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PDA在患者安全核查中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14年7月~2015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1423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傳統的身份識別方法進行身份識別及執行醫囑,觀察組運用PDA進行身份識別及執行醫囑。結果 對照組因核對錯誤導致護理差錯7例次,觀察組無護理差錯發生,對比兩組數據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應用PDA對患者進行身份識別及醫囑執行,能夠迅速準確地識別患者,保證患者安全,避免護理差錯,提高護理質量。
關鍵詞:PDA;身份識別;執行醫囑;護理安全;護理差錯
在醫療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患者安全問題受到世界范圍的廣泛關注。準確地查對患者是醫療安全的保障,是護理管理工作的重點。護理工作中因查對工作不準確,核實工作不細致導致的打錯針、發錯藥、抽錯血的事件時有發生。如何降低因患者身份識別不到位而發生的護理差錯一直困擾著臨床護理工作。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不斷的完善與發展,很多醫院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系統,它的先進性,科學性使復雜的工作更加簡捷[1]。PDA又名個人信息助理,它是以無線網絡連接到護士站的電腦主機,實現信息共享,攜帶方便,操作簡便易行。我院自2015年1月引進PDA系統應用于臨床護理工作,實現了患者身份識別、輸液查對、輸血查對、給藥查對、采血查對等功能,使用效果滿意,現將結果進行如下詳細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7月~2015年6月1423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2014年7月~2014年12月未使用PDA之前的736例患者為對照組,患者全部為女性,其年齡為21~72歲,平均年齡為35.16歲;2015年1月~2015年6月使用PDA之后的687例患者為觀察組,患者全部為女性,年齡為20~71歲,平均年齡為37.24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住院后,佩戴護士手寫腕帶,采用口頭核對與腕帶核對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身份識別,護理操作前核對患者床號、姓名,在為患者執行采血、用藥、輸液、輸血等各種護理操作時認真執行“三查七對”制度,其中輸血查對要求雙人同時進行,其他操作均為單人查對。
1.2.2觀察組 患者入院時,住院處打印有帶有二維碼識別功能的腕帶,腕帶上包括患者的姓名,床號,住院號,病區護士核對患者身份證后為患者佩戴腕帶。執行操作時,醫生開具電子醫囑,醫院信息系統與PDA捆綁,運用PDA掃描患者腕帶,即可進行信息核對。如果身份確認無誤,PDA會顯示執行成功,如果在執行過程中出現患者身份有誤,PDA則會提示患者與醫囑不匹配,如需要執行的醫囑已經停止,PDA也會出現相應的提示,避免張冠李戴或醫囑的錯誤執行,杜絕護理差錯的發生。
1.3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在采血、輸血、給藥、注射、輸液等治療過程中因身份識別錯誤所導致的護理差錯發生的例數。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與分析,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χ2檢驗。檢驗水平α=0.05,P>0.05表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我科在2014年臨床護理過程中的差錯主要是執行醫囑錯誤5次,采血錯誤2次,合計7次;而2015年1月使用PDA后無護理差錯發生,見表1。
3 討論
近年來,PDA正被廣泛運用于臨床護理工作中,其最大的優勢就是攜帶方便、可隨時隨地記錄相關信息,可借助移動護士工作站進行床邊患者的信息檢索、生命體征記錄、醫囑全程追蹤、護理工作量計算、條形碼掃描等,功能非常齊全。另外,PDA還具備體溫自測功能,不會人為留下體溫;條碼雙聯標簽核實時,可直接掃描患者的腕帶、藥品、檢驗標本條形碼等;會自動形成醫囑執行單,無需人為輸入;患者進行相關信息詢問時,可直接進行查詢,無需調用電腦;可以設置鬧鐘,及時提醒護理人員進行查房與護理,避免出現遺漏;可以核查藥物與標本條碼,信息無誤時會顯示執行成功,以預防護理差錯事故的發生;可以設置患者呼叫響應,以及時到床邊為患者提供護理服務,進而降低護理投訴率。綜合以上優勢分析,可以明確一點,將PDA運用于臨床護理中,有效促進了醫院護理信息化的建設,確保醫院不斷向信息化方向發展,對提升醫院的臨床護理服務質量也有巨大的幫助[2]。
護士在執行各項治療和護理操作時,必須嚴格執行三查七對,即操作處置前、中、后要反復核對患者床號、姓名、藥名、劑量、濃度、方法、時間。傳統的身份確認方法是要求患者自述自己姓名,昏迷患者由家屬幫助核實,通過床頭卡信息來識別患者身份,核對無誤后再查看患者的腕帶,再次確認無誤后方可執行,這樣查對花費時間較長,且易受慣性思維影響,導致核查錯誤。使用PDA進行身份識別,口頭詢問患者身份后,用PDA掃描患者腕帶,患者所有信息便會出現,其內容包括患者床號、姓名、住院號、使用藥品、藥品數量及藥品用法等,所需時間約2~3s,大大節省了護理人員的確認時間,簡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全面保證了患者的安全。
傳統患者身份識別錯誤的主要原因是[3]:醫護人員受定勢思維的影響,忽略查對制度,過分相信自己的主觀判斷;另外,由于工作繁忙,會疏忽查對過程;再者,醫護人員容易受到外界環境影響查對,如:自身情緒、環境嘈雜、語言不通等因素,且夜班護士值班人數減少,部分醫囑很難做到雙人核對,繁忙中增加了出錯的機率,導致醫囑執行有誤。使用PDA執行操作時,若患者身份識別有誤,PDA會提醒患者與醫囑不符,出現報警聲,醫護人員可以根據報警提示發現錯誤,杜絕不良事件發生。
提高患者身份確認準確性最重要途徑是改進傳統的確認方法,美國醫療機構聯合認證委員會制定的國際患者安全目標之一是正確識別患者[4]。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經常會遇見同一病房患者姓名相同或相近的情況,運用傳統的核對方法,若護士只核對姓名,未查看住院號,便容易導致護理差錯的發生,使用PDA掃描腕帶,通過數據信息準確識別患者,保證患者身份確認的準確性。
總之,患者身份確認是保證醫療護理安全的前提,準確識別是保證減少醫療護理差錯的有效措施[5]。PDA的使用是一個趨勢,具有較大潛力,可以切實有效的提高確認患者身份的準確性,減輕護理工作中對患者身份識別及醫囑查對的負擔,增加了醫療安全,大大減少了護理差錯的發生,從而確保患者的安全。
參考文獻:
[1]龐永慧,吳日英.計算機網絡系統使用前后護理工作對比分析[J].廣西醫學,2012,21(6):888-889.
[2]王洪干,張怡.PDA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應用的效果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3,15:87-88.
[3]蔣銀芬,楊如梅.229起護士給藥錯誤分析及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62-63.
[4]魏平.加強術前護理管理,杜絕手術錯誤[J].現代護理雜志,2011,1(8):116-117.
[5]李蕊.辨別是患者安全的保證[J].中國護理管理,2010,4:45-46.
編輯/安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