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總結分析中醫針灸結合康復治療中風偏癱臨床效果觀察。方法 隨機我院選取2014年1月1日~2015年1月1日的50例中風偏癱患者,其中,20例接受單純康復治療的患者被設為對照組,30例接受中醫針灸結合康復治療的患者被設為試驗組,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結果。結果 試驗組的治療有效率(96.67%)優于對照組的治療有效率(70.00%),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治療后,試驗組的巴氏評分(71.20±3.45)顯著優于對照組的巴氏評分(60.10±4.51),P<0.01,差異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結論 中醫針灸結合康復治療中風偏癱臨床效果理想,治療有效率高,患者自理能力提高。
關鍵詞:中醫針灸;康復治療;中風偏癱;臨床效果
中風,即腦卒中,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病死率,且超過80%的存活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包括西醫腦出血和腦梗塞兩種疾病。偏癱是一種最常見的中風后遺癥,主要由機體血溢于腦、氣血逆亂或者腦脈痹阻等因素引發,患者多存在嚴重的肢體功能障礙,無法自行生活工作,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1-3]。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我院選取2014年1月1日~2015年1月1日的50例中風偏癱患者,其中,20例接受單純康復治療的患者被設為對照組,30例接受中醫針灸結合康復治療的患者被設為試驗組,作為本次的臨床研究對象。對照組中,男8例,女12例;年齡45~75歲,平均(63.9±10.8)歲;試驗組中,男13例,女17例;年齡45~75歲,平均(64.6±10.5)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要求如下:①患者及患者技術知情后同意且配合完成隨訪者;②上報我院醫學倫理會且獲得批準。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被給予單獨康復治療,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試驗組患者被給予康復治療和中醫針灸治療的聯合治療,康復治療和中醫針灸治療的主要治療內容如下。
1.2.1康復治療 ①基礎治療:結合患者狀況行對癥治療,對腦出血的患者以調整血壓、防治繼續出血,對腦梗塞的患者以溶栓、抗凝、改善微循環;②充分結合主動鍛煉和被動訓練:為保持關節功能、促進正常肌肉活動、糾正神經所致肌肉痙攣,應于每日上午和下午各行1次1h的康復訓練;由康復醫師指導患者完成平衡站立、邁步、緩慢行走,強化手部和眼部協調性[4-5];③按摩患側肢體:對患者肌肉進行向心性按摩,后行關節按摩[6]。按摩可推拿頸椎和上下肢體,對腦出血患者待病情穩定后用輕力按摩頸椎,使頭不能動搖,時間短,大約2~3min,在推拿肢體大約10min,1次/d。對腦血栓患者,可以照一張頸椎X光片,按照頸椎片推拿頸椎,在推拿上下肢以及關節,大約20min,1次/d。
1.2.2中醫針灸治療 針灸取穴中,手足陽明經穴和人中為主穴,少陽、太陽經穴為輔穴;另取合谷、曲池、肩髃、陽陵泉、昆侖、環跳、解溪、足三里、風池等穴位。按經絡辨證規律行經穴加減,上肢可取肩外俞、大椎、陽池、后溪等穴位置,下肢可取太溪、風市、懸鐘、委中穴位置,口角歪斜者可加取頰車、加地倉等穴。交替針灸治療中選取溫針療法,消毒穴位后,選取30號毫針,對穴位行直接刺入后依次行插、捻、轉,注意保持小幅度動作,于合適位置后保持30min留針;注意對不同穴位行不同的刺激強度,如選用重雀啄法于人中穴,至患者流淚或眼球濕潤為度。結合患者的中風性質行針,得氣后,行30min留針,每隔10min進行1次行針,針刺患側,1次/d,5次/w;1個月為1療程,共計3個療程。
1.3臨床評價指標 ①臨床療效:神經系統功能恢復,可獨立活動、生活自理,偏癱癥狀基本好轉,疼痛消失者為顯效;神經系統功能改善,可獨立活動但不能生活自理,偏癱癥狀有所好轉,疼痛緩解者為有效;其余者為無效;②巴氏評分:分別于治療前和1個療程后進行一次巴氏評分,要求參照國際改良版巴氏指數評分系統;分值為0~100分,評分越高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越好,0分代表無生活自理能力,100分代表可以自行完成日常活動。
1.4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中數據所用的統計學分析選用SPSS l8.0軟件,計數資料均以(%)表示,組間比較選用χ2比較;計量資料均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提示兩組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提示兩組的數據差異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治療結果 據統計,試驗組的治療有效率(96.67%)優于對照組的治療有效率(70.00%),P<0.05,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巴氏評分 治療后,試驗組的巴氏評分(71.20±3.45)顯著優于對照組的巴氏評分(60.10±4.51),P<0.01,見表2。
3 討論
中風是一種常見的急性疾病,患者大都為中、老年人,本病以突然昏厥,不省人事,半身不遂或神志不清,口角歪斜等主癥?,F代中醫學研究提示,中風偏癱的主因屬風、火、痰三者為患,病變涉及心肝脾腎等臟腑,本病的形成,主要在陰陽失調的情況下,偶見憂思惱怒或以勞累等因,遂致風陽煽動,心火暴盛,風火相并,氣血上逆,或因嗜酒,脾虛痰熱內盛,化火動風,風陽類痰上潛,蒙蔽清竅,導致臟腑功能驟然失常,陰陽之氣逆亂而發。治療時應合理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環狀態。本次研究即主要圍繞著中醫針灸和康復的聯合治療對中風偏癱患者而展開。
針灸治療法即對患者的頭頸部、上肢和下肢主要穴道進行針刺的全身物理刺激療法,可顯著改善血液循環狀態,在中風偏癱的臨床治療中已用一定的應用范圍,臨床經驗較為豐富。此外,針灸治療具有醒腦開竅的效果,可幫助疏通經絡、活血化瘀,通過對五臟六腑的精氣調動,促進恢復患者的運動功能,因此可顯著改善中風偏癱患者的預后結果。
綜上所述,中醫針灸結合康復治療中風偏癱臨床效果理想,治療有效率高,患者自理能力提高。
參考文獻:
[1]李林虹,周國平,劉小衛,等.針刺結合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偏癱的臨床研究概況[J].中國中醫急癥,2013,22(1):96-98.
[2]楊二紅,郭政權.針灸、推拿聯合功能訓練治療中風后偏癱62例效果觀察[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4,12(1):61-61,62.
[3]韓彬.論中醫針藥并用過程中針灸和中藥的關系[J].中醫雜志,2012,53(15):1273-1276.
[4]陳翠文.針灸配合減重訓練治療中風偏癱的療效觀察[J].按摩與康復醫學(下旬刊),2012,3(1):199-199.
[5]喬詠雪,王偉志.透刺后溪穴治療中風后手握固25例[J].河南中醫,2014,34(7):1281.
[6]穆迪嘉.針灸輔以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后偏癱60例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藥咨訊,2012,4(2):34-36.
編輯/周蕓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