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觀察中醫捏脊療法治療小兒疳積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疳積患兒100 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50 例,治療組采用中醫捏脊療法,對照組口服雙歧桿菌乳桿菌三聯活菌片。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94%,對照組總有效率76%,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運用中醫捏脊療法治療小兒疳積療效確切,經濟方便。
關鍵詞:疳積;捏脊;療效觀察
小兒疳積是一種慢性消化系統疾病,是近些年小兒常見的疾病,臨床上治療的方法也很多,但效果不甚理想。本文將疳積患兒100 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50 例, 治療組采用中醫捏脊療法, 對照組口服雙歧桿菌乳桿菌三聯活菌片,取得了良好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病例為2014年6月~2015年6月來我院營養門診,診治疳積100例,分為治療組50例,男23例,女27例;1~3歲28例,3~5歲15例,5~6歲7例;病程≤6個月29例,6~12月18例,>12個月3例。對照組50例,男26例,女24例,1~3歲25例,3~5歲22例,5~6歲3例;病程≤6個月28例,6~12個月20例,>12個月2例。兩組性別、年齡及病程分布均無明顯差異(P>0.05)。
1.2診斷標準 患兒面黃肌瘦,夜臥不安,毛發稀疏枯黃,肚腹膨脹甚則青筋暴露,食欲不振或多食多便,或伴咬指磨牙、揉眉挖鼻,或嗜食異物,舌質偏紅,苔黃膩、脈滑數。
1.3治療及觀察方法 治療組采用捏脊療法,捏脊四周,前兩周每日捏,后兩周隔日捏。操作:①患兒仰臥,術者坐在患兒左側,補脾土3 min,通過拇指羅紋面對患兒拇指羅紋面進行逆時針旋推2 min,之后從拇指橈側慢慢向指尖方向直推1 min。揉板門3 min,用拇指羅紋面對患兒手掌大魚際進行逆時針旋推2 min,之后從拇指根部向腕部橫紋推1 min。清大腸2 min,從患兒食指橈側慢慢先指尖推。推四橫紋3 min,從患兒掌面食指、中指、無名指以及小指第一指間關節橫紋處,慢慢推向小指。運內八卦3 min,在患兒掌心利用運法進行順時針掐運。運水入土2 min,從患兒手掌面拇指根部到小指根部,順著手掌邊緣弧形曲線。手術操作者從小指根部順著手掌邊緣,通過小天心推運到拇指根。揉上腕、天樞、中脘以及關元穴位分別1 min。揉足三里3 min,手術操作者在患兒雙膝眼下3寸位置,脛骨前嵴旁1寸位置,通過拇指指腹進行按揉。摩腹3 min,手術操作者將手掌掌面分別順時針和逆時針對患兒全腹實施按摩。②患兒選取俯臥位,手術操作者通過拇指指腹從上到下進行8~12次推督脈,8~12次推兩側足太陽膀胱經。捏脊,再用拇指、食指和中指自下而上捏提背脊皮8~12次,通常每捏3下再將背脊皮提1下,亦稱捏三提一法[1]。對照組口服雙歧桿菌乳桿菌三聯活菌片。
1.4療效標準 痊愈:癥狀消失,食欲正常,大便通調,精神活潑,體重增加。好轉:癥狀明顯改善,食欲增加,精神轉佳。無效:癥狀無。
2 結果
治療組痊愈42例,好轉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4%;對照組痊愈28例,好轉10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76%,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3 結論
疳積是“疳”和“積”的總稱。“疳”者是指由喂養不當或多種疾病影響導致脾胃受損,氣液耗傷而形成的一種慢性疾病。臨床上以形體消瘦,面色無華,毛發干枯,精神萎靡或煩躁飲食異常為特征[2]。臨床上有個漸次演化的過程,患兒由身體略消瘦,發展到腹大肢細,表現為本虛標實。本病多因喂養不當、疾病影響及先天察賦不足所致,病機在于脾胃受損,氣陰耗傷,受納運化功能失調。《小兒藥證直訣·脈證治法》云:“瘡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因此脾胃虛損、津液消亡是其主要病機變化,治療不當,“傳之余臟”。
捏脊療法為祖國醫學傳統外治法之一,有著悠久的臨床應用歷史。其特點是內病外治、操作簡便、實用性強,無創傷、少痛苦、療效可靠,臨床上常用于治療積滯、厭食、疳積、腹瀉、便秘、營養不良、貧血、佝僂病等。背部脊柱正中屬于督脈循行路線,督脈屬于陽脈之海,也就是陽經脈的總匯,人體臟腑經絡全部與其相連。督脈貫脊作為腦絡腎,督率陽氣,統攝真元。督脈旁開1.5寸作為足太陽膀胱經脈處于背部在循行路線,和督脈相互伴行,屬于全身臟腑經絡在體表位置的俞穴,俞者輸也,俞穴不屬于孤立的點,卻和臟腑器官存在聯系。通過捏脊療法利用督脈以及膀胱經的刺激,將督脈陽氣加以疏通,氣血旺盛使臟腑功能獲得調節,同樣,脾胃功能也就得到極大的調節,胃能受納,脾能運化,從而輸布營養精微于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使患兒食欲旺盛、神清氣爽、面色紅潤、大便通調。故捏脊療法確具有調整陰陽、通理經絡、調和氣血、培補元氣、恢復臟腑功能的作用。該治法簡、便、廉、驗、捷,既免除了小兒服藥之苦,且無創傷、無副作用、操作方便,是小兒厭食癥理想的治療方法,亦不失為小兒保健的常用方法,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陳永智.手法治療小兒疳積86例臨床分析[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6):461-462.
[2]汪受傳.中醫兒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113.
編輯/翟辰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