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觀察糖尿病伴發抑郁癥患者經心理干預聯合艾司西酞普蘭治療后的效果。方法 隨機選取治療組及對照組各30例患者,在常規降糖基礎上給予心理干預和艾司西酞普蘭抗抑郁治療,8w后對治療前后的抑郁評估及血糖檢測。結果 ①治療組的FPG、2hPG、HbA1C均較對照組改善明顯(P<0.01);②抑郁評估治療組總有效率90%,高于對照組6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③2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無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 艾司西酞普蘭治療糖尿病伴發的抑郁癥療效確切,不良反應輕,同時具有協同控制血糖水平的作用。
關鍵詞:艾司西酞普蘭;糖尿病;抑郁癥
糖尿病,醫史記載已逾兩千年,但近幾十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變和人口的老齡化,糖尿病患病率呈現世界性的上升趨勢,成為繼心腦血管疾病、腫瘤之后的第三位嚴重影響大眾健康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根據1997年中國11省市的調查結果估計,我國有糖尿病患者約3000萬,且每年以新增病例近100萬的速度增長。糖尿病給患者帶來工作、學習與生活上的諸多不便和困難,同時合并癥多、危害性大,致殘致死率高使得糖尿患者的生活質量極差。故糖尿病患者中抑郁癥的發生率高于一般人群,達到8.5%~27.3%[1-3]。但是長期以來,在診治糖尿病的過程中常常只強調血糖的控制,而忽略患者的生命質量及心理狀態的改善與調節,本研究給予SSRI類抗抑郁劑艾司西酞普蘭治療,取得明顯療效。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文30例患者均來自2012年1月~2015年6月我科住院患者,皆為2型糖尿病,均符合1999年WHO提出的糖尿病診斷標準,且符合CCMD-3抑郁癥診斷標準。男性1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齡(58.85±10.38)歲;對照組:30例,符合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但不伴發抑郁的患者,男性13例,女性17例,平均年齡(55.14±9.60)歲。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降糖治療,同時給予糖尿病相關知識的教育,并對患者及家屬同時進行心理干預,指導患者增強信心,消除疑慮及擔憂,改善情緒,治療組同時給予艾司西酞普蘭治療,艾司西酞普蘭起始劑量5mg/d,早餐后服用,1w后根據病情調整至10mg/d,觀察8w。
1.3觀察指標 ①抑郁評估:應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17項量表)分別于治療前后評定療效,HAMD17評分≤7分為痊愈,HAMD減分率≥50%為有效,減分率<50%為無效。②血糖指標:分別于治療前后檢測2組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紅蛋白(HbA1C)。安全性用不良反應量表(TESS)評定。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血糖水平 兩組治療后FPG、2hPG、HbA1C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且治療組的FPG、2hPG、HbA1C均較對照組改善明顯(P<0.01),見表1。
2.2 抑郁評估 治療組總有效率90%,高于對照組6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不良反應 治療組有便秘2例,惡心、口干、食欲下降各2例,頭昏、頭痛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17%;對照組有便秘2例,未發現其他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發生率7%。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無顯著性差異(P>0.05),所有患者均能忍受,繼續治療后無不適感。治療前及治療后兩組病例血、尿常規、肝、腎功能及心電圖均未發現明顯不同。
3討論
糖尿病已成為繼心腦血管疾病、腫瘤之后的第三位嚴重影響大眾健康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而它的治療已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長期較嚴格的飲食控制、鍛煉和治療要求(監測血糖、長期服藥甚至注射胰島素)會造成患者生活上的不便,加之其發展的最終趨勢會引起其他重要臟器組織的并發癥,因此患者會背負沉重的壓力,從而產生負性情緒。且長期高血糖導致機體出現應激樣反應,血漿皮質醇、胰高血糖素、生長激素等激素水平升高,皮質醇活性發生改變,上述這些變化使患者出現焦慮和抑郁情緒。我們醫務人員要提高對糖尿病合并抑郁癥的認識,同時不僅要豐富醫學知識,還必須具備豐富的心理醫學知識。開展糖尿病科普知識教育,可以不同程度上緩解糖尿病患者焦慮、抑郁情緒,改善抑郁癥狀。目前抗抑郁藥有三環類、單胺氧化酶抑郁癥、選擇性5-HT再攝取抑郁癥(SSRI)等,SSRI類抗抑郁藥有降低食欲,使攝食減少,血糖下降,加之其不良反應少,能使糖尿病和抑郁癥均達到較佳的治療效果。艾司西酞普作為SSRI類代表性藥物,治療糖尿病伴發的抑郁癥療效確切,起效快,不良反應輕,同時具有協同控制血糖水平的作用,可在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Garvard JA,Lustman PJ,Clouse RE.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in adults with diabetes:an epidem iological evaluation[J].Diabetes Care,1993,16:1167-1178.
[2]Anderson BA,Kenneth E,Fr e edland PH.The Pr e valence of Comorbid Depression in Adults With Diabetes:A meta-analysis[J].Diabetes Care,2001,24:1069-1078.
[3]Nelson RG,Everhar t JE,Knowler W C,et al.Incidence,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J].Prim Care,1988,15:227-250.
編輯/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