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是指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采用健康信息傳播等干預措施,促使人群或個體自覺采納有利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從而避免或減少暴露于危險因素,幫助實現疾病預防控制、治療康復、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1]。慢性非傳染性疾?。ê喎Q慢性?。┦且活惼鸩‰[匿,病程長且病情遷延不愈,缺乏確切的傳染性生物病因證據,病因復雜,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確認的疾病的概括性總稱。慢性病缺少生物學預防手段和治愈方法,其發生發展與人類行為關系密切。健康教育通過改善人們的健康相關行為來防制疾病,增進健康,是慢性病防制的主要手段。本文對我國近年來慢性病健康教育的意義、需求、模式、前景等方面的研究進行歸納和闡述。
1 慢性病健康教育的意義
當前我國慢性非傳染性疾?。ê喎Q慢性?。┝餍袕V,防控形式嚴峻?!吨袊用駹I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年)》顯示,2012年全國18歲及以上成人高血壓患病率為25.5%,糖尿病患病率為9.7%。2013年我國癌癥發病率為235/10萬,肺癌和乳腺癌分別位居男、女性發病首位,10年來我國癌癥發病率呈上升趨勢。2012年全國居民慢性病死亡率為533/10萬,占總死亡人數的86.6%??梢灶A見,慢性病將對人們的健康和經濟社會發展構成巨大的威脅。
慢性病又被稱為行為和生活方式病,世界衛生組織稱,慢性病的發病原因60%取決于個人的生活方式,吸煙、過量飲酒、身體活活動不足和高鹽、高脂等不健康飲食是慢性病發生、發展的主要行為危險因素。國內外經驗表明,要防控慢性病必須依靠健康教育。近20年來,一些國家致力于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項目的實施,取得了很大的健康成效。因此,我國開展慢性病健康教育意義重大。
2 慢性病健康教育的需求
多項調查研究明顯,人們對慢性病健康教育的需求不斷增加,其中患者對健康教育內容需求排名前 3 位的是慢性病的治療方法、營養與飲食控制、合理用藥知識,而對自我管理知識、家庭急救知識、心理指導的健康教育需求則較低[2-3],希望得到的健康教育方式為醫護人員指導。中老年人健康投入愿望強烈,但健康養生途徑比較單一,缺乏科學指導,且不同醫保形式的人群健康教育需求差異很大[4]。
文化程度較高者對適當運動的需求比較高 , 最希望得到的干預方式為專家講座, 而文化程度較低者對正確用藥的需求比較大 , 最希望得到的干預方式為健康咨詢[5]。
農村地區三級預防各階段健康教育需求大,農村居民慢性病的健康教育亟需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6]。農村老年人對衛生健康需求較為迫切,其中以健康教育為主,其次為定期檢查和飲食指導。目前農村老年人獲得慢性病疾病知識的主要途徑為親朋好友間的交流,其次為電視和報紙書刊但電視傳播缺乏與群眾的互動性,報紙書刊對受眾文化水平的要求較高,教育效果不理想采用圖文結合的宣傳資料易于農村廣大群眾接受[7]。
3 慢性病健康教育的模式應用
3.1 針對患者個體的臨床性健康教育
3.1.1個體化健康教育主要是指門診醫務人員針對上門就診的人員進行的單個的健康教育。由于每個教育對象的疾病情況、身體素質、危險因素等不盡相同,健康教育的內容也不同。該模式針對性強,又稱針對性健康教育或一對一健康教育[8]。我國2009年開始啟動的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中要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門診個體化健康教育,特別是對高血壓、糖尿病、孕產婦等重點人群開展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工作。
3.1.2家庭健康教育模式 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同步教育, 家屬參與患者的健康管理,發揮家庭支持與監督功能,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和自我效能, 達到疾病共同管理的目。由于慢性病具有一定的遺傳因素,該模式對患者開展針對性健康教育的同時也有利于實現健康教育效果的家庭輻射作用。
3.1.3全程健康教育模式 由醫院主導、 社區協助、 家庭參與的,對患者進行的連續性健康管理模式。該模式以患者為中心,以醫生為主體,醫護、社區、 家屬三者共同參與。全程健康教育模式針對性強、連續性好,對提高慢性病患者的依從性和治療效果具有較好的作用[9]。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我國起步較晚,我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實施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高血壓患者健康管理、Ⅱ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等項目時應用該模式。國內少數大型綜合性醫院也開展了該模式的應用[10]。
3.1.4自我管理模式 指患者對自己的目標、思想、心理和行為等表現進行管理,自己把自己組織起來,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約束自己,自己激勵自己。實際工作中,該模式需要醫患雙方共同參與,幫助患者提高自我管理技能,實現疾病管理、角色管理和情緒管理。自我管理模式是目前國內外慢性病管理的有效方式之一[11]。
3.1.5俱樂部教育模式將某一類慢性病患者聚集在一起構成一個相對有組織的俱樂部,通過講座、游戲、討論等方式開展健康教育活動。該模式由專業的健康教育專家參與實施,進行專門的組織與管理。在該模式下醫患之間、患者之間能夠得到充分的交流,利用同伴教育提高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效能。各種健康相關的“互助小組”、“俱樂部”、“QQ交流群”等是該模式的應用。
3.2針對群體的預防性健康教育
3.2.1社會設施干預 建設健康設施或在社會設施中增加健康相關的元素,為人們提供學習健康知識、改善健康行為和生活方式的環境條件和氛圍,達到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目的。包括健康支持性環境和健康支持性工具。我國當前實施的“慢性病綜合防制示范區建設項目”、“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等重大項目中應用該方法,健康支持性環境如健康主題公園、健康步道、健康小屋、健康一條街等;健康支持性工具如限鹽勺、限油壺、計步器等。社會設施干預方法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干預效果。
3.2.2政策干預 指政府制定實施健康相關的政策,規范人們的健康相關行為。該模式的健康教育帶有強制性,如控煙政策。政策干預被認為是效益最高的。
3.2.3組織干預 通過對不合理的組織結構和行為進行改變,達到健康教育目標。如組織分階段改變理論是組織變化要經過一系列的階段,在不同的變化階段匹配于不同的改變策略的理論,其基本的實施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問題界定、行動啟動、實施和定型化。我國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中的“示范單位”、“示范學?!?、“示范社區”等是對該模式的應用。
4 展望
4.1擴大健康教育主體 慢性病健康教育是一個醫學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慢性病健康教育的主體不僅僅是衛生部門,需要政府、教育、新聞媒體、街道社區等部門和工會、婦聯、共青團等組織的合作。加強健康教育工作的橫向聯系,動員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和推動,整合健康教育資源,建立完善的健康教育網絡成為健康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4.2擴展健康教育對象 慢性病是健康行為相關疾病,缺少生物學預防手段和治愈方法,預防和減少慢性病,需要從院內擴展到院外,從患者擴展到高危人群和普通人群。
4.3擴充健康教育工具 健康教育的主要干預措施是健康信息傳播,報紙、電視、雜志、廣播等大眾媒介因為信息量大、覆蓋面廣而被視為健康教育工作最有力的工具。但研究顯示,大眾媒介適用于傳播健康知識和提高公眾健康意識,在改善健康相關行為方面的作用不太顯著[12]。近年來,衛星通信、數字化、多媒體、計算機網絡等技術快速發展,特別是博客、微信、手機平臺的迅猛發展,開啟了新媒體傳播新時代,引起了健康傳播方式的巨大變革[13]。相對于傳統媒體,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在健康傳播中有明顯的優勢,①信息量更大,網絡媒體貯存和發布的信息量幾乎可以達到無限,可謂“海量”;②信息表現形式豐富多樣,可以集文字、圖像、音頻、視頻、動畫等多種信息表現形式于一體,為受眾提供絢麗多彩、全面逼真的信息服務;③速度更快,發布的信息可以做到實時、更新;④信息可以檢索,用戶可以輸入關鍵詞進行資料檢索,實現信息的再利用;⑤傳播方式“去中心化”,形成了“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等多種形式兼容的傳播特點;⑥互動性強,人們可利用互聯網來尋求、利用、交換、發現和存儲健康相關信息。新媒體傳播使得信息傳播從單一形態向雙向多元形態、從資源壟斷向資源共享、從自成體系向開放體系、從不對稱傳播到互動交流的方向轉變, 傳播活動已由大眾時代邁向分眾時代和個人化傳播時代[14]。調查顯示,受眾對傳統媒介的接觸時間正在減少,用于上網時間大幅上升,傳統媒介對受眾的吸引力正讓位于新媒介[15],新傳播媒介成為當前和今后公眾最主要的信息來源。但新媒介是一把雙刃劍,由于其傳播的信息量大、速度快,健康信息的科學性無法保障,新媒介的應用需要加強引導、規范、監督和管理。
參考文獻:
[1]馬驍.健康教育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
[2]馮佳佳,蘭潔.住院糖尿病患者知信行模式及健康教育需求的調查研究[J].中國健康教育,2015,5(31):508-510.
[3]周青威,張天華,鄭亞華.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內容及形式的需求調查[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3,21(2):188-189.
[4]彭曉輝,路云,常峰.老年人慢性病健康教育方式需求分析[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2014,(4):314-318.
[5]易加寶.社區糖尿病患者對健康教育的需求和干預效果觀察[J],糖尿病新世界,2015,5:77-78.
[6]肖煥波,聶立華,王秋芳.北京市農村居民慢性病健康教育需求研究[J].現代預防醫學,2011,38(4):647-648.
[7]咎培霞,魏紅春,王敏.安徽省農村老年人慢性病健康認知和教育需求[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9,29(19):2517-2519.
[8]朱旭紅.社區高血壓患者個體化健康教育效果調查[J].中國健康教育,2009,25(4):299-300.
[9]李佳.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J].現代醫藥衛生,2014,(9):1390-1392.
[10]吉愛軍.醫院質量管理中臨床路徑模式應用現狀分析[J].中國病案,2008,9(8):30-31.
[11]劉鵬飛,汪濤,王宜芝.慢性疾病自我管理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4):354-356.
[12]劉瑛.互聯網使用對個體健康行為的影響研究,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
[13]任景華.健康傳播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新聞傳播,2010,(9).
[14]鄒學麟.新媒體傳播業態嬗變[J].東南傳播,2010(8):184-186.
[15]趙雯.新傳媒環境下健康信息傳播特點及對策[J].中國健康教育,2012,28(3):235-236.
編輯/翟辰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