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后,由于麻醉劑和肌松劑的參與作用為完全消失,導致在手術結束患者的呼吸功能不能回復正常,需帶氣管插管進入麻醉恢復室進行復蘇。在復蘇期間,應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并注意預防麻醉并發癥的發生,如躁動、舌后墜、喉痙攣、呼吸遺忘等[1]。因此,做好麻醉復蘇期的護理,對患者手術后的恢復有著極為關鍵的作用。2015年1月~3月間,我院有187例麻醉術后患者進入麻醉復蘇室復蘇,現就護理內容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共187例患者,男82例,女105例;年齡3~92歲,平均(48.5±12.7)歲。插管方式:口插管169例,鼻插管18例;氣管插管類型:單腔管172例,雙腔管15例;手術類型:五官部位手術 38例,腦部手術12例,頸部手術23例,胸部手術37例,腹部手術48例,骨科及其他手術29例。
1.2結果 術后患者蘇醒時間<1h且醒后即拔管的患者 152例,占81.28%;術后蘇醒時間在1~2h并拔管的患者21例,占11.23%;術后蘇醒時間超過2h并拔管的患者14例,占7.49%。其中,180例患者均成功拔除氣管插管并復蘇成功,5例帶氣管插管脫機帶管回病房,2例拔管后又重新插管。復蘇期間共有12例患者發生并發癥,其中2例發生舌后墜,3例發生喉痙攣、9例發生呼吸遺忘,所有并發癥均通過治療護理得到有效緩解。
2 護理
2.1一般護理 麻醉術后,部分患者需要進入麻醉復蘇室進行麻醉后復蘇。術后復蘇適應癥包括:術后明顯躁動的患者、肌肉震顫嚴重患者、疼痛劇烈的患者、椎管內麻醉阻滯平而過高(T4以上)的患者、動脈血氧飽和度(SpO2)不足90%的患者、手術結束前1h內加麻醉藥的患者等。本組患者麻醉術后未拔管入復蘇室172例,3例因拔管后躁動或寒顫嚴重入復蘇室,6例因術后劇烈疼痛未得到有效控制入復蘇室,2例因SpO2較低(SpO2<90%)入復蘇室。患者進入麻醉復蘇室后,常規進行心電監護,每15min記錄1次生命體征變化,包括體溫、脈搏、呼吸、血壓、SpO2、呼吸末CO2等,并注意觀察有無并發癥的發生。氣管插管拔除后,每30min記錄1次生命體征變化。同時,定期觀察手術部位有無出血,敷料是否干燥,各種管道是否通暢等。
2.2機械通氣的護理 患者入復蘇室后,應與患者的麻醉醫生做好交接工作,檢查氣管插管的置入深度,查看牙墊是否能固定住氣管插管,檢查牙墊是否妥善固定,綁帶捆綁是否過緊,捆綁松緊以能容納一指為最佳,如患者躁動嚴重,應采用膠帶固定牙墊和氣管插管,以防插管深度發生改變。氣囊的作用是維持氣道正壓,一定的氣囊內壓對于維持氣道正壓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氣囊壓過高易造成氣道瓢膜損傷,而氣囊壓過小又易出現漏氣或導致誤吸等并發癥,研究[2]顯示維持氣囊壓在25~30mmHg既可有效減少氣管瓢膜的損壞,又可大大降低誤吸的發生率。本科采用氣囊測壓表檢測氣囊內壓,使氣囊內壓始終維持在25~30mmHg。由于麻醉的影響,患者對的咳嗽反射減弱,加上氣管插管的刺激,大量的痰液滯留在氣道內,因此,要定期幫助患者清理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暢。吸痰時,吸痰管可經氣管導管插入到氣道內,左右旋轉吸痰管并自下向上進行吸痰,每次吸引的時間不得超過15s,吸痰的頻率根據患者分泌物的多少而定。吸痰時注意觀察患者SpO2的變化,如果SpO2過低,則立即停止吸痰。當患者麻醉清醒,自主呼吸恢復及時可拔除氣管導管,拔管時動作輕柔、規范,以減輕對氣道粘膜的刺激。
2.3躁動患者的護理 麻醉蘇醒期,躁動是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目前,對麻醉蘇醒期發生躁動的發生原因還未明確。有研究者認為躁動的發生是因為各種傷害性刺激的影響造成,最主要的傷害性刺激包括疼痛和由于導尿引起的尿路刺激等[3]。因此,在麻醉復蘇期,應減少各種針對患者的傷害性刺激。拔除氣管導管必須遵循拔管原則,達到拔管指征方可拔管,如患者能夠完成醫生的簡單要求動作,如睜眼、張嘴或搖頭等。意識不清的患者,尤其出現躁動的患者,應適當使用約束帶,防止患者躁動導致氣管導管摩擦氣道而是躁動癥狀加重。意識已經清醒的患者,對刺激的敏感性增強,應及時拔除氣管導管,降低刺激程度。拔除導管后,由于麻醉藥物作用消失,術后切口疼痛感明顯,劇烈的疼痛刺激會使患者出現躁動;有留置導尿的患者,由于導尿管刺激尿道,會進一步加重躁動的程度。對于疼痛,遵醫囑給予鎮痛藥物以緩解疼痛,使患者血壓和心理平穩,降低心肌耗氧量,減輕躁動反應,促進機體的恢復;對于尿路刺激,可以采用心理疏導或其他方式轉移患者注意力,如無效則可遵醫囑使用小劑量鎮靜或鎮痛藥物。本組患者中在拔除氣管導管前出現躁動的有32例,其中有23例意識清醒,將氣管導管拔出后患者躁動緩解;9例未清醒出現躁動,遵醫囑給予鎮靜劑后躁動癥狀消失;按計劃拔除氣管導管的患者拔管后有36例發生躁動,其中12例是由導尿管刺激引起,其余24例是由于疼痛刺激引起。由于導尿管刺激引起躁動的12例患者中,其中5例通過心理疏導緩解,其余7例通過給予小劑量鎮靜劑緩解,24例因疼痛引發躁動的患者通過遵醫囑給予鎮痛劑后緩解。
2.4并發癥的護理
2.4.1舌后墜 舌后墜發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殘留麻醉劑和肌松藥的作用,使舌及臉部肌肉松弛,導致舌根后墜堵塞氣道導致氣道完全或不完全梗阻,患者出現呼吸困難,造成SpO2進行性下降,導致患者缺血缺氧,嚴重者可出現窒息導致患者死亡。因此,要加強觀察患者的面色改變,有無SpO2進行性下降,同時傾聽患者的呼吸音(即是否出現鼾聲呼吸等)。如有以上情況發生,應盡量采取各種方法刺激患者,使之保持清醒狀態,將患者頭部偏向一側,或將投后仰,減輕舌后墜,必要時使用舌鉗將舌頭拉出,以減輕舌后墜。本組共有3例患者發生舌后墜,其中2例通過側頭或將頭后仰緩解,另外1例通過置入口咽或鼻咽通氣管吸氧而緩解。
2.4.2喉痙攣 喉痙攣是非常嚴重的麻醉后并發癥之一,其發生機制是呼吸道自身保護性反射亢進引起,如果不及時發現并處理的話,可出現呼吸困難甚至窒息死亡。因此,在麻醉復蘇期,應加強觀察,患者如果出現呼吸困難,口唇發紺,則出現嚴重缺氧,應立即報告醫生,并配合醫生進行搶救。本組有2例患者發生喉痙攣,均通過重新氣管導管而緩解。
2.4.3呼吸遺忘 氣管導管被拔除后,自主呼吸功能未完全恢復,再加上肌松劑的作用,患者出現呼吸停止的現象,導致SpO2下降,可通過刺激患者進行自主呼吸的方式改善。因此,在麻醉復蘇期,應密切觀察患者的呼吸狀況,監測SpO2,一旦患者出現鼾聲呼吸或SpO2進行性下降時,則立即呼喚患者,指導患者做搖頭、抬腿、舉手等簡單動作,使其保持清醒,降低呼吸遺忘的發生率。本組共有12例患者拔管后出現呼吸遺忘,通過呼喚患者,其中10例自行恢復,2例遵醫囑使用阿片拮抗劑后好轉。
3 小結
麻醉術后復蘇期是術后關鍵階段,是患者手術成功與否的關鍵,做好麻醉復蘇期護理對于促進患者機體的恢復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本文通過對187例機械通氣后麻醉復蘇期患者的護理方法進行總結,為麻醉后復蘇期患者的護理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楊巧龍,張燕.氣管導管套囊小同充氣力法的比較[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3):232-233.
[2]明豫軍,李輝,肖峰,等.全身麻醉蘇醒期躁動情析[J].國際病理科學與臨床雜志,2010,3(30):196-200.
[3]中華醫學會重癥醫學分會.機械通氣臨床應用指南(2006)[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7,19(2):65-72.
編輯/蔡睿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