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討沙袋固定袋在腹股溝疝術后的效果與觀察。方法 將225例腹股溝疝修補術后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110例和對照組115例。對照組患者均為男性,年齡在1歲~75歲,平均年齡為(39.6±2.3)歲,觀察組患者均為男性,年齡在3歲~91歲,平均年齡為(46.2±1.2)歲。術后觀察組選擇改良腹帶壓迫傷口,對照組按常規方法,即給與沙袋直接壓迫傷口處,壓迫時間均為24 h。兩組同時給予取平臥位,膝下墊軟枕,軟毛巾抬高陰囊,比較兩組術口出血和血腫形成情況及舒適度。結果 實驗組疼痛程度明顯輕于對照組,出血和血腫形成例數明顯少于對照組。結論 沙袋固定袋能有效減輕腹壓,更精確地壓迫手術部位,避免體位改變后沙袋移位,有效的控制了手術部位的出血,減輕疼痛,提高患者滿意度。
關鍵詞:腹股溝疝;腹帶;臨床應用
腹股溝疝是指發生在腹股溝區域的腹外疝統稱。主要包括腹股溝斜疝和腹股溝直疝,臨床以前者居多,在整個腹外疝中占到了90%之多。且多見于男性,男女發生比率約為15:1,且嬰幼兒和老年人發病較高。要治愈腹股溝疝臨床提倡實施手術治療,但手術治療后如不進行適當的處理易導致術后出血,形成血腫,引起疼痛。為減輕患者手術出血及疼痛情況,我科改良腹帶制作成壓迫式腹帶,采用質地柔軟的棉布制成布袋包裹沙袋,小布袋靈活使用,對皮膚刺激少,可清洗、消毒循環使用,避免交叉感染,能有效減輕腹壓,更精確地壓迫腹股溝疝術后手術部位,避免體位改變后沙袋移位,有效的控制了手術部位的出血,減輕疼痛。自2015年1月使用至今,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1月~10月在本科行腹股溝斜疝修補術的病者225例,隨機分為觀察組110例和對照組115例。對照組患者均為男性,年齡在1歲~75歲,平均年齡為(39.6±2.3)歲,觀察組患者均為男性,年齡在3歲~91歲,平均年齡為(46.2±1.2)歲。兩組患者均由同組醫生、同組護理團隊提供護理。術后觀察組選擇改良腹帶壓迫傷口,對照組按常規方法,即給與沙袋直接壓迫傷口處,壓迫時間均為24 h。兩組同時給予取平臥位,膝下墊軟枕,軟毛巾抬高陰囊。兩組患者的年齡、病情和住院時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評價指標 ①陰囊有無血腫,以陰囊膨脹隆起,大于患者正常陰囊大小為血腫指標;②傷口有無滲血,以傷口敷料判斷;③比較患者術后24 h內翻身活動及面部表情疼痛量表評分,兩組每2 h觀察以上內容并記錄。
1.3材料與方法
1.3.1材料 本院使用的腹帶(由衡水杰瑞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的腹帶)1條根據患者的腹圍選擇XXL、XL、L、M、S碼,棉布1塊~2塊(根據手術決定)
1.3.2制作方法 根據病情需要,將棉布剪裁成兩塊14cm×18cm大小的布塊,三邊縫合,留一邊作布袋口,布袋口處縫紐扣,取0.5~1 kg沙袋放入布袋,扣上紐扣。
根據手術切口選擇相應的位置。使用方法術后患者取平臥位,膝下墊一軟枕,將腹帶墊在病者身下,根據不同的位置將沙袋放在布套里面,扣好紐扣,固定腹帶,松緊度以能容納成人二指為適宜,體形消瘦者,可于骨突處放置棉墊,減少腹帶摩擦,每6 h一次觀察傷口敷料、肢體血運及皮膚情況。
1.4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6.0軟件分析,計量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數據對比采取?字2校驗,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出血2例(1.9%),未出血108例(98.1%),陰囊血腫1例(0.9%),較疼痛1例(0.9%);對照組出血10例(8.7%),陰囊血腫9例(7.8%),輕微疼痛6例(5.2%),劇痛3例(2.6%),見表1:不同壓迫方式在腹股溝疝應用的效果比較。
3討論
腹股溝疝是外科最常見的腹外疝,病因主要為腹壁強度降低和腹內壓力增高,根據歐美國家有關統計,其發病率為1‰~5‰[1]。腹股溝疝主要發生于男性,男女發病率之比約為15:1,右側比左側多見[2]。而治療成人男性腹股溝疝的有效方法首選手術。但因腹股溝及陰囊部位的皮膚薄而松弛,局部血管集中,血流豐富,且腹壁強度薄弱和手術創傷等原因,切口部位易出血,需要對傷口進行壓迫止血[3]。傳統的方法是用細黃沙制成的沙袋壓迫在傷口上,但實踐發現,沙袋存在易滲漏、易污染、被血液污染后不易清洗和翻身活動時不易固定,限制體位,不利于術后胃腸功能恢復。
沙袋固定袋能夠防水也不漏沙,于穿刺點壓力會更加集中,能減少因沙袋移位而致使出血[4,5]。且能夠減少水腫和瘀血等不良反正。沙袋固定袋也使得患者更加舒適,制作也比較簡單。
我科改良的腹帶舒適有效,采用質地柔軟的棉布制成布袋包裹沙袋,小布袋靈活使用,對皮膚刺激少,可清洗、消毒循環使用,避免交叉感染,能有效減輕腹壓,更精確地壓迫手術部位,腹帶對腹部有收縮;固定作用,可有效減輕因咳嗽對切口的震動及牽拉引起的疼痛,24 h內可隨意左右翻轉身體,避免體位改變后沙袋移位、滑脫,有效的控制了手術部位的出血,減輕疼痛,促進術口愈合。
本次研究對兩組患者分別采用不同壓迫方式,觀察組通過使用改良腹帶壓迫傷口,僅有2例患者出血,出血率為1.9%,陰囊血腫率為0.9%,對照組出血率為8.7%,陰囊血腫率為7.8%。兩組對比發現觀察組優于對照組,有顯著差異。另外,改良腹帶導致觀察組疼痛效果也明顯優于對照組。
實驗可知,我科改良的腹帶,取材簡單,易于操作,效果明顯,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張弦,徐繼宗,付廣,等.完全腹膜外疝修補術與李金斯坦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的對比研究[J].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電子版),2014,06:511-513.
[2]楊林華.無張力腹股溝疝修補術十年文獻回顧[J].臨床外科雜志,2010,18(3):202-206.
[3]吳在德.外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388-398.
[4]劉衛東.無張力溝疝修補術與傳統疝修補術對照研究[J].中國臨床研究,2011,24(8):691-692.
[5]吳潔蘭,張賽卿,廖賢英.改良沙袋用于腫瘤介入術后穿刺點壓迫的效果觀察[J].全科護理,2014,11:1015-1016.
編輯/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