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了解5.12地震后北川縣羌族住院兒童疾病譜及其變化趨勢,為當地羌族兒童疾病預防保健和治療提供科學依據。方法 對2011~2014年本院羌族住院兒童病例進行回顧性統計分析。結果 共分析病例3159例,男、女住院兒童比為1.25。平均年齡32.71月,1~3歲住院兒童最多,占全部病例的38.65%。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和傳染病始終占居各年度發病的前3位,所占比例超過90%。支氣管肺炎、化膿性扁桃體炎、喘息性支氣管炎占居各年度發病的第1、2、3位,特別是支氣管肺炎和化膿性扁桃體炎病例數遠遠高于其它病種。手足口病、急性喉氣管支氣管炎、高熱驚厥發病有上升趨勢。治療有效率為98.80%,平均住院時間為6.18d。結論 北川羌族住院兒童疾病譜以呼吸系統疾病為主,每年都細微變化,應引起臨床醫生和管理部門高度重視并采取有效措施。
關鍵詞:羌族;兒童;疾病譜;變化趨勢
了解一個地區住院兒童疾病譜的變化趨勢,分析兒童病種結構的變化,可以及時發現當地兒童疾病的區域特點和時間趨勢,對于評價社會醫療需求,合理配置醫療資源,以及為政府決策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1]。但目前相關數據更多集中在大型綜合醫院,缺乏縣級基層醫療單位兒童病歷分析,更缺少對少數民族兒童疾病譜的系統報道。
羌族是中國西部的一個古老民族,現有人口30多萬,主要聚居在四川省的茂縣、汶川、北川縣等地。北川縣是中國唯一一個羌族自治縣,羌族8萬多人。北川縣人民醫院在5.12特大地震后遭受毀滅性破壞,于2010年9月遷入北川縣新縣城。本文就5.12地震后2011年1月~2014年12月間3159例羌族住院兒童病歷進行了回顧性統計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來源于2011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期間在北川縣人民醫院的羌族住院兒童。
1.2 方法 疾病診斷參考諸福堂《實用兒科學》及有關專業會議的統一規定,疾病分類以《國際疾病分類》ICD-10編碼為標準,采用第一診斷進行分類統計。
1.3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軟件進行數據分析,采用構成比及疾病順位統計方法,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總體情況 2011~2014年共收集羌族住院兒童病歷3159份,其中男性兒童1755例,女性1404例,男:女=1.25,無統計學差異(χ2=0.65,P>0.05)。兒童住院數逐年增加,到2014年已突破上千例,見表1。
2.2年齡分布 年齡2 h~16歲,平均年齡32.71月。各年齡段以1~3歲兒童最多,共1221例,占全部病例的38.65%;0~1歲嬰兒其次,901例占28.52%;其它依次為3~7歲803例占25.42%,7~12歲199例占6.30%,12~16歲35例占1.11%。
2.3 羌族住院兒童疾病系統構成 各個系統疾病中,以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和傳染病為主,始終占居各年度發病的前3位,所占比例超過90%。呼吸系統疾病所占比例高達近80%,且近兩年有上升趨勢。新生兒疾病所占比例為2.82%,免疫系統、神經系統、皮膚病、泌尿系統、血液系統、意外傷害等各個系統所占比例相對較少,都沒超過1%,見表2。
2.4羌族住院兒童疾病病種構成 每年度住院兒童前10疾病病種構成不盡相同,但支氣管肺炎、化膿性扁桃體炎、喘息性支氣管炎基本上一直占居各年度發病的第1、2、3位,特別是支氣管肺炎和化膿性扁桃體炎病例數遠遠高于其它病種,見表3。手足口病在2012年和2014年都上升到第4位,急性喉氣管支氣管炎也從前2年第10位上升到后2年第7位,高熱驚厥在2014年進入前10位,提示這三種病發病都有上升趨勢。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從2011年后沒再進入前10位,發病數呈現逐年降低。4年中未見白喉、脊髓灰質炎和麻疹病例;流行性腮腺炎每年散發,符合當年流行趨勢。
2.5療效和住院時間 治愈1278例,治愈率為40.46%,好轉1843例,好轉率為58.34%,治療有效率為98.80%。未愈34例,死亡1例,其它3例。平均住院時間為6.18d,住院時間≤3d的病例為342例,占10.83%。
3討論
隨著5.12特大地震后災后重建的順利完成,北川羌族自治縣的社會經濟和醫療保健事業取得了長遠發展,兒童保健意識顯著增強,就診率不斷提高,疾病譜也在不斷發生變化。
羌族男性住院兒童比女童多,可能與我國出生性別比嚴重失衡及某些疾病發病存在性別差異有關。發病年齡集中在0~7歲,占92.59%,其中1~3歲兒童占全部病例的38.65%,主要原因是嬰兒6個月以后來自母體的抗體滴度下降,與外界環境接觸逐漸增多,而自身免疫系統尚未完全發育完善,免疫力相對較弱,易受呼吸道和消化道病毒、細菌感染[2]。
本文結果顯示呼吸系統疾病一直占據著疾病譜的首位,與國內多地文獻報道一致[1-4]。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嬰幼兒本身處于生理性免疫功能低下狀態,易患呼吸道感染性疾病;②當前我國環境污染嚴重、霧霾天氣多,呼吸道疾病發病率得不到很好控制。WHO提出兒科今后重點是加強呼吸道管理,努力降低呼吸系統的發病率和病死率的任務任重而道遠。降低呼吸道疾病發病率的根本措施一方面要增強環保意識,減輕環境污染,改善外部環境;另一方面應加強兒童保健,做好健康教育,提高身體素質[1,2]。
隨著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各種疫苗的廣泛接種,許多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安全的傳染性疾病已得到有效控制,發病率顯著下降。但一些新發傳染病(如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高致病性人禽流感等)不斷出現,特別是手足口病近年上升明顯,保持高發趨勢,這與手足口病病原體多樣,傳播途徑廣泛,傳染性及致病性都較強,又無疫苗免疫等有效預防手段有關,應引起醫務工作者和管理者高度重視[5]。
參考文獻:
[1]馬麗霞,王廣新,李楠,等.1998~2009年山東省住院兒童疾病譜變化規律的研究[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1,5(15):4445-4448.
[2]張姝,黃志,宋萍.我院10年來住院兒童疾病譜構成及變化分析[J].現代臨床醫學,2011,37(2):132-134.
[3]金克微,李昌崇,蔣永賀.兒科住院病例疾病譜及流行趨勢6987例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0,18(11):898-900.
[4]梁粵珩,陳子星,黃曉亮,等.廣東省住院兒童疾病譜分析[J].中國病案,2013,14(10):51-53.
[5]常昭瑞,張靜,孫軍玲,等.中國2008-2009年手足口病報告病例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1,32(7):676-680.
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