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討生物反饋聯合電刺激治療對非脫垂子宮全切除術患者盆底功能康復療效。方法 選擇我院2013~2015年收治的62例住院行非脫垂子宮全切除術患者為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組及對照組,對照組指導患者實行盆底肌肉鍛煉指導-Kegel運動(縮肛運動),實驗組使用神經肌肉刺激治療儀(U4盆底治療儀)治療,詢問記錄患者SUI發生情況,測定盆底肌肉肌力和盆底功能的評價,從壓力性尿失禁、盆底肌肉肌力和盆底功能分析三方面評價生物反饋聯合電刺激治療對非脫垂子宮全切除術后女性盆底功能的康復療效。結果 實驗組的盆底肌肉肌力、陰道頂端脫垂率、SUI分度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膀胱直腸膨出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生物反饋電刺激能明顯改善全子宮切除術后患者盆底肌力,減輕壓力性尿失禁。是預防及治療子宮全切術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PFD)安全、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全子宮切除術;神經肌肉刺激治療儀;壓力性尿失禁;盆底功能
全子宮切除術是治療子宮病變最常見的手術方式。我國約有15%~20%的女性因各種疾病切除了子宮,而手術導致的盆底功能障礙,如尿失禁、盆腔臟器脫垂、性生活質量不滿意等,嚴重影響者子宮切除術后女性的生存質量。本文探討了生物反饋聯合電刺激治療對經腹全子宮切除術后患者盆底功能康復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2015年我院收治62例住院行非脫垂子宮全切除術患者,入院時采用信封法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1例。實驗組使用PHENIX USB 4神經肌肉刺激治療儀治療,對照組指導患者實行盆底肌肉鍛煉指導-Kegel運動(縮肛運動)。
1.2方法
1.2.1實驗組 實驗組于術后2個月開始.應用法國PHENIX神經肌肉刺激儀,開始實施盆底功能康復訓練,康復訓練的主要內容是電刺激和生物反饋。對患者按生物反饋模塊進行盆底肌肉收縮和放松指導,并行盆底肌肉收縮功能檢測。根據患者具體的身體狀況量身定制康復訓練方案。通常情況下治療時間20~30min/次,2次/w,10次1個療程。
1.2.2對照組 對照組于術后2個月開始指導患者行Kegel運動,具體方法為收縮盆底肌3~5s后放松3~5s,連續15~30min,2次/d,持續治療2個月。
1.3觀察指標 分別在術前、治療前(術后2月)、治療后2個月檢測以下指標:①盆底肌力:根據盆底肌力評估反映盆底肌肉恢復情況。專人負責盆底肌肉肌力分級測試,使用法國PHENIX盆底功能診斷儀(PHENIXUSB2)對患者盆底肌肉肌力進行檢測。讓患者通過最大限度的陰道收放來測定盆底肌肉Ⅰ類肌纖維,以6s工作時間內所用收縮的持續時間來分級,共5級。持續0s肌力為0級;持續1s肌力為Ⅰ級;持續2s肌力為Ⅱ級;持續3s肌力為Ⅲ級;持續4s肌力為Ⅳ級;持續5s或大于5s肌力為Ⅴ級;正常肌力可維持5s。讓患者用最快速度收縮和放松陰道,測定盆底肌肉Ⅱ類肌纖維,以6s作為時間內收縮完成次數分級,共5級。持續0次肌力為0級;持續1次肌力為Ⅰ級;持續2次肌力為Ⅱ級;持續3次肌力為Ⅲ級;持續4次肌力為Ⅳ級;持續5次或大于5次為Ⅴ級。②SUISUI診斷參考國際尿控協會制訂的相關標準。由專人詢問記錄患者SUI發生情況。③陰道頂端脫垂程度,采用POP-Q法評估陰道頂端C點絕對值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患者年齡、產次、絕經情況、手術方式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2.2兩組SUI發生情況比較實驗組SUI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見表2。
P=0.49>0.05,可以認為兩種治療療效的SUI變化無差異。
2.3兩組陰道頂端C點絕對值比較,術前實驗組與對照組C點絕對值無明顯差異(P>0.05)。術后實驗組與對照組C點絕對值均值較術前有所下降,但兩組之間無明顯差異(P>0.05)。經治療后,實驗組與對照組C點絕對值明顯大于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正態性檢驗結果:Z1=0.584,Z2=0.788,P1=0.884,P2=0.564,均大于0.05,可認為兩組資料都符合正態分布,見表3。
2.4兩組盆底肌力比較 實驗組與對照組盆底肌肉肌力在術前和術后2月(治療前)無明顯差異(P>0.05)。實驗組與對照組盆底肌肉肌力在治療后表現出明顯差異(P<0.05),實驗組優于對照組,見表4。
3 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前及術后2月(治療前)兩組SUI發生率、盆底肌肉肌力、陰道頂端C點絕對值無明顯差異,但術后較術前有所下降。經治療后,兩組盆底肌力、陰道頂端C點絕對值均較術后(治療前)改善,且實驗組盆底肌力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SUI的改善例數為2例,但對照組無明顯改善,但兩組在統計學上無明顯差異(P>0.05),考慮與樣本量偏少有關。
行全子宮切除術進行治療,不但會將宮頸切除,還會切斷位于盆底中心位置的子宮主韌帶和骶韌帶,這就造成了第一水平解剖結構遭到破壞,并且還要講將膀胱和直腸下推,對膀胱于直腸的神經支配造成影響,使盆底的結構與生理狀態發生改變,會對患者身體造成不利影響。女性PFD的突出表現就是盆底電生理改變,所以實用盆底電生理方法診斷、治療、干預是防治PFD的有效方法。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經過治療后,SUI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效果,漏尿量減少,壓力性尿失禁比率少于對照組。其結果證明生物反饋聯合電刺激療法對預防及減少子宮全切術后SUI的發生有一定療效,但仍需大樣本的研究支持[1]。全子宮切除術后近期內大部分患者沒有明顯的盆底臟器脫垂的表現,然而測量陰道頂端C點絕對值,發現其在術后出現降低,提示已有部分患者開始出現陰道松弛,陰道頂端下移。而盆底電生理變化是盆底組織損傷的初期,所以通過盆底電生理檢測,患者能夠及早進行治療,有效防止盆底臟器脫垂的發生。本研究通過生物反饋聯合電刺激,提高了患者的盆底肌力,有助于預防遠期陰道松弛、陰道斷端脫垂、排便功能障礙等癥狀[2]。
總之,全子宮切除術使盆底的支持功能收到削弱,增加了PFD發生的危險性。生物反饋聯合電刺激治療能夠減少SUI的發生率,提高盆底肌肉肌力,是短期內防治子宮全切術后PFD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參考文獻:
[1]吳菲,羅軍.生物反饋聯合電刺激治療對全子宮切除術后盆底功能康復的療效[J].臨床醫學研究,2014,31(10):1882-1884.
[2]程少華,葉林珍,趙月娥.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影響因素及診療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2,27(26):4170-4171.
編輯/倪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