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早期急救護理與觀察體會。方法 選取我科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在對其進行急救后,采取早期急救護理的方式對患者進行護理,隨后對病患的護理結果和觀察體會進行記錄。結果 通過3個月的跟蹤調查,采用早期急救護理方法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護理,其護理總有效率為98.3%。結論 采用早期急救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護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護理有效率,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明顯改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患者的存活率。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急救護理;觀察體會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種心肌壞死癥狀,主要是由于冠狀動脈急性缺血、缺氧,或是冠狀動脈持續缺血、缺氧造成的[1]。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通常會感覺胸骨處有相對持久或是比較劇烈的疼痛,即使患者在病情突發時得到及時休息,或是及時服用硝酸酯類的藥物,也不能有效緩解患者的癥狀。嚴重者很有可能造成休克、心律失常或是心力衰竭等。為此,我科積極采用早期急救護理的方法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護理,并取得了顯著成效,現將具體護理方法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自2014年12月~2015年12月為期3年的時間里我科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27例。年齡在65~77歲,平均年齡為(71.37±3.2)歲。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為急性發病,其臨床癥狀表現為:患者胸骨后突然劇痛,或是在心前區有明顯劇痛癥狀;患者發病30分鐘后,為其服用硝酸酯類的藥物也沒有使患者的病情得到緩解;患者的左肩、上肢、背部、頜部等疼痛加劇;伴有惡心、嘔吐、全身冷汗等癥狀。鑒于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臨床癥狀等方面無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
1.2急救護理方法
1.2.1休息及體位護理 在沒有經過再灌注治療前,醫護人員要限制患者的活動,讓患者絕對臥床休息,同時要保持患者的病房安靜。在靜臥的基礎上,醫護人員可以給予患者體位護理。如保持患者坐位或是半坐臥等姿勢,使患者的雙腿呈下垂狀,從而使靜脈回流現象有效減少,減輕患者的心臟壓力。
1.2.2病情監測 患者入院后,應常規安置于心臟重癥監護病房,無條件時可進行單間安置。立即進行心電監護,監測心電、血壓、呼吸,嚴密觀察患者心率變化情況以及有無異常波形出現等,但要注意保證患者安靜休息。如果發現患者存在心臟驟停或是呼吸停止等現象,要及時通知醫生進行處理。在此期間,醫護人員要給予患者胸外心臟按壓或是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以盡最大努力挽救患者的生命。
1.2.3迅速為患者建立靜脈通道,遵醫囑為患者正確用藥。
1.2.3.1緩解疼痛護理 患者入院后,選擇以下藥物盡快解除疼痛,杜冷丁50~100 mg肌注或就嗎啡5~10 mg靜脈注射,必要時,可在1 h或2 h后為患者進行再次注射,如果仍不能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感,以后每個4 h或6 h為患者進行再次注射,防止患者出現呼吸功能抑制作用。
1.2.3.2抗血小板凝聚護理 在溶栓治療前,給予患者阿司匹林用以抗血小板凝聚治療。可選擇口服水溶性阿司匹林或是選擇嚼服阿司匹林腸溶片進行治療,首次服用,1次/d,150~300 mg/次。用藥3 d后,1次/d,75~150 mg/次,可持續服用;最好選用氯吡格雷同服。主管護士要協助患者立即服藥,保證用藥效果。
1.2.3.3溶栓療法 迅速為患者建立靜脈通道,無條件實施介入治療,無禁忌癥接診后半小時內立即溶栓治療,心肌梗死發病3 h內,溶栓治療血流完全灌注率高,獲益最大,所以護士應在第一時間遵醫囑正確應用溶栓藥物。常用的溶栓藥物尿酸酶,無抗原性和過敏反應,取150萬U~200萬U為患者進行靜脈滴注;有條件的可選用特異性纖溶酶原激活劑,選擇性更高、半衰期延長。待溶栓結束后12 h為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持續3~5 d即可。溶栓期間注意觀察有無不良反應:①過敏反應表現為寒戰、發熱、皮疹;②低血壓(收縮壓<90 mmHg);③出血,包括皮膚粘膜出血、血尿、便血、咯血、顱內出血等,一旦出血應緊急處理。
1.2.4心理護理 為了有效減輕患者的心臟負荷,護理人員應盡量避免患者出現較大的情緒波動,減少患者小動脈痙攣現象的發生。同時,醫護人員應盡量多與患者進行交流,在交流時要語氣輕柔、有耐心,使其積極配合治療。
1.3評定標準 顯效、有效、無效是判定此護理方法是否有效的3個標準。顯效即,患者的病情明顯好轉;有效即,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轉;無效即,患者的病情沒有發生明顯變化且病情加重。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分析采用軟件SPSS 19.0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對比通過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通過χ2檢驗;P<0.05表示對比具有顯著差異。
2 結果
經過護理后,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無搶救無效死亡病例。其中,護理顯效者42例,護理有效者17例,護理無效者1例,護理總體有效率為98.3%。
3 觀察體會
綜上所述,在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有效的治療方法進行治療的同時對患者進行早期急救護理,可以使患者的病情得以有效改善,同時降低患者的死亡率[6]。如對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進行嚴密的監測;加強患者的飲食護理和便秘護理,使患者的病情有所改善;關注患者的心理護理等,增強患者對抗病魔的決心,從而有利于患者的康復。
參考文獻:
[1]李慧敏.早期心理護理干預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急救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4,12(12):1114-1115.
[2]向新榮,楊娟.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院前急救及轉運護理體會[J].黔南民族醫專學報.2014,27(02):132-133.
[3]孫靜.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院前急救護理體會[J].全科護理.2012,10(09):805-806.
[4]李含琴.1例急性心肌梗死突發室顫患者的急救護理體會[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75):202-203.
[5]劉玲.急性心肌梗死并發惡性心律失常的早期識別與急救護理[J].全科護理.2015,13(34):3486-3487.
[6]圣文娟,孫立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病情評估和急救護理現狀[J].全科護理.2015,13(17):1603-1606.
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