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分析羅浮山百草油治療牙齦炎和牙周炎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5年1月~8月牙齦炎和牙周炎患者78例,隨機化分為兩組,觀察組給予采用羅浮山百草油治療,采用清洗口腔后,涂搽患處,對照組采用常規西藥治療,甲硝唑含漱液治療(15ml/次,3次/d),觀察治療后1w的臨床效果。結果 觀察組治療后治愈15例,好轉21例,未愈3例,對照組治愈9例,好轉20例,未愈10例,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2.31%,對照組為74.35%,經統計學分析,P<0.05,兩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結論 羅浮山百草油治療牙齦炎和牙周炎療效確定,值得推廣。
關鍵詞:羅浮山百草油;牙周炎;牙齦炎;臨床效果
據第三次全國范圍內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有80%~97%的成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牙周病[1]。牙周病中牙周炎與牙齦炎最常見,其發生是由于牙菌斑的堆積,使致病菌大量繁殖,細菌毒素及代謝產物對牙齦造成損害所致[2]。因此對厭氧菌進行控制及消除從而進一步形成菌斑,成為了治療牙齦炎與牙周炎的關鍵問題[3]。本病中醫學屬于熱毒,牙縫出血,陽明胃經實火上攻而出也。\"筆者采用羅浮山百草油與常規西藥進行研究對比,具體研究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1月~8月牙齦炎和牙周炎患者78例,隨機化分為兩組,每組39例,觀察組男性20例,女性19例,年齡18~42歲,平均年齡(34.21±7.99)歲。對照組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齡20~39歲,平均年齡(33.67±8.23)歲。診斷標準:①參考卞金有第三版《口腔預防醫學》;②同意參加臨床試驗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有開放性齲者;②正畸治療中者。兩組在年齡、性別方面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方法 觀察組治療方案:采用羅浮山百草油涂抹患處(組成兩面針、徐長卿、九里香、野菊花、白花蛇舌草、半枝蓮、紅花、當歸、冰片、薄荷腦、樟油、桉油等),3~4次/d,2d為一個療程。對照組治療方案:甲硝唑含漱液治療(含漱1min/次,15ml/次,3次/d),甲硝唑含漱液(深圳南粵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批準文號:國藥準字 H10920104),所有患者連續用藥1w,觀察對比兩組治療1w后的臨床效效果。
1.3評價指標 臨床療效:痊愈 :各項牙周檢查指數[牙齦指數和齦溝出血指數] 均為正常;顯效:GI 及 SBI 值均下降>1;無效:各項牙周指標均無改善[4]。總有效率=(痊愈+顯效)/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軟件SPSS21.0分析,定量資料采用t檢驗,定性資料應用卡方檢驗分析,采用雙側 檢驗,以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具有顯著意義。
2結果
觀察組治療后治愈15例,好轉21例,未愈3例,對照組治愈9例,好轉20例,未愈10例,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2.31%,對照組為74.35%,經統計學分析,P<0.05,兩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見表1。
3討論
我國牙周炎和牙齦炎的發病率越來越高,牙周炎和牙齦炎發病的主要過程是由于厭氧菌進入牙齦組織及牙槽骨,其抗原成分能引起局部的免疫反應,進一步加重對牙周組織的破壞[5]。因此常規的西藥常采用抗厭氧菌藥物進行治療,但臨床效果一般。本病在中醫學中屬于熱毒范疇,病因大部分由于飲食辛辣、刺激等食物導致胃火上壅,熱血傷及血絡。根據中醫辨證論治觀點,需要給予清熱解毒治療。
羅浮山百草油組成兩面針、徐長卿、九里香、野菊花、白花蛇舌草、半枝蓮、紅花、當歸、冰片、薄荷腦、樟油、桉油等,方中半枝蓮、兩面針、徐長卿、白花蛇舌草以及菊花均為清熱解毒,當歸、紅花等藥物起到活血作用,組方能夠起到有效的清熱解毒作用。本研究結果發現羅浮山百草油治療后治愈15例,好轉21例,未愈3例,西藥甲硝唑含漱液組治愈9例,好轉20例,未愈10例,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2.31%,對照組為74.35%,說明了中藥羅浮山百草油在治療牙齦炎和牙周炎中臨床效果優于西藥甲硝唑含漱液藥物。
總結,羅浮山百草油通過清熱解毒作用能夠有效的治療牙齦炎和牙周炎,臨床上可以給與重視廣泛使用。
參考文獻:
[1]陳旭,孫曉菊,謝洪,等.金梔潔齦含漱液治療中重度牙周炎臨床療效研究[J].中國實用口腔科雜志,2011,4(1):1595-1674.
[2]劉凱.3種含漱液治療單純性牙齦炎療效比較[J].中國藥業,2015,24(9):74-75.
[3]林麗巖.濃替硝唑含漱液治療牙周炎與牙齦炎的療效觀察[J].全科口腔醫學雜志,2015,2(4):91-92.
[4]劉凱.3種含漱液治療單純性牙齦炎療效比較[J].中國藥業,2015,24(9):74-75.
[5]Armitage GC.Comparison of the microbiological features of chronic and aggressive periodontitis[J].Period,2010,53(1):70-78.
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