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系統地探究在脊柱不穩定患者中應用不同的內固定療法的實際價值。方法 選取我院收治的80例脊柱不穩定患者進行實驗對照研究,結合臨床隨機表法將其平均地列入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和觀察組分別使用Z-plate釘板系統與TSRH釘棒橋系統。結果 治療后,兩組手術所需時間、出血量以及脊柱后凸角矯正角度比較,觀察組均明顯較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由于P均<0.05)。結論 在脊柱不穩定患者的治療中,與Z-plate釘板系統比較,TSRH釘棒橋系統的療效更佳,可普及。
關鍵詞:脊柱不穩定;內固定;Z-plate釘板系統;TSRH釘棒橋系統
脊柱不穩定在臨床上屬于一種發病率較高的疾病,其原發病包括創傷、退變、腫瘤以及結核等,手術療法是常用的治療方法,其中,內固定屬于常用的術式。在脊柱不穩定的治療中,Z-plate釘板系統和TSRH釘棒橋系統均屬于常用的內固定方式,本文探究了在脊柱不穩定患者中應用不同的內固定療法的實際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3年9月~2014年11月,選取我院收治的80例脊柱不穩定患者進行實驗對照研究,結合臨床隨機表法將其平均地列入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人員基線資料:男21例,女19例,年齡26~71歲,平均年齡(43.2±2.3)歲;腰椎、胸椎、胸腰段患者分別為17例、13例、10例,單節段和雙節段患者分別為27例、13例;病程4d~9個月,平均病程(3.2±1.4)個月;觀察組人員基線資料:男24例,女16例;年齡28~74歲,平均年齡(43.5±2.5)歲;腰椎、胸椎、胸腰段患者分別為15例、15例、10例,單節段和雙節段患者分別為24例、16例;病程6d~11個月,平均病程(3.5±1.6)個月。兩組基線資料(涵蓋性別、平均年齡以及發病部位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就證實了本次研究的可行性。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需要臥床靜養,給予患者營養支持治療,并對其低蛋白血癥等進行相應的糾正治療。
1.2.1對照組使用Z-Plate釘板系統 本組患者主要是使用臨床上的常規左側切肋入路,將患者的胸膜縱行切開,以使患者的胸椎充分顯露,同時也需要使肋骨頭側方充分顯露,針對手術視野內的腰血管,需要及時地給予結扎處理;將患者的椎體側方筋膜縱行切開,同時也要切開骨膜,然后對相應的組織肌肉進行剝離;針對膿腫情況,要進行引流處理,而針對壞死松動的組織,則要及時地徹底清除[1];術者對患者實施常規椎管減壓操作,并需要對植骨床進行修整;在電透監視下,結合Z-Plate釘板系統的操作說明書上所要求的位置將內固定物置入。術后需要常規放置引流管,對患者行胸部X線片檢查,如果患者不存在胸腔積液且肺膨脹良好,則可以將引流管拔除[2]。
1.2.2觀察組使用TSRH釘棒橋系統 在選取相應的節段時,要充分結合患者的病灶情況,本組患者需要取棘突弧形的手術切口,然后需要沿著棘突將患者的骸棘肌附著部位有效切開,然后術者借助于寬骨刀對患者的骼棘肌進行剝離,以使椎體的椎板充分顯露;在電透監視下,結合TSRH釘棒橋系統的操作說明書上所要求的位置將內固定物置入。
1.2.3術后處理 手術治療后,兩組患者均需要絕對臥床,時長為5~6w;術后遵照醫囑給予患者抗生素治療,時長為3d。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手術所需時間、出血量以及脊柱后凸角矯正角度。
1.4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 19.0軟件,以(x±s)表示本研究中的計量資料,并使用t檢驗計量資料的組間比較,以率(%)表示計數資料,同時使用χ2檢驗計數資料的組間比較,如果P<0.05,則說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手術所需時間、出血量對比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手術所需時間、出血量明顯較少,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2.2兩組脊柱后凸角矯正角度對比 治療后,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脊柱后凸角矯正角度明顯較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脊柱不穩定會對機體的椎體造成嚴重破壞,可對脊柱的穩定性造成嚴重影響,隨著病情的發展,會導致脊柱出現畸形現象,這也是脊柱不穩定患者的致殘率較高的一個重要原因[3]。在臨床上,內固定能夠有效地矯正患者的畸形情況,可以使患者的脊柱的穩定性得以重建[4],所以能夠加速植骨的融合,并且手術治療后患者的脊柱也不會出現退變增生等并發癥,也不存在繼發性脊髓神經損害現象[5]。
本研究中,觀察組所使用的TSRH釘棒橋系統屬于一種單一入路的內固定療法,可以同時完成病灶的清除操作、植骨操作和內固定裝置的安裝工作[6-7]。本研究中,觀察組的手術所需時間為(82.1±10.2)min,術中的出血量為(740.2±151.4)mL,治療后脊柱后凸角矯正角度為(11.3±3.4)度,對照組的手術所需時間為(124.3±10.5)min,術中的出血量為(1272.5±250.3)mL,治療后脊柱后凸角矯正角度為(17.8±1.7)度,這就表明,在脊柱不穩定患者的治療中,與Z-plate釘板系統比較,TSRH釘棒橋系統的療效更佳,可普及。但是也有研究人員指出,Z-plate釘板系統有著較強的畸形復位矯正能力,并且能夠有效地固定貫穿三柱,所以其穩固性更好,如果患者的脊柱已經受到嚴重破壞且其手術耐受性又較好,那么可以考慮應用這一內固定系統[8]。
參考文獻:
[1]談宜傲,周林玉,陳昊,等.經腹膜外腹腔鏡前列腺癌根治術的臨床分析[J].中國綜合臨床,2015,31(11):1032-1034.
[2]顏濱.短節段通用脊柱系統內固定加傷椎內植骨治療胸腰椎不穩定骨折臨床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3,23(1):94.
[3]王曉平,馬華松,陳志明,等.單節段減壓融合內固定修復多節段腰椎間盤突出癥合并腰椎滑脫:改善支撐力及應力的動態平衡[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4,18(53):8641-8645.
[4]譚富強,劉渤,歐云生,等.椎體次全切結合長節段內固定治療Denis D、E型胸腰椎爆裂骨折[J].中華創傷雜志,2015,31(7):619-624.
[5]陳誠,顧慶國,王占超,等.后路板-棒內固定系統治療不穩定性寰椎骨折的生物力學研究[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5,25(4):349-354.
[6]劉曉光.不穩定型脊柱骨折脫位的內固定技術及進展[J].中國骨傷,2014,27(2):89-91.
[7]陳建明,張成程,莊穎,等.不同后路短節段內固定治療Hangman骨折[J].中華創傷雜志,2013,29(7):623-625.
[8]李廣州,鐘德君,李森,等.前路減壓植骨內固定治療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療效分析[J].健康必讀(中旬刊),2013,12(2):33,36.
編輯/周蕓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