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并分析孕期宮頸機能不全患者應用宮頸環扎術治療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我院收治的25例孕期宮頸機能不全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其施行宮頸環扎術治療,并對治療的過程與效果進行觀察與統計。結果 在本組25例患者中,3例發生流產,4例孕周為35w以上,3例為36w以上,15例為37w以上,手術成功率達到88.0%。結論 通過對孕期宮頸機能不全患者展開宮頸環扎治療,可有效避免流產的發生,且手術操作簡單,創傷小,不會對母嬰造成太大的影響,容易被患者接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孕期宮頸機能不全;宮頸環扎術;臨床價值
作為引起復發性晚期流產及早產的一項重要原因,宮頸機能不全(CIC)的發病率達到0.1%~2%。目前,臨床針對孕期宮頸機能不全患者,常采用宮頸環扎術(CCP)的治療方法,在促進患者宮頸承受力增強,防止進一步擴展胎兒重力對宮頸管造成的影響的基礎上,達到延長孕期,改善圍產結局的目的[1]。然而現階段,臨床對于宮頸環扎術的優勢以及潛在危害依然存在一定的爭議。基于此,本文以我院收治的25例孕期宮頸機能不全患者為例,對宮頸環扎術的臨床價值展開探討,以期為今后的治療工作提供可靠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25例孕期宮頸機能不全患者為研究對象,其年齡分布為22~46歲,平均31.2歲;孕次2~6次,產次0~3次。所有患者均存在1次及以上的中晚期自然流產史,以及2~3次的早產史。
1.2診斷標準 孕期宮頸機能不全的診斷標準具體為:①有2次及以上的早產史或中期自然流產史;②早產或流產時,胎膜突然發生破裂,且未出現明顯鎮痛,很快將無畸形的胎兒娩出;③當符合下列檢查中的任意一項,即可得到確診:在非孕期,向宮頸內口中伸入8號宮頸擴張器不存在任何阻力;非孕期行B超檢查,宮頸縮短程度不超過25 mm;在分泌期行子宮碘油造影,可見宮頸管呈病理性擴張,且寬度超過6 mm。
1.3手術方法 術前對患者宮頸內口的寬度及宮頸管的長度展開檢查,如果檢測到存在宮縮,則應采用宮縮抑制劑,當宮縮消失后方可施行手術。在手術前的3~5d內,讓患者采取臀高位靜臥的方式,直到發生脫垂的羊膜囊縮回至子宮。此外,還需對患者展開白帶及血常規等檢查。
隨后,對妊娠13w起患者的臨床表現及癥狀發生時間展開分析,并以此為依據,合理選擇手術時間。先對患者施行硬膜外麻醉,待麻醉起效后,取膀胱截石位,采用10號的雙絲線在宮頸中斷以雙\"U\"字形進行縫合,從宮頸4點處進針,再從宮頸8點處出針;隨后從宮頸2點處進針,接著再從宮頸1點處出針。在縫針過程中,注意不要將宮頸黏膜穿透。接著將縫線的兩端拉緊,并使環扎口存在僅能容食指尖伸入的縫隙,隨后進行結扎,注意避免出現結扎后頸管閉鎖或過松的情況。結束手術操作之后,還需對患者炸開抗感染治療,指導其采取臀高頭低側臥的體位,尿管于2d后拔除,并應用宮縮抑制劑,同時對患者展開實時觀察,一旦出現宮頸水腫或宮縮的情況,應當立即采取行之有效的處理措施,從而防止宮頸裂傷的發生。當確認無異常情況后,患者足月后則可提前住院,在發動分娩前將縫線拆除即可。
2結果
在本組25例患者中,3例發生流產,4例孕周為35w以上,3例為36w以上,15例為37w以上,手術成功率達到88.0%。其中有10例成功娩出嬰兒,且嬰兒存活良好。所有患者均未出現感染及胎膜早破等術后不良反應。
3結論
經大量研究得知,宮頸環扎術的成功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手術施行時間的影響:當手術時間過早時,由于胎盤功能還未完全成熟,此時展開手術操作,并會經宮頸產生刺激作用,從而引起流產;而手術時間太晚時,便極有可能錯過最佳的手術時機。因此,建議在孕期13~18w的時間范圍內展開宮頸環扎術治療。此外,也有學者建議最好在妊娠前展開選擇性環扎術,倘若手術時間在孕20w以后,那么就會大大增加宮頸感染以及胎膜破裂等并發癥的發生率[2]。
宮頸機能不全主要分為先天性與獲得性兩種,其主要治療方法均為宮頸環扎術。在本組行宮頸環扎術的25例患者中, 3例發生流產,其余手術均獲得成功,成功率達到88.0%,并且有10例成功娩出嬰兒,未出現其他不良反應情況。由此可知,只要明確診斷孕產婦為宮頸機能不全,并且能合理、準確展開宮頸環扎治療,不斷能夠獲得理想的圍產結局,而且還可有效防止嚴重并發癥的發生。
對孕期宮頸機能不全患者施行宮頸環扎術的主要目的便是促進其宮頸管張力的增強,對宮頸管內口承擔胎兒及其附屬物重量產生協助作用,進而將妊娠時間盡可能延長。在縫合手術切口時,為防止對膀胱造成傷害,應盡可能與宮頸內口水平靠近。此外,對于具有較高水平度的患者,其通常可獲得較好的手術治療效果。為促進手術效果的提高,應當在膀胱溝水平偏上位置進行縫扎,必要時還應可應用金屬導尿管來對膀胱溝具體位置進行探測;確保進針點與出針點的對稱與均勻,從而確保各點的受力達到均勻狀態;在縫針時,應防止將黏膜層穿透,以穿透宮頸組組的2/3為宜;在結扎時,松緊度最好以頸內口可容小指尖通過為準,過緊可能造成組織缺血性壞死,過松的話又無法獲得理想的治療效果。當手術結束后,還應對患者展開相應的抗感染治療,方法為口服頭孢呋辛酯以及靜脈地主頭孢呋辛鈉,同時還需聯合應用硫酸鎂以及利托君等宮縮抑制劑,在降低子宮組織受到的負荷以及感染發生率的基礎上,充分促進手術效果的提高[3]。
綜上所述,作為孕期宮頸機能不全一項重要治療方法,宮頸環扎術可有效避免流產的發生,且手術操作簡單,創傷小,且恢復快,再加上出血少,不會對母嬰造成太大的影響,容易被患者接受,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姜紅葉,陳淑琴.腹腔鏡下宮頸環扎術治療宮頸機能不全16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2,28(04):301-302.
[2]鄒杉,孫麗洲.宮頸環扎術治療宮頸機能不全的臨床效果評價[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5(10):443-446.
[3]王笑非,趙愛民.孕期經陰道宮頸環扎術治療宮頸機能不全[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4,30(02):105-107.
編輯/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