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究在慢性萎縮性胃炎疾病中,其主要臨床特點,同時總結其病因及有效治療方法。方法 選取2013年8月~2015年10月本院收治的80例慢性萎縮性胃炎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實施HP及活檢檢測,探究在慢性萎縮性胃炎疾病中,其主要臨床特點,同時總結其病因及有效治療方法。結果 在疾病分級方面,有25例(31.25%)患者為I級,有43例(53.75%)患者為II級,有12例(15.00%)患者為III級;在腸上皮化生HP感染方面,有75例(93.75%)患者為中輕度HP感染,有5例(6.25%)患者為重度HP感染;在病理組織學方面,有11例(13.75%)患者為腸化生,有33例(41.25%)患者為不典型增生,另外有36例(45.00%)患者為腺體萎縮。結論 在慢性萎縮性胃炎疾病中,其發病原因主要與患者的年齡,及吸煙喝酒因素有關,胃鏡檢查是該病當前最為有效的診斷方法,加大該病的早期診斷的研究,對于提升疾病治療效果,有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慢性萎縮性胃炎;臨床治療;分析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研究觀察其臨床特點,分析其誘發因素,對于指導該病的臨床治療有著積極作用。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8月~2015年10月本院收治的80例慢性萎縮性胃炎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有47例,女性患者有33例。患者年齡45~70歲,平均年齡(53.5±5.8)歲。在疾病發生年齡方面,45~55歲的患者有21例(26.25%),56~65歲的患者有27例(33.75%),66~70歲的患者有32例(40.00%)。全部80例患者均根據中華消化學會慢性萎縮性胃炎病理診斷標準,予以確診。
1.2治療方法 全部80例患者都給予活檢以及HP檢測。活檢方面,給予患者實施快速尿素酶試驗,同時給予相應的病理檢測,在患者的大小彎部、胃竇部,以及胃體部等區域,各取下一塊組織,用于活檢試驗;幽門螺桿菌檢測方面,選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來檢測患者的HP抗體情況,若其檢測結果呈陽性,則表明其為幽門螺桿菌感染,反之則不是[1]。
1.3統計學分析 所涉及的相關數據均采用SPSS 13.0數據包進行處理分析,計量數資料以真實原始數據及平均數據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用?字2檢驗,以P<0.05差異為存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在疾病分級方面,有25例(31.25%)患者為I級,其血管區域透見,單發灰色腸上皮化生結節,同時其顆粒較細,為胃粘膜表現。有43例(53.75%)患者為II級,其血管區域透見,多發灰色腸上皮化生結節,且為中等顆粒,為胃粘膜表現。有12例(15.00%)患者為III級,其為粗大顆粒,且沒有皺襞,血管表層彌漫灰色腸上皮化生結節,為胃粘膜表現;在腸上皮化生HP感染方面,有75例(93.75%)患者為中輕度HP感染,有5例(6.25%)患者為重度HP感染;在病理組織學方面,有11例(13.75%)患者為腸化生,有33例(41.25%)患者為不典型增生,另外有36例(45.00%)患者為腺體萎縮,見表1,表2。
3討論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一種具有較高發病率的消化系統疾病,其主要發患者群為中老年群體,該病的病理形成機制較為復雜,其中較為常見的病因是其胃粘膜細胞的凋亡及增殖過程,出現不均衡情況,同時該病在發病過程中,也存在著多種分子生物學的變化。該病的主要臨床癥狀反應有消瘦、上腹隱痛,以及惡心和厭食等,由于該病病程較長,病情惡化到一定程度后,還會引發癌變,極大的增加了疾病治療難度[2]。
當前在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診斷中,其主要采用胃鏡檢測的方法,雖然近年來我國醫療技術設備得到了迅猛的發展,但是在該病的早期診斷方面,依然要借助到病理組織學檢測手段,才能對疾病予以早期準確診斷[3]。本研究對患者臨床特點進行分析,其結果顯示,在疾病分級方面,有25例(31.25%)患者為I級,其血管區域透見,單發灰色腸上皮化生結節,同時其顆粒較細,為胃粘膜表現。有43例(53.75%)患者為II級,其血管區域透見,多發灰色腸上皮化生結節,且為中等顆粒,為胃粘膜表現。有12例(15.00%)患者為III級,其為粗大顆粒,且沒有皺襞,血管表層彌漫灰色腸上皮化生結節,為胃粘膜表現;在腸上皮化生HP感染方面,有75例(93.75%)患者為中輕度HP感染,有5例(6.25%)患者為重度HP感染;在病理組織學方面,有11例(13.75%)患者為腸化生,有33例(41.25%)患者為不典型增生,另外有36例(45.00%)患者為腺體萎縮。通過對其病因的分析可發現,該病的發生原因與患者年齡及吸煙、飲酒情況存在密切的聯系。年齡因素方面,由于患者年齡的增加,其機體的胃粘膜受到外界刺激的次數也會急劇增加,因而其出現損傷的概率也會急劇提升,本研究中,在66~70歲年齡段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有32例,其占到了本次研究的40.00%,可以看出隨著年齡的增大,其胃粘膜遭受的損傷也越來越嚴重,導致其胃粘膜功能出現障礙;同時本研究結果還發現,長期吸煙與飲酒,也會極大的增加胃炎的發病率,從而最終導致慢性萎縮性胃炎疾病[4]。本研究結果還發現,該病的臨床癥狀反應方面,雖然大多數患者都存在消化不良的情況,但是仍有少部分患者其不存在較為明顯的癥狀反應,因而其容易出現誤診,延誤疾病的治療,因此為了有效防控慢性萎縮性胃炎疾病,醫護人員應指導患者建立健康的飲食結構,杜絕煙酒,盡量不要暴飲暴食,同時指導患者健康的生活習慣,保持充足睡眠[5]。此外,還要加大對該病早期診斷及其臨床特點的分析研究,為疾病的治療提供重要參考,從而有效的提升疾病的治療效果[6]。
參考文獻:
[1]鄺耀均.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效果分析[J].當代醫學,2011(19):145-146.
[2]羅顯克,王大東,譚健榮.慢性萎縮性胃炎臨床分析[J].河北醫藥,2011(21):3238-3239.
[3]唐建林.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上皮化生患者200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學工程,2012(01):145-147.
[4]唐建林.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上皮化生患者200例臨床分析[J].華夏醫學,2012(01):19-21.
[5]張娟.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臨床分析[J].內蒙古中醫藥,2013(03):86-87.
[6]米熱古麗·吾布力,吐爾洪·吐爾遜.130例幽門螺桿菌感染所致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臨床治療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3(31):42-43.
編輯/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