檢驗水準 α=0.05,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研究對象選擇組產后抑郁癥發生 5 例(5.00%),對照組發生14 例(14.00%)。兩組產婦產后抑郁癥發生率比較(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3 討論
張曉萍等研究報道[4],70%~80%的產婦產后會有虛弱、孤獨和憂傷感,即所謂的產后憂慮,往往在產后數日內發生,并很快消失。
3.1產后抑郁癥的因素 產后抑郁癥的發病因素較多,主要是以產婦有產前抑郁、護理壓力、生活壓力等因素有關。所以必須從增加孕婦孕期的保健、避免出現不良誘因、增進正性情緒諸等方面[5]。
3.2心理干預、導樂陪伴分娩的效果 通過孕婦學校進行心理干預,能教給孕婦孕期保健知識、孕期常見問題及處理、分娩方式的選擇、剖宮產和陰道分娩的優缺點的比較、產時配合和如何護理新生兒等知識,從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孕婦的擔憂和困惑,加強了孕婦產時的配合,增強了孕婦分娩的信心。產時對孕婦給予導樂分娩和丈夫的陪伴,可以消除或是緩解生理性疼痛引起的焦慮和恐懼,并可得到導樂給予的心理支持,對分娩不存在擔心和顧慮,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分娩過程中所產生的負面情緒[6]。產后護理人員應叮囑其家屬予以產婦生活及心理的幫助,尤其是育兒方面,慢慢緩解產婦的不良情緒,努力營造了一個溫馨的生活環境,減少了產后抑郁癥的發生。
隨著產后抑郁癥的發生率逐漸上升,在臨床上也越來越受重視。 醫護人員早期識別產后抑郁癥的危險因素,針對高危產婦采取咨詢、教育及個別指導等預防性干預措施與產婦家人的聯手合作共同配合,在孕期、產時和產后給予孕婦持續系統的心理支持,能有效的降低產后抑郁癥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尹春艷,張翠瓊,何桂華.兩種不同\"導樂\"分娩模式比較的研究[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4,10(22):115.
[2]樂杰.婦產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19-220.
[3]杜義敏,汪向東.產后抑郁癥[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3,17(3):159-162.
編輯/羅茗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