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分析大竹縣瘧疾流行特征,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學依據。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學方法對大竹縣1990~2014年期間瘧疾監測資料進行分析。結果 在此期間共報告病例631例,地區分布以周家和廟壩片區為主;發病時間以1月和3~9月為主,8月達高峰;年齡集中在20~50歲占83.52%(527/631),男性占85.58%(540/631);職業以農民為主,占95.56%(603/631),其次為工人,占1.43%(9/631)。結論 大竹縣瘧疾流行情況呈逐年下降趨勢,2014年已達消除瘧疾標準,但仍應加強返鄉高峰期(春節)的務工人員和瘧疾流行高峰季節(3~9月)的農民和流動人口的管理和監測。
關鍵詞:瘧疾;疫情;防治策略
大竹縣歷史悠久,唐久視元年(公元700年)始置縣,迄今己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因\"竹多竹大\"而得名。位于四川省東部、達州市南部,幅員面積2076平方公里,轄50個鄉鎮、382個行政村、60個社區居委會,戶籍總人口約112萬。自1940年始有瘧疾疫情資料以來,瘧疾一直是危害當地人民健康的主要流行病之一,瘧原蟲流行種類以間日瘧為主,傳播媒介以中華按蚊為優勢蚊種。1954年達到流行高峰,全縣報告病例3037例,發病率達47.29/萬,1995年被列為省瘧疾重點防治試點縣,1966年起瘧疾發病率就達到了萬分之一以下,1989年達到了基本消滅瘧疾標準,2007年起已無本地病例報告。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來源于大竹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地寄科,1990~2014年瘧疾防治資料匯編。
1.2方法 采用excel2007對數據進行統計,以描述性流行病學方法對結果進行分析。
2結果
2.1流行強度 1990~2014年共計報告發病631例,年均發病率為2.58/10萬。1990年開始疫情呈上升趨勢,發病人數逐年增加。1993~1995年,發病人數劇增,發病率垂直飆升,達到幾年來最高,是1993年為19.63/10萬,其次1994年為17.74/10萬、再次1995年為10.93/10萬。1996年以后,疫情逐年下降,發病人數從26例下降至2008年的1例,2009年后均無本地病例和輸入病例報告,見表1。
2.2地區分布 25年間,報告的631例病例,散在分布于全縣50個鄉鎮,全縣的瘧疾疫情流行范圍經歷了逐漸擴大至迅速縮小的過程,1990年發病鄉鎮數為5個,1994年升至最多,為43個,至2008年減少至1個。發病高發地區主要集中在周家片區(99例,占15.69%),其次是廟壩片區(80例,占12.68%),再次是城關片區(66例,占10.46%)、石橋片區(64例,占10.14%),見表2。
2.3季節分布 病例發病無明顯季節性,全年均有發生,發病高峰集中在1月和3~9月份,該8個月發病數占總發病數的80.35%。8月達高峰占12.68%,其次是6月占11.25%,再次是7月占10.94%,最低為12月占3.01%,見表3。
2.4人群特征
2.4.1年齡、性別分布 年齡在10~80歲,主要集中在20~50歲青壯年之間(527例,占83.52%);以男性為主,占85.58%(540/631),女性占14.42%(91/631),男女性別比為5.93:1。
2.4.2職業分布 以農民為主,占95.56%(603/631),其次為工人,占1.43%(9/631),其他職業占3.01%(19/631)。
3討論
通過多年的滅蚊、瘧疾監測和病例治療工作,全縣2014年已達到消除瘧疾標準。但是隨著市場經濟和西部大開發的深入發展,人口流動更加頻繁,輸入性惡性瘧呈上升趨勢,成為四川省瘧疾防治的主要危險因素[1],對瘧防成果的鞏固構成很大隱患,因此大竹縣應警惕輸入性瘧疾的發生。經分析,大竹縣近年瘧疾流行存在以下特征:①歷年流行強度顯示1993~1995年發病率垂直上升,其原因與當時沿海城市剛實行經濟特區,經濟較發達,內地大量民工外流涌入沿海瘧疾高發區(據統計每年有20余萬人外出務工),春節大量民工返鄉,造成該時期輸入性瘧疾高發。②報告的631例病例多分布于周家和廟壩等山后和人口比較集中的區域,這與當地經濟狀況落后,環境衛生狀況較差,醫療衛生服務水平較低有關。③全年均可發病,以1月和3~9月為主,原因是春節、五一節、寒暑假期間為務工人員返鄉高峰期,內地大量人員外出旅游,6~9月為蚊蟲繁殖高峰期,所以造成以上不同時間段瘧疾報告病例數急劇上升。④無明顯的年齡、職業、性別差異,但以20~50歲青壯年農民為主,且男性明顯多于女性,這與男性青壯年外出務工比例較大,且男性喜裸露皮膚更增加了被叮咬機會有關。
據此,提出以下建議:①建立多部門協作機制,加強勞務輸出人員和流動人口的管理及疾病監測,尤其要加強從高瘧疾流行區返鄉人員的病例監測,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防止輸入性疫情在本地的傳播。②結合改水、改廁等措施進行環境整治,在夏季加強蚊蟲孳生地治理,開展健康教育指導居民防蚊滅蚊,提高防護意識,減少暴露。③完善疫情監測上報制度,及時發現上報可疑病例,以便及時加強同行人員隨訪。
參考文獻:
[1]雷楊,許國君.2006-2008年四川省瘧疾監測結果分析[J].預防醫學情報志,2010,26(2):107-110.
[2]許嫻,李衛東,姜靜靜,等.安徽省1999-2013年瘧疾疫情特征分析[J].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2015,33(1):1-6.
[3]張麗,周水森,豐俊,等.2014年全國瘧疾疫情分析[J]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2015,33(5):319-326.
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