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討\"新生圈\"對產婦分娩前后認知度的影響。方法 隨機選擇2014年9~12月在產房分娩的178例產婦為對照組,2015年5~8月住院分娩產婦182例為實驗組。對照組采用常規健康教育,實驗組在常規健康教育的基礎上,采用品管圈活動進行干預。針對產婦分娩認知度低的原因進行分析,制定改善措施。比較兩組產婦分娩認知度知曉率。結果 對照組分娩認知度為78.1%,實驗組認知度為96.2%,兩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結論 品管圈活動能就因分析,合理干預,有效提高產婦分娩認知度。
關鍵詞:品管圈;分娩認知度;效果觀察
品管圈(QCC)是一質量控制管理工具,該工具能持續地進行效率提升、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質量等效應[1]。健康教育是通過信息傳播和行為干預,幫助個人和群體掌握衛生保健知識,樹立健康觀念,自愿爭取有利于健康行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動與過程[2]。為了提高產婦對分娩的認知度,我科于2013年成立了\"新生圈\",開展以\"提高產婦分娩認知度\"為主題的品管圈活動,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將方法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2014年9~12月在產房分娩的178例產婦為對照組,初產115例,經產婦63例,年齡20~35歲,產婦文化程度大專以下74例,大專及大專以上104例;在效果確認階段隨機選取2015年5~8月住院分娩產婦182例為實驗組,年齡20~35歲,初產112例,經產婦70例,產婦文化程度大專以下77例,大專及大專以上105例。兩組產婦孕次、年齡、文化程度無統計學差異。
1.2方法
1.2.1對照組 采用護理健康教育。
1.2.2實驗組 采用品管圈進行分娩認知干預。具體干預方法如下:
1.2.2.1成立QCC小組 2014年6月成立以\"新生圈\"為圈名,以\"提高產婦分娩認知度\"為主題的品管圈小組。小組由8名護士組成,選定圈長一名,副圈長一名,其余六名為圈員。活動時間從2014年6月~8月。按照各圈員職責分配任務。
1.2.2.2選題及理由 產婦分娩認知度的提高對于護理同仁而言可以改善護患關系,提高產婦的配合,促進母嬰安全;對于院方而言可以提高科室業務水平,保證醫療安全;對于產婦而言可以消除緊張情緒,順利度過分娩過程。
1.2.2.3調查分析產婦分娩認知度低的現狀及目標設定 對照組的178例產婦的問卷進行分析,調查結果顯示合格例數139例,占78.1%,不合格例數39例,占21.9%。根據品管圈方法計算出目標值為95.7%,預期改善幅度為22.5%。
1.2.2.4原因分析 QCC小組成員利用頭腦風暴法分析原因,確定影響產婦分娩認知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①工作人員耐心不夠,知識不全面;②產婦疼痛干擾,接受知識水平有限;③缺乏專門人員,助產士緊缺;④宣教不全面;⑤工作量大,時間倉促。
1.2.2.5對策與實施 針對工作流程、員工及產婦自身條件制定對策:①對科室護士進行系統規范化的培訓,使科室護士對宣教內容有更全面的掌握。②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完善健康教育,避免使用醫學術語。③提高護士耐心、細心、責任心,仔細講解分娩相關知識,利用護理間隙多于產婦及家屬溝通,消除積極情緒,增強產婦自然分娩的信心,積極面對分娩。④完善宣教模式,使健康教育多樣化,對每一個進入產程的產婦,發放宣教卡,卡片內容豐富、溫馨,色彩鮮明。并結合口頭宣教和指導。⑤滿意度調查結果與護士績效掛鉤,增加護士工作的積極性。
1.2.2.6效果評價 活動期間,運用PDCA,對開展對策的有效性進行分析討論,評價宣教效果,及時調整策略。
1.3資料收集 對照組在常規健康宣教后,調查產婦的分娩認知度;實驗組在品管圈活動開展4個月后,在繼續完善的基礎上,對實驗組產婦發放問卷調查表,分析分娩認知度的高低。
2結果
2.1兩組產婦分娩認知度的比較 分析兩組產婦對分娩過程、產程需要時間、產程的注意事項以及藥物作用等方面的了解,每個項目下有數個需要知曉的子項目通過患者的選項計算知曉率,100%為完全合格,80~99%為合格,60~79%為基本合格,小于60%為不合格(注:根據安醫大一附院護理部制定的評分標準)。合格率=(完全合格+合格)/總例數*100%。
調查結果顯示對照組178例產婦合格例數139例,占78.1%,不合格數39例,占21.9%。
實驗組182例產婦分娩認知度合格率為96.2%,改善幅度為23.2%,見表1。
2.2無形成果 增強初產婦對分娩的信心,提高陰道分娩率,降低剖宮產率;加深護士對分娩知識的掌握,提高護士整體素質。
3討論
品管圈是指同一部門的護理人員圍繞一個共同的工作目標自發組成的團隊。其目的是以質量控制為中心,以全員參與為基礎,對日常護理工作進行持續的質量改進,從而達到提高優質護理服務質量,提升護理人員專業素質的目的。讓每位小組成員參與其中,體會到滿足感、成就感,使其真正認識到護理工作的重要意義[3]。\"品管圈\"活動是立足于平時工作中的改進和提高,是由點及面、由上至下、由局部到整體的一種質量管理活動,其核心特點是\"自發組織\"[4]。QCC可以大幅度地調動護理人員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性,使圈員們能夠自動、自發地參與活動,讓圈員自己享有更高的參與權、管理權、自主權[5]。
QCC活動,提高了圈員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個人素質修養,增強了溝通協調能力,同時增強了小組成員的責任心、自信心和團結合作精神。在提高產婦分娩認知度方面采用QCC活動能顯著提高宣教效果,產婦的自我護理能力也得到增強。通過這次活動,圈員掌握了一系列護理管理方法,為提高護理質量,全面貫徹優質護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蔡學聯,鄭芝芬,唐曉英,等.運用品管圈質量改進工具降低住院患者跌倒發生率的實踐[J].中國護理管理,2011,11(12):59-61.
[2]吳西枝.多媒體技術對普胸外科圍術期健康宣教效果[J].中國鄉村醫藥,2013,20(16):82-83.
[3]閔麗華,曹雪華,羅紅,等.品質管理圈在婦產科優質護理服務中的應用[J].臨床護理雜志,2012,11(4):59-61.
[4]許晨耕,符林秋,陳克妮,等.以點帶面全面推行醫院護理品管圈活動[J].護理學雜志,2013,28(13):4-6.
[5]王愛娣.\"品管圈\"在持續改進護理質量中的作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14):73-74.
編輯/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