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研究磁共振血管成像后處理新技術在腦動脈瘤診斷和治療中的價值。方法 回顧分析2015年3月~2016年1月在我院經手術和血管造影證實的36例腦動脈瘤患者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進行腦部磁共振成像和磁共振血管成像檢查,血管成像序列包括三維時間飛躍法(3D TOF)和零位差值技術(ZIP),后處理技術分別包括最大強度投影(MIP)、多平面斷層血管重建(MTVR)、三維導航血管表面重建(3D NVI)技術。結果 MTVR小動脈檢出率為100%,3D NVI小動脈檢出率94.11%,明顯高于MIP小動脈檢出率64.7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MTVR動脈瘤頸部顯示率90.0%,3D NVI動脈瘤部顯示率率87.5%,明顯高于MIP動脈瘤頸部顯示率率7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MTVR和3D NVI技術顯示腦動脈瘤的形態較佳,與常規和原圖像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MTVR和3D NVI磁共振血管成像后處理技術對臨床診斷和治療腦動脈具有重要的價值,值得在臨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磁共振;血管成像;處理新技術;腦動脈瘤
隨著現代醫療衛生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磁共振成像檢查已經成為臨床診斷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是血管性病變的重要檢查方法。隨著磁共振成像技術的不斷成熟,其成像后處理技術也不斷更新,可以為臨床提供清晰地反應局部腦部血容量和血流量變化情況的圖像,對于臨床腦動脈瘤的診斷和治療具體重要的現實意義[1]。本文作者結合2015年3月~2016年1月在我院經手術和血管造影證實的36例腦動脈瘤患者臨床資料,具體分析磁共振血管成像后處理新技術,為臨腦動脈瘤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有利的指導。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3月~2016年1月在我院經手術和血管造影證實的36例腦動脈瘤患者臨床資料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3例;年齡34~78歲,平均年齡(56.451.25)歲;總共40個動脈瘤;其中單發動脈瘤32例,多發動脈瘤4例;小動脈瘤17個,大動脈了14個,巨大動脈瘤9個;基底動脈瘤2個,頸內動脈瘤6個,大腦中動脈瘤7個,后交通動脈瘤10個,前交通動脈瘤15個;其中伴有血栓者4例,動脈瘤破裂這12例。
1.2臨床表現 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頭痛、頭暈、實例模糊,顱內神經麻痹以及蛛網膜下腔出血等癥狀。
1.3方法
1.3.1磁共振血管成像掃描技術 使用磁共振掃掃描機,腦血管成像序列為磁轉化三維時間飛躍法和零位差值技術。所有患者均進行腦組織磁共振成像掃描,包括T1WI、T2WI和水抑制成像。三維時間飛躍法的主要參數TR 48 s,TE 2.5 s,視野24 cm×18 cm,矩陣為519×192,激勵次數1次,采集方法為4塊薄層重疊,總厚度為90 mm,形成100張原始圖像。掃描時間控制在10 min。三維時間飛躍法合并零位差值法的主要參數TR 33 s,TE 3 s,視野22 cm×18 cm,矩陣為256×192,激勵次數0.5次,總厚度為124 mm,顯示全腦血管[2]。
1.3.2磁共振血管成像后處理技術
1.3.2.1 MIP 該后處理技術是將全部或者選擇部分原始圖像進行疊加處理,將每一層面血管的點狀高信號連接成血管的圖像。通過不同角度進行旋轉投影,但是其圖像重疊太多,動脈瘤顯示不佳。對此結果可以對血管疊加圖像進行選擇性取出背景和重疊血管,區域性顯示所需要觀察的血管,然后再通過任意角度進行再投影,最終得到單方位或多方位的血管圖像和單支或多支血管的圖像[3]。
1.3.2.2 MTVR 該處理技術是將血管成像掃描的原始圖像進行疊加,然后通過不同的層厚、間距、方位進行多方位重建。具體的參數選擇主要依據動脈瘤的部位選擇,并且選擇不同的觀察模式,通過一般的三維重建軟件既可以進行,整個重建時間約為6 min左右。
1.3.2.3 3D NVI 該處理技術是一種血管表面重建技術,是將原始掃描圖像疊加,產生外視鏡或內窺鏡圖像和橫斷、冠妝面、失狀面定位定向的圖像。同時可以通過選擇不同的閥值水平,顯示血管壁腔外表面或血管壁內腔面的立體圖像,然后將間隔一定距離連續產生的圖像綜合起來。包括外視鏡式血管表面重建和仿真內窺鏡式血管表面重建[4]。
1.4統計學分析 記錄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采用t進行檢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結果
2.1磁共振血管成像后不同處理技術腦動脈瘤檢出率對比。MTVR小動脈瘤為100%,3D NVI為94.11%,明顯高于MIP64.7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MTVR動脈瘤頸部顯示率90.0%,3D NVI為87.5%,明顯高于MIP動脈瘤頸部顯示率率7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各種后處理技術對腦動脈瘤部位和形態的顯示 MTVR和3D NVI技術顯示腦動脈瘤的形態較佳,與常規和原圖像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臨床對腦動脈瘤的及時診斷和治療,對患者的預后具有重要的意義。隨著磁共振血管成像后處理技術的不斷發展,后處理新技術的應用不在局限于常規MIP對腦動脈瘤的診斷[5]。
通過以上研究顯示,MTVR小動脈檢出率為100%,3D NVI小動脈檢出率94.11%,MTVR動脈瘤頸部顯示率90.0%,3D NVI動脈瘤部顯示率率87.5%,明顯高于MIP,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此同時,MTVR和3D NVI技術可顯示腦動脈瘤的形態,與常規和原圖像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磁共振血管成像后處理新技術對腦動脈瘤診斷準確率較高,尤其是MTVR和3D NVI后處理技術。但是在實際的診斷過程中,動脈瘤太小或者原始圖像信號不均勻,容易出現假陰性,需要結合后處理技術進行綜合分析[6]。
總而言之,本文研究顯示磁共振血管成像后處理新技術在腦動脈瘤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的價值。不僅可以顯示動脈瘤形態、大小、部位、和周圍血管關系,特別是對動脈瘤頸部的顯示。此外,為臨床外科手術的治療提供可靠依據。
參考文獻:
[1]張洪英,李東升,楊炯達.顱內動脈瘤影像學診斷研究進展[J].實用醫學影像雜志,2013,(01).
[2]錢根年,董其龍,鄭春雨,等.磁共振血管成像對顱內血管性疾病的診斷價值[J].實用醫技雜志,2014,(10).
[3]郭興華,王耀普,史益民.實時三維磁共振血管成像診斷顱內動脈瘤[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15,(05).
[4]呂衡發,高嵩,蘇略.大腦中動脈的顯微解剖及其臨床意義[J].白求恩醫科大學學報,2015,(01).
[5]蔡振通,季荃遠,劉濟珩.國人大腦前動脈和前交通動脈顯微神經外科解剖[J].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02). 編輯/翟辰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