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研究臨床頸椎病診斷與針灸推拿治療規范化。方法 回顧分析2015年10月~2016年1月在我院治療的90例頸椎病患者臨床資料,分析臨床診斷方法,并且針對性的提出治療方法。結果 90例患者依據診斷分型、分期,選擇合適的部位和治療方法全部痊愈,治療有效率為100%。結論 臨床治療頸椎病,應該依據合理的診斷分型,選擇臨床針灸推拿治療方法,進一步規范針灸推拿治療技術,提高臨床治療有效率。
關鍵詞:頸椎病;診斷;針灸推拿;規范化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on cervical spondylosis clinical diagnosis and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therapy specification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in 2015.10 ~2016.1 in our hospital during the period of treatment of 90 cases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patients clinical data,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diagnosis method, and corresponding treatment method is put forward.. Results 90 patients according to diagnostic type, stage, choose suitable parts and treatment methods all cured,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was 100%. Conclusion Clinical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should according to the reasonable diagnosis, clinical therapy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massage, to further standardize the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therapy technology, improve the clinical treatment efficacy.
Key words:Cervical spondylosis;Diagnosis;Acupuncture massage;Standardization
頸椎病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疑難病,主要是由于頸椎間盤退行性病變、繼發性刺激或壓迫鄰近組織引起一系列癥狀和體征[1]。由于該病的發病機理各不相同,所以其臨床表現差異性較大。臨床一般情況下是由于過多勞損或急性外傷引起的。近年來發病率有升高的趨勢,臨床一般采用手術治療,但是創傷性較大、危險性高,遠期療效不是很理想。所以采用非手術治療時當前治療頸椎病的最佳選擇。本文作者結合2015年10月~2016年1月在我院治療的90例頸椎病患者臨床資料,研究臨床頸椎病診斷與針灸推拿治療規范化。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0月~2016年1月在我院治療的90例頸椎病患者臨床資料為研究對象,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齡26~69歲,平均年齡(38.23±3.01)歲;病程3個月~5年,平均病程(3.47±1.31)年;伴有高血壓患者35例,伴有腰腿疼痛史22例。
1.2方法
1.2.1診斷方法
1.2.1.1分型診斷 臨床中依據患者的組織結構受到壓迫和刺激,將其分為頸型、神經根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和脊髓型。
1.2.1.2分期診斷 由于頸椎病的發生、發展是一個過程,不同的階段其病理變化不同,將其劃分為四個時期。①功能紊亂期:該時期是病變的初期階段,病變的主要部位是肌肉、韌帶、關節囊等軟組織,患者臨床主要表現有頸部不適,但X線片顯示脊柱無失穩表現;②頸椎失穩期:該時期是功能紊亂期的進一步發展,病情的發展開始影響椎體和關節。患者臨床表現有頸部功能受限,血管、神經更以及交感神經等組織受到壓迫和刺激癥狀,X線片顯示脊柱失穩,即椎體生理曲度有不同程度的改變;③頸椎不全代償期:該期是頸椎病脊柱失穩期治療一段時間后換的臨床表現,即血管、神經根等組織壓迫和刺激得到明顯緩解,頸部功能明顯恢復,X線片顯示脊柱失穩現象有所改善;④重塑穩定期:此時期是頸椎病的治愈期,患者臨床癥狀全部消失,X線片顯示椎體失穩征象消失[2]。
1.2.1.3分部位診斷 依據頸椎病的病變部位分為上頸椎(第1、2頸椎)、中頸椎(第3、4、5頸椎)、下頸椎(第6、7頸椎)。
1.2.1.4分經診斷 依據患者病變部位,辨別病變屬于那條經脈,為臨床選取穴位提供依據。頸部自后前依次為督脈、足太陽膀胱經、手太陽小腸經, 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和任脈。
1.2.1.5椎體退形性改變診斷 依據X線片將頸椎病劃分為椎體退形性改變和非退形性改變。進一步分為輕度、中度、重度。
1.2.1.6椎骨后關節紊亂診斷 通過X線檢查、患者的臨床癥狀以及體征,將頸椎病劃分為椎骨后關節紊亂和不伴有椎骨后關節紊亂,為臨床是否配合推拿手法治療,提供判斷依據[3]。
1.2.2針灸推拿治療方案
1.2.2.1治療位置 依據診斷的結果選擇合理的治療位置。上頸椎:針灸應該選取風池、天柱穴位,推拿手法應該以第1、2脊柱治療為主,并對頸椎周圍給予推拿按摩。特別是應用扳法,促進寰樞關節紊亂的調節。中頸椎針灸選取第3~5頸夾脊穴實施,而推拿手法以第3~5頸椎周圍為主治療。下頸椎則以6~7頸椎和第1胸椎夾脊穴、大椎穴為主治療,推拿手法應該以頸肩為主。
1.2.2.2治療層次選擇 依據診斷分期結果選擇治療的層次。軟組織層:主要給予針灸推拿治療,有效降低肌肉、韌帶關節囊的張力,減少患者臨床疼痛,并且促進肌肉、韌帶關節囊生理功能的恢復。椎骨和關節層:臨床通常診斷為頸椎失穩期,給予推拿手法治療,及時糾正椎體的旋轉、傾斜或者移位。以上兩者合并時應該同時治療,具體應該根據患者的個體差異給予治療。功能鍛煉:該治療層次屬于重塑穩定期,停止針灸推拿治療,主要以頸部功能鍛煉為主[4]。
1.2.2.3治療經穴 依據診斷結果確定治療穴位。督脈病證選取督脈經穴風府、大椎、合手太陽經后溪;足太陽經病證:經足太陽經穴天柱、大杼、昆侖。
1.2.2.4椎體退形性改變治療 臨床中椎體退形性改變輕、中度時可以采用針灸推拿治療,如果嚴重不能采用推拿治療,可單純采用針灸治療。
1.2.3規范化方案 臨床治療應該依據診斷,制定治療方案以及治療量。例如治療強度、針灸時間、療程、治療間隔時間等。
1.3療效判定 ①痊愈:患者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肩、頸肢體功能恢復正常,可以正常學習、工作。②顯效:臨床癥狀有明顯改善,肩、頸肢體功能基本恢復。③有效:臨床癥狀有減輕,肩、頸、背疼痛癥狀減輕,肢體功能有所改善。④無效:患者臨床癥狀無改善,體征甚至有加重的趨勢[5]。
2 結果
2.1臨床診斷情況 90例患者中椎體退行性改變46例,非退行性改變44例;上頸椎33例,中頸椎23例,下頸椎34例;頸型42例,神經根23例,椎動脈型11例、交感神經型8例和脊髓型6例;輕度38例,中度40例,重度12例;伴有椎骨后關節紊亂35例;功能紊亂期58例,頸椎失穩期32例。
2.2臨床治療效果 90例患者依據診斷分型、分期,選擇合適的部位和治療方法全部痊愈,治療有效率為100%。
3 討論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活壓力不斷增大,頸椎病的發病率也不斷增加。隨著頸椎病的不斷發展,臨床治療頸椎病單純應用分型診斷和針對分型治療已經不能滿足臨床治療需要,因此頸椎病診斷標準化與針灸推拿治療規范化對臨床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在臨床中對頸椎病進行了更明確的診斷,可以通過分型、分期等診斷,為臨床針灸選取穴位提供有利的依據,解決了傳統治療的盲目性。由于頸椎病臨床癥狀、體征的消失并不能全面反映病情,所以臨床明確的診斷對臨床選擇有效地治療方案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為了使臨床治療更具有針對性,應該明確診斷,依據患者的具體部位、分型、分期等,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方案,規范臨床治療方法,促進了臨床治療有效率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張德清,王剛,何建永,等.針灸聯合推拿手法治療肌纖維組織炎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0,32(11):830-831.
[2]房敏,沈圉權,洪水棕,等.頸椎主要結構生物力學特性試驗研究[J].頸腰痛雜志,2002,23(2):89-92.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頸椎病的療效評定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5-187.
[4]杜元灝.現代針灸病普[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25.
[5]張青紅,徐海春.推拿按摩為主綜合治療交感神經型頸椎病[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20(1):45.編輯/趙恒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