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針刀松解合并臀肌筋膜炎的頑固性跟痛癥的臨床療效,探討臀肌筋膜炎可能是頑固性跟痛癥不可忽視的病因之一。方法 78例跟痛癥患者嚴格按照頑固性跟痛合癥并臀肌筋膜炎的診斷標準納入,診斷明確后均采用針刀松解臀肌筋膜炎治療。結果 全組病例經治療,治愈33例,好轉31例,無效14例,有效率82.1%。結論 針刀松解臀肌筋膜炎治療頑固性跟痛癥有一定的療效,故臀肌筋膜炎可能是頑固性跟痛癥不可忽視的病因之一。
關鍵詞:針刀;臀肌筋膜炎;頑固性跟痛癥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needle knife relaxing on refractory calcanodynia with gluteal myofascitis and explore one of causes of refractory calcanodynia may be gluteal myofascitis.Methods Needle knife relaxing gluteal myofascitis therapy was given to 78 patients of refractory calcanodynia with gluteal myofascitis. Results 33 cases were cured,31 cases were improved and 14 cases were inefficiency.The effective rate was 82.1%.Conclusion The therapy of needle knife relaxing gluteal myofascitis therapy on refractory calcanodynia has certain effect and one of causes of refractory calcanodynia may be gluteal myofascitis.
Key words:Needle knife;Gluteal myofascitis;Refractory calcanodynia
跟痛癥是骨傷科臨床極常見的癥狀,其中以跟骨結節前內側骨突下面的疼痛最多見。重者可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多年來一直是臨床治療學的疑難病,部分患者保守和手術治療都不能令人滿意。即成為頑固性跟痛癥。2010年7月~2014年12月我們應用小針刀松解治療臀肌筋膜炎治療78例頑固性跟痛癥,取得了一定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78例患者均為本科門診患者,符合頑固性跟痛癥診斷標準,男性42例,女性36例,年齡18歲~78歲,平均年齡56歲,病程2w~2年,單足發病63例,雙足15例,28例經X攝片顯示患足跟骨骨刺形成。
1.2診斷標準 參照《足外科》[1]中足跟痛診斷標準。患側足跟疼痛,局部不紅不腫,跟骨內側或下側結節處有一局限性壓痛。病程數月甚至數年。排除各種外傷性、痛風性、跟骨骨髓炎、跟骨結核等有明顯誘因所致足跟痛。
1.3病例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患側足跟局部治療(包括理療、局部封閉或針刀)2次以上,無效或1月內癥狀反復,體格檢查所有患者患側臀部均可觸及條索狀或板狀硬結,部分患者臀部壓痛,不同意手術治療的患者。
1.4治療方法 采用北京華夏針刀醫療器械廠生產的直徑為0.8mm的4號漢章針刀。患者俯臥于床上,在臀肌壓痛點最明顯處或臀肌條索狀作好標志作為進針點.每次取點不超過6處。常規碘酒、酒精消毒,用1%利多卡因5ml做局部麻醉。術者左手固定病變肌束,右手持微形刀,垂直刺入皮膚、臀筋膜、病變肌束,直至骨皮質,然后呈疊瓦式全部離斷病變肌束,每次需切割3~5下;,當手觸原團塊變軟或消失后,取出針刀,壓迫止血,創可貼敷針眼。如癥狀緩解不理想需第二次手術,應間隔1w再行第二次手術,手術方法同上。1次/w,3次為1療程。1療程結束后進行療效評價。術后3d患處禁止接觸水。
2結果
2.1療效標準[2]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的編制說明,跟痛綜合征的療效評定標準分為治愈、好轉、無效3級。治愈:足跟痛癥狀消失,能行走>=1km,無疼痛復發,叩痛體征消失。好轉:足跟痛癥狀減輕,能行走<1km,叩痛減輕。無效:癥狀體征無變化。
2.2治療結果 本組小針刀治療78例,1次治愈8例,2次治愈18例,3次治愈7例,好轉31例,無效14例,總有效率達82.1%。術后電話隨訪,每3月1次,連續隨訪1年。
3討論
跟痛癥是以足跟部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同時伴有酸沉不適、腫脹麻木、活動受限、步履不便等一系列癥候群的統稱,是中老年人的一種常見病痛。據報道因足部疾患就診的患者中約15%為跟痛癥[3],雖然很多患者跟骨X線拍片檢查可見跟骨結節有大小不等的骨刺,待其疼痛程度與骨刺大小并不成正比,與骨刺的方向、形狀也無必然聯系[4]。呂厚山[5]等統計跟骨骨刺的發生約占跟痛癥患者的50%,故普遍認為骨刺并不是跟痛癥的主要原因。目前對于此病的具體致病原因并非相當地清楚,該病發病機理尚不明確[6]。跟痛癥治療方法很多,包括理療、超聲波、沖擊波、局部封閉、小針刀治療、穴位治療等等,以上這些方法多數能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但由于該病病因復雜,仍有部分患者療效欠佳,成為所謂的頑固性跟痛癥。而這部分患者我們在臨床體格檢查中發現多數患側臀部可觸及條索狀或板狀硬結,部分患者臀部壓痛,臨床癥狀也可同時合并有臀肌筋膜炎的臨床表現為膝下蹲或交腿障礙,即合并有臀肌筋膜炎癥。
臀肌筋膜炎癥國內由馬承宣首次報道該病,該病臨床表現多樣。正常情況下,髖肌主要起自骨盆的內面和外面,跨超髖關節,止于股骨止部,又分為前后兩群。前群主要有髂腰肌和闊筋膜張肌,后群主要是臀肌,包括臀大、中、小肌和經過髖關節囊后面的梨狀肌、閉孔內肌等。這些肌群不僅使骨盆保持平衡不傾斜,又使髖關節的各種活動得以順利完成。當臀肌等出現嚴重攣縮,侵及臀中、小肌甚或大轉子滑囊,特別是單側臀肌攣縮或雙側臀肌攣縮不一致時導致骨盆傾斜,攣縮越重,骨盆傾斜越明顯,引起肢體假性不等長越突出,且肢體越長[7]。其站立時一側足跟著地,另一側離地,原因是攣縮較重一側牽拉骨盆向下傾斜,在臨床上缺乏明顯特征,而表現為跟痛癥。在實際工作中,對于頑固性跟痛癥患者,我們除進行常規的足部檢查外,還進行患側臀肌檢查,對合并有臀肌筋膜炎的患者,我們采用局部治療的同時針刀松解臀肌筋膜炎治療跟痛癥,結果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
綜上所述,由此可認為臀肌筋膜炎可能是頑固性跟痛癥不可忽視的病因之一,而頑固性跟痛癥也可能是臀肌筋膜炎所致的肢體假性不等長的不典型表現,故我們認為頑固性跟痛癥常規治療無效時,應注意檢查臀肌是否存在病變,以便發現病因,及時治療,提高臨床效果。
參考文獻:
[1]毛賓堯主編.足外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199.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第一版,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1.
[3]Alshami AM,Souvlis T,Coppieters Mw.A review of plantar heelpain of neural origin: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J].Manual Ther,2008,13(2):103-111.
[4]毛賓堯.跟痛癥[J].中國醫刊,2005,40(11):7,9.
[5]呂厚山,谷國良,朱紹同.跟痛癥與跟骨結節骨贅[J].中華外科雜志,1996,3(5):294-296.
[6]范競,周福貽.跟痛癥的發病機制與臨床診斷方法[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4,20(4):251-253.
[7]劉國輝,杜靖遠,楊述華,等.臀肌攣縮癥致骨盆傾斜合并肢體不等長的手術治療[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0,7(7):659.
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