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顱內動脈瘤患者治療中實施不同臨床路徑的效果,評價其安全性。方法 選取2013年8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40例顱內動脈瘤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20例)和觀察組(20例),其中對照組采用常規路徑進行治療護理,觀察組采用臨床路徑進行治療護理,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治護效果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行介入栓塞治療、開顱動脈瘤夾閉術的臥床時間、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結論 與常規路徑相比,在顱內動脈瘤患者治療中實施臨床路徑的臥床時間、住院時間短,安全性高,值得推廣。
關鍵詞:顱內動脈瘤;臨床路徑;效果
顱內動脈瘤是指異常膨出于顱內動脈壁上,主要由于多種因素導致顱內動脈壁血流動力學及結構改變所形成,易引發蛛網膜下腔出血[1]。其發病率、致殘率、病死率較高,故規范、有效、及時的早期治療十分重要。臨床路徑是根據某種手術、診斷、疾病而制定的治療護理流程,使現代性管理理念得以充分體現,確保臨床治護工作的連續性,讓患者從住院到出院都能得到最佳照顧、服務,適用于較規范的多發病、常見病[2]。筆者選取40例顱內動脈瘤患者,采用常規路徑和臨床路徑進行治療護理,取得的效果良好。現詳盡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40例顱內動脈瘤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20例。對照組:男13例,女7例;年齡24~66歲,平均年齡(49.5±3.3)歲;手術方式采取介入栓塞治療15例,開顱動脈瘤夾閉術5例。觀察組:男12例,女8例;年齡25~67歲,平均年齡(50.4±3.6)歲;手術方式采取介入栓塞治療14例,開顱動脈瘤夾閉術6例。全部病例均經CT檢查確診,且符合顱內動脈瘤診斷標準[3],手術均行全身麻醉。比較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手術方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性高。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以整體護理為基礎。對照組采用常規路徑進行治療護理,即手寫病歷,對檢查項目、治療、護理、住院天數等均不做嚴格統一規定。觀察組采用臨床路徑進行治療護理,由臨床路徑成員認真查閱患者病歷和疾病相關文獻,參照臨床路徑標準(1997年美國東南外科協會制訂),即檢查、評估、醫療措施,治療、活動、化驗,監測、宣教、飲食、護理、治療護理結果、出院計劃,并征詢專家意見后進行完善;每一項目均制訂相應的護理計劃、標準醫療;患者入院后,填寫病歷(采用臨床路徑表格式),各部門共同合作,已達到最佳照護。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行介入栓塞治療、開顱動脈瘤夾閉術的臥床時間、住院時間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失眠、嘔吐、壓瘡、便秘、切口感染)等。
1.4數據處理 集數據錄入SPSS14.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以“x±s”形式錄入,計數用“%”形式錄入),結果使用t/χ2檢驗,若P<0.05,提示數據比較存在顯著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2.1兩組患者行介入栓塞治療、開顱動脈瘤夾閉術的臥床時間、住院時間比較:觀察組行介入栓塞治療、開顱動脈瘤夾閉術的臥床時間、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3 討論
近年來,臨床路徑在各級各類健康服務機構的應用較為廣泛,且衛生部已正式啟動臨床路徑管理工作,下發了病種30余個的臨床路徑[4]。實施臨床路徑對參與人員有較高的素質要求,即溝通協調能力和專業水平,其適用于診療過程變異較小、處理方式較單一、診斷明確的多發病、常見病,能夠突出醫生感興趣和代表醫院特長、專科水平的病種,專業治療量較多。從護理角度出發,臨床路徑需依據醫院開展整體護理情況、護理人員操作能力、開展系統化護理程序情況、對預期結果的判斷等方面酌情實施[5]。臨床路徑發展小組包括多學科成員,而實施臨床路徑成功的關鍵在于各部門間相互有效合作并各司其職。本研究中,經過培訓的臨床路徑護理成員承擔觀察者、評估者、指導者、服務者、教育者、組織者等角色。臨床路徑分配給護士明確的職責,并賦予其豐富較色內涵。護士長為管理者、領導者,負責管理臨床路徑的成效,即計劃、設計、改進、協調、實施、監督臨床路徑,參與效果評價和變異分析。實施臨床路徑可推動專科護理(規范化)的發展,促進患者良好康復。顱內動脈瘤為我院神經外科較常見的一種血管性疾病,最能充分代表專科水平。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行介入栓塞治療、開顱動脈瘤夾閉術的臥床時間、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提示在顱內動脈瘤患者治療中實施臨床路徑較常規路徑的效果更好。實施臨床路徑是通過將術后無價值的臥床時間、住院時間縮短,以降低醫療成本,避免造成醫療資源浪費。臨床路徑制定的工作流程標準,對檢查、治療時間進行緊湊合理地安排,降低患者等待時間,利于患者早日康復。在臨床路徑實施過程中,護理人員密切注意患者病情變化情況,若出現異常癥狀,及時告知醫師處理,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同時提高了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效率。臨床路徑不再是機械地遵醫囑進行護理工作,而是有預見性、有計劃地進行主動護理,對護士專業價值的提升有重要意義[6]。我們實施臨床路徑發現的問題及解決對策:確定成員組成及每個人職責,加強部門合作;采用預試驗全面完善表格;消除護士及醫師對臨床路徑的消極態度;堅持持續改進臨床路徑。
綜上所述,與常規路徑相比,在顱內動脈瘤患者治療中實施臨床路徑,可縮短臥床時間、住院時間,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張超,賴賢良,潘銀河,等.臨床路徑對保障顱內動脈瘤圍手術期患者安全的研究[J].實用醫學雜志,2014,35(20):3338-3341.
[2]盧桂花,余良,賴海燕,等.臨床護理路徑在顱內動脈瘤血管內栓塞治療中的應用1)[J].護理研究,2014,13(27):3406-3407.
[3]道日娜.探討在顱內動脈瘤治療中實施臨床路徑的可行性和效果[J].中國衛生產業,2013,25(27):141,143.
[4]曹峰,吳明琴,劉國萍,等.健康教育臨床路徑在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中的應用[J].江蘇醫藥,2015,41(1):119-120.
[5]厲春林,戚春霞,汪沁芳,等.健康教育路徑在顱內動脈瘤血管內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2,20(12):759-762.
[6]唐曉琴.臨床護理路徑在顱內動脈瘤患者介入治療中的效果[J].吉林醫學,2014,26(34):7692-7693.
編輯/安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