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腫瘤患者經外周靜脈穿刺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并發癥及影響因素,為PICC置管并發癥的控制提供理論參考。方法 以我院2012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174例腫瘤PICC置管患者為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其PICC置管并發癥發生率,總結影響腫瘤患者PICC置管并發癥的影響因素。結果 174例腫瘤患者PICC置管并發癥發生率為35.1%(61/174),其并發癥以機械性靜脈炎為主,發生率為47.5%,其次為導管相關性感染,發生率為21.3%。多因素分析結果示,年齡≥65歲、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盲穿穿刺、肘下置管、居家護理是影響腫瘤患者PICC置管并發癥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腫瘤患者PICC置管并發癥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應積極處理患者原發疾病、規范置管及護理操作,盡可能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保證治療效果。
關鍵詞:腫瘤;經外周靜脈穿刺置入中心靜脈導管;并發癥;影響因素
經外周靜脈穿刺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將靜脈導管通過周圍靜脈徑路置入上腔靜脈或鎖骨下靜脈的置管方式,為長期藥物的順利應用提供了便捷保障[1]。臨床研究表明,PICC置管在為治療帶來諸多便利的同時,也會導致相關并發癥的發生[2]。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我院2012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174例腫瘤PICC置管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99例,女75例,年齡26~78歲,平均(52.91±4.46)歲,PICC置管時間5~571 d,平均(163.82±36.09)d;腫瘤類型:肺癌54例,胃癌21例,腸癌37例,淋巴癌23例,乳腺癌19例,其他20例
1.2研究方法 并發癥觀察:觀察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及并發癥類型,并發癥診斷標準[3]:①機械性靜脈炎:符合靜脈炎相關診斷標準;②導管相關性感染:穿刺點局部可見紅腫或膿性分泌物,且有疼痛感,分泌物培養證實細菌感染;③導管破損:連接翼與導管連接處可見藥液滲出;④導管堵塞:回抽未見血,輸液速度受影響且無法沖管;④血栓形成:患者出現肌肉酸痛、腫脹等臨床癥狀,行血管B超檢查可見血栓形成。
1.3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8.0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并采用?字2檢驗,對影響腫瘤患者PICC置管并發癥的危險因素(患者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合并癥、穿刺方式、置管位置、護理方式、置管時間等臨床資料)進行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檢驗水準設定為α=0.05,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以P<0.01為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PICC置管并發癥發生率與分布 174例腫瘤患者PICC置管并發癥發生率為35.1%(61/174),其并發癥以機械性靜脈炎為主,發生率為47.5%,其次為導管相關性感染,發生率為21.3%,見表1。
2.2影響腫瘤患者PICC置管并發癥的單因素分析 單因素分析結果示,不同年齡、合并癥、穿刺方式、置管位置、護理方式的腫瘤患者,其PICC置管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影響腫瘤患者PICC置管并發癥的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分析結果示,年齡≥65歲、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盲穿穿刺、肘下置管、居家護理是影響腫瘤患者PICC置管并發癥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自20世紀70年代PICC技術進入臨床應用以來,該技術已在長期靜脈輸液、腫瘤化療、腸外營養等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其留置時間長、費用低、對血管皮膚刺激損傷小、安全系數高、維護方便等優勢也已得到了廣大臨床工作者的一致認可[4]。采用PICC置管的目的是保證患者治療的順利進行,減輕反復穿刺及刺激性藥物輸注帶來的不適。
在本次研究中,我們發現,174例腫瘤患者PICC置管并發癥發生率為35.1%,其并發癥以機械性靜脈炎為主,發生率為47.5%,與顧建芬等[5]研究結論接近,表明PICC置管并發癥發生率仍處于較高水平,故明確其影響因素是指導臨床防治策略的關鍵。本研究多因素分析結果示,年齡≥65歲、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盲穿穿刺、肘下置管、居家護理是影響腫瘤患者PICC置管并發癥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其原因為:①年齡較大或合并糖尿病、高血壓的患者,其血液粘滯度、血管壁硬化程度較高,導管對血管壁的摩擦、撞擊可進一步加劇血管痙攣及血管內膜損傷,加之患者自身靜脈血回流不暢、營養障礙狀態,大大增加了血管壁通透性,導致機械性靜脈炎、血栓等并發癥發生風險上升[6]。針對該類患者,可預防性應用抗凝、抗血小板藥物,以促進靜脈壓力恢復,降低并發癥發生率。②傳統PICC盲穿技術針對靜脈條件良好的患者,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但腫瘤患者往往長期靜脈化療、頻繁抽血,靜脈條件欠佳,導致盲穿成功率較低且并發癥率發生率較高。因此,在今后的PICC置管中,建議采取超聲引導下賽丁格技術,保證置管成功率、降低并發癥風險。③蘇英杰等研究發現[7],PICC置管位置的不同與并發癥的發生與否有著直接的關聯。本研究結果示,采用肘下置管的患者,其并發癥發生風險增加了2.499倍,考慮與肘下置管更易發生穿刺點感染或機械性靜脈炎有關。我們認為,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應首選肘上PICC置管,以保證PICC導管的使用質量。④由于PICC置管時間較長,部分患者因費用問題選擇居家護理,院外環境菌種條件復雜、居家護理操作不規范均可能導致PICC置管并發癥發生風險增加。故應建議患者首選住院護理,針對帶管回家的患者,應落實出院指導工作,嚴格規范其自我護理操作流程,并囑其及時發現問題并來院處理。
綜上所述,年齡、合并癥、穿刺技術、置管方式、護理策略等多種因素均對腫瘤患者PICC置管并發癥的發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在今后的臨床工作中,應針對上述危險因素行針對性護理干預,完善PICC置管的安全使用體系,使更多的患者獲益。
參考文獻:
[1]李燕.食管癌化療患者PICC并發癥原因分析與護理[J].醫藥前沿,2015,5(20):119-120.
[2]宋廣娟,王曉秋,林長虹.PICC并發癥的分析及對策[J].吉林醫學,2012,33(4):866-866.
[3]林長虹,劉佰杰,安豐英.應用PICC安全評價工具表預防PICC并發癥的研究[J].吉林醫學,2014,35(35):7982-7982.
[4]姜承英,葉玲榮,余麗娟,等.38例腫瘤患者PICC并發癥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國現代醫生,2012,50(1):105-106.
[5]顧建芬,董鈺英,沈敏,等.PICC并發癥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上旬版,2012,28(3):47-48.
[6]張敏.42例PICC并發癥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吉林醫學,2014,35(13):2927-2928.
[7]蘇英杰,李曙光,段東升.不同穿刺部位PICC并發癥比較[J].山東醫藥,2011,51(22):89-89.
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