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品管圈管理在對提高婦科惡性腫瘤患者PICC置管率的效果。方法 將2013年5月~8月新發婦科惡性腫瘤患者PICC置管管理改進前50例作為對照組,將2014年5月~8月新發婦科惡性腫瘤患者PICC置管管理改進后48例作為觀察組,成立PICC品管圈管理小組,改進PICC置管管理,分析導致PICC置管率低的原因,制定相應的整改措施并組織實施,比較兩組患者PICC置管率情況。結果 對照組PICC置管10根,置管率為20%,觀察組PICC置管26根,置管率為54.2%,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婦科惡性腫瘤患者實行留置PICC品管圈管理,使護理措施落實到位,提高了患者的依從性,減少因化療藥外滲引起的皮膚損傷,保證護理安全,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
關鍵詞:婦科惡性腫瘤;PICC;品管圈管理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在20世紀60年代由日本石川馨博士所創始[1],它指同一單位或工作性質相關聯的人員,自動自發組織起來,科學運用品管工具,持續地進行效率提升,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質量等活動的小組[2]。它是一種強調從下到上的管理新模式,是一個展示職工聰明才智的大舞臺,是切實實現目標的好工具[3]。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導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利用導管從外周手臂的靜脈進行穿刺,導管直達靠近心臟的大靜脈的導管技術[4]。PICC避免化療藥物與手臂靜脈的直接接觸,加上大靜脈的血流速度很快,可以迅速沖稀化療藥物,防止藥物對血管的刺激,從而能夠有效保護上肢靜脈,減少靜脈炎的發生,減輕患者的疼痛,提高生命質量[5]。
我科為婦科惡性腫瘤化療科室,針對化療患者PICC置管率低的問題于2014年成立并啟動了PICC品管圈,對化療患者留置PICC進行系統管理和積極干預,取得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3年9~12月和2014年9~12月我科收治婦科惡性腫瘤新發病例分別為50例和48例。將2013年9~12月PICC置管管理改進前50例病例作為對照組,將2014年9~12月PICC置管管理改進后48例作為觀察組,兩組患者疾病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觀察組采用PICC置管品管圈管理。①成立提高PICC置管率品管圈管理小組。成員組成由總護士長擔任輔導員,護士長擔任圈長,7名臨床護理骨干為圈員。②確立主題--提高婦科惡性腫瘤患者PICC置管率。通過召開圈會,確定圈名為藍色源,設定圈徽,主題為旨在提高婦科惡性腫瘤PICC置管率,減少因化療藥物外滲引起的皮膚損傷,保證化療安全。③制定活動計劃及職責分工。根據該品管圈活動步驟,擬定小組活動計劃表,決定活動日期,圈員工作分配,設定提高PICC置管率的流程圖,見圖1。要求圈員認真履行職責與義務,制定并填寫化療患者血管評估表,見圖2。活動周期為2014年9~12月,此計劃得到輔導員及護理管理者的核準。④PICC置管率現狀要因分析。收集PICC置管管理的相關資料,運用頭腦風暴法,魚骨圖分析法找出患者PICC置管率低的因素,并從諸多因素中找出真因。⑤制定標準,入組標準:年齡≥18歲,意識清楚,上肢活動良好,無其他惡性腫瘤,新發婦科惡性腫瘤患者等。排除標準:年齡<18歲(年齡<18歲患者化療時使用植入式輸液港),意識障礙,上肢活動障礙,有其它惡性腫瘤,既往曾經患婦科惡性腫瘤者等。
1.3改進后的PICC置管管理方法 ①提高醫務人員置管意識。品管圈制定活動計劃,對策包括:與腸內腸外營養科,放射科聯系,制定留置PICC流程,將流程圖張貼在醫生辦公室,寫明有關科室電話。利用每周醫生大查房時間對醫生進行PICC留置流程的培訓。在醫生辦公室電腦中放置化療藥外滲導致皮膚損傷的照片,以便使醫生更加直觀地了解化療藥外滲所產生的后果,在給患者進行置管簽字時利弊講解的更加細致。與醫生溝通惡性腫瘤新發病例的術后治療方案。制定患者靜脈血管評估表,評估每1例化療患者的血管情況,以理論為后盾用事實說話,彌補了為患者置管缺乏理論依據的不足。②加強醫務人員培訓。品管圈制定活動計劃,對醫務人員進行培訓,使其掌握PICC相關知識。培訓內容包括:PICC基礎知識,置管過程,維護流程,注意事項,日常護理等,培訓后對醫務人員進行考核。③對患者進行PICC宣教。從患者手術后準備化療開始,責任護士對其進行個體化宣教。與相關部門聯系制作宣教手冊,免費發放于患者,對于患者及家屬的疑問均及時耐心地解答。
1.4評價指標 比較開展品管圈前后兩組PICC置管率。PICC置管率=PICC置管數/新發惡性腫瘤病例數×100%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確切概率法進行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PICC品管圈管理前后兩組患者置管率:結果顯示,實施品管圈管理前,婦科惡性腫瘤新發病例50例,置管數10例,置管率為20%,實施品管圈管理后,婦科惡性腫瘤新發病例48例,置管數26例,置管率為54.2%。實施前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化療是治療婦科惡性腫瘤的主要手段,而化療每程時間長,療程多,藥物對血管的刺激大,損害重,外周靜脈輸注化療藥增加了危險因素,一旦發生藥物外滲,會造成局部皮膚損傷甚至壞死,增加了患者痛苦和醫務人員工作量。PICC作為一項新的護理技術,不旦可以減少患者痛苦,保證化療過程順利,提高患者滿意度,還可以減少護士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及護理水平[6]。
品管圈活動強調的是讓員工自動自發地參與活動,使自己享有更高的自主權,參與權和管理權[7,8]。開展品管圈之前醫務人員只表現為行為上的應付,如果患者不愿留置PICC,醫務人員也不過分干預。品管圈的成立與實施,對留置PICC進行了統一的管理,并制定靜脈血管評估表及留置PICC流程圖,采取個體化的護理措施,提高了PICC置管率,減少化療藥外滲對皮膚的刺激,促進了PICC的規范化管理。
研究表明,臨床醫務人員對留置PICC意識不夠,知識缺乏制約了PICC留置效果。品管圈活動通過組織護理人員參與PICC知識的學習,使其置管意識及護理方法得到了提高,增強了醫務人員置管的主動性。同時品管圈加強了PICC置管的細節管理,有利于及時評估血管情況進行置管,減少了化療藥外滲引起的皮膚損傷,使PICC管理規范化,程序化,確保護理措施落實到位。通過對患者靜脈血管的評估,提高了護士的風險預測能力,使護理工作重點從事后處理轉移到事前預防,使有限的資源得到合理的分配和利用,提高了預防化療藥外滲的有效性。
近年來品管圈活動在護理管理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對解決護理工作中的難題具有重要意義[9]。運用品管圈模式圍繞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自主管理,持續改進的主題[6],對婦科惡性腫瘤化療患者留置PICC進行管理,能夠使化療藥外滲的預防措施更加具體地落實到位,管理規范統一,健康教育制度化,提高患者及家屬的依從性,減少因化療藥外滲引起的皮膚損傷,減少患者痛苦及經濟負擔,避免護患糾紛的發生,同時提高護理質量,保證護理安全,值得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郭燕紅.改革護理模式,履行護理職責,豐富護理內涵,延伸護理服務,促進我國護理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J].中國護理管理,2011,11(5):1.
[2]梁銘會,劉庭芳,董四平.品管圈在醫療質量持續改進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醫院管理,2012,32(2):37-39.
[3]李紅,余春華,吳洪美.品管圈管理在晚期腫瘤患者壓瘡預防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19(10):1201-1203.
[4]謝淑萍,邵小萍.11例外周中心靜脈導管誤入頸靜脈再復位的體會[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23(4):53.
[5]吳淑華.PICC置管術在腫瘤化療患者中的應用及護理[J].中外醫療,2011,13:153-156.
[6]張幸國.醫院品管圈活動實戰與技巧[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1-2.
[7]楊愛玲,嚴潔瓊,范麗霞,等.品管圈活動減少護士配藥時密封瓶藥物殘余的效果[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2,29(4B):59-61.
[8]洪素菊,胡偉玲.品管圈活動在術中一次性醫用耗材管理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17):1560-1561.
[9]方桂珍.在護理人員中推行品管圈活動的探討[J].護理研究,2008,22(12):1103-1104.編輯/安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