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研究吡喹酮治療血吸蟲肝纖維化前后血清IFN-Y、lL-4、IL-5、IL-10水平及肝纖維化的變化。方法 用ELISA雙抗體夾心法檢測吡喹酮治療前后IFN-Y、lL-4、IL-5、IL-10水平,行肝臟彩超觀察吡喹酮治療肝纖維化的效果。結果 治療前患者血清IFN-Y、lL-4、IL-5、IL-10 水平較正常組顯著下降(P<0.01),治療后IFN-Y、IL-4、IL-5、IL-10水平較治療前顯著增加(P<0.01),治療后患者肝纖維化有部分好轉。結論 治療前患者免疫應答水平明顯下降,治療后患者免疫應答水平明顯回復,肝纖維化可部分好轉。
關鍵詞:吡喹酮;細胞因子;血吸蟲病;肝纖維化
人類感染血吸蟲后,沉積于肝臟的蟲卵引發慢性肉芽腫反應并導致漸重的肝纖維化,在形成肝纖維化的免疫應答過程中,TH1類細胞因子和TH2類細胞因子起著重要的作用。吡喹酮是治療血吸蟲肝纖維化的首選化療藥物,本文研究吡喹酮治療對血吸蟲肝纖維化患者免疫應答的影響,就治療前后細胞因子的應答水平及肝纖維化治療效果進行了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自2013年5月~2015年5月到我院就診,初次診斷為慢性血吸蟲病(符合血吸蟲病診斷標準WS 261-2006),且肝臟彩超示血吸蟲肝纖維化(II級)患者32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齡12~63歲,平均38歲;另隨機選30例健康者對照,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11~65歲,平均37歲,均采血備用。
1.2方法 感染組予以吡喹酮(劑量60 mg/kg,分2 d口服,體重>60 kg患者總劑量為3600 mg,仍分2 d口服)治療,治療2個月后再次采血。
1.3實驗方法 取患者及健康者血離心,取上清于1.5 mL離心管中-70℃超低溫冰箱保存備用。IFN-Y、IL-4、IL-5、IL-10檢測試劑盒 購 自 北 京 達 科 為 生 物 技 術 有 限 公 司 ,參照試劑說明書進行,4種細胞因子檢測的最低靈敏度均為15.6 ng/L,用ABC-ELISA雙抗體夾心法檢測細胞因子,從標準曲線上查找對應濃度,確定樣品含量。并且半年后復查肝臟彩超了解肝纖維化程度。
2 結果
2.1吡喹酮治療肝纖維化效果 32例患者經標準吡喹酮治療后,有3例患者復查肝臟彩超示肝臟形態正常,有8例患者示肝纖維化I級,有21例患者肝臟彩超無明顯變化,提示吡喹酮治療可部分逆轉血吸蟲肝纖維化。
2.2血清IFN-Y、Ll-4、IL-5、IL-10 檢測結果 與正常組比較,感染組治療前所有細胞因子水平均顯著下降(P<0.01),且以IFN-Y、IL-10下降更為明顯;吡喹酮治療后較治療前所有細胞因子水平均顯著升高,且以IFN-Y、lL-10上升更為明顯,見表1。
3 討論
宿主感染血吸蟲后,機體持續處于對血吸蟲蟲卵抗原的免疫應答狀態,導致肝星狀細胞異常激活轉化為肌成纖維細胞并大量增殖,產生大量的細胞外基質(ECM),超過了機體的降解能力,致使ECM在肝內過量沉積而導致肝纖維化,Thl型與Th2型免疫反應應答及失衡起著重要作用。Th1類免疫應答產生細胞免疫,其細胞因子主要包括IFN-Y、IL-12、、IL-2、IL-18等,Th 2類免疫應答產生體液免疫,其細胞因子主要包括IL-4、IL-5、IL-6、IL-10、IL-13等,Th1型細胞因子與Th 2型細胞因子有相互拮抗作用。許多研究證實,IFN-Y是一種很強的抗纖維化因子,其顯著抑制細胞外基質(ECM)的合成,也可明顯抑制重要的基質產生細胞肝儲脂細胞、HSC的激活.抑制α-肌動蛋白(α.SMA)及其mRNA的表達[1];lL-4、IL-5、IL-10均屬TH2型細胞因子,其中lL-4、IL-5的作用較明確,可促進肝纖維化;IL-10目前其作用不一,有些學者認為其具有雙向調節作用[2]。
國內外學者認為,血吸蟲肝纖維化是可以逆轉的,而肝硬化是不可逆轉的,應用吡喹酮治療血吸蟲肝纖維化,可降低肝纖維化的程度,本研究支持了該觀點[3]。
在小鼠感染血吸蟲模型提示, 在日本血吸蟲感染初期可能主要引起一個以產生IFN-Y等為主的Th1優勢應答, 而當蟲體成熟排卵后,又誘導出一個以產生IL-4為主的Th2 優勢應答, 并抑制Th1反應, 使蟲卵肉芽腫炎癥反應逐漸減弱轉為慢性血吸蟲病[4]。但本研究顯示,感染組治療前所有細胞因子水平均下降,考慮與長期反復血吸蟲感染導致免疫下調有關[5]。且以IFN-Y、IL-10下降最為明顯,可能與兩者為抗纖維化因子,而療前患者以向肝纖維化發展有關。吡喹酮治療后所有細胞因子水平均升高,考慮是因為下調的免疫應答水平明顯回復, 其中又以IFN-Y、lL-10上升最為明顯,可能與治療后機體以抗纖維化為主有關。調節血吸蟲感染患者免疫應答水平,特別是Th1、Th2細胞因子的平衡,在預防和控制肝纖維化的形成和發展方面,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龔國富,李曉明,王少海.細胞因子在日本血吸蟲病肝纖維化形成中的研究進展[J].現代檢驗醫學雜志,2010,25(6):8-10.
[2]Hoffmann KF.Cheever AW.Wynn TA.IL-10 and the dangers of immune polarization:excessive type l and type 2 cytokine responses induce distinct forms of lethal immunopethology in murine schisto-somiasis[J].J Imraunol,2000,164(12):16406-6416.
[3]Okazaki Watanabe T,Hozawa S,et al.Reversibilitg of hepatic fibrosis : from the first report of collagenase in the liver to the possibilitg of gene threapg for recoverg[J].Keio J Med,2001,50(2):58-65.
[4]夏超明,龔唯,駱偉,等.日本血吸蟲感染小鼠肝肉芽腫與Th1/Th2細胞因子水平的動態變化[J].復旦學報(醫學科學版),2001,28(1):39-41.
[5]沈蕾,吳海瑋,張兆松,等.日本血吸蟲病流行區人群吡喹酮治療前后細胞因子水平的研究[J].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2000,2(18):14-16.
編輯/翟辰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