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輸液微粒的危害,通過護理風險管理在臨床中的應用,降低病區輸液微粒的危害。方法 對我科室2015年4月~6月輸液患者出現的7例輸液微粒危害進行評估、分析,2015年7月~9月建立輸液微粒護理風險管理小組,完善靜脈輸液相關制度,規范管理,強化風險意識,以降低輸液微粒危害。結果 2015年7月~9月的輸液患者中,有3例患者發生靜脈炎,明顯降低輸液微粒危害。結論 實施有效的輸液微粒風險管理,能有效降低輸液微粒危害的發生率,確保患者安全、有效用藥的目的。
關鍵詞:輸液微粒;風險管理;安全用藥
靜脈輸液是救治患者的重要方法。據統計,在住院患者中有95%的患者需要靜脈輸液。輸液微粒來源廣泛,對人體危害極大。如何降低病區輸液微粒危害的護理風險管理,確保輸液安全是護理工作的重要課題。本科室在對180例患者行輸液微粒護理風險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現報告如下。
1輸液微粒的來源和危害
1.1來源 ①藥物因素。②液溶媒因素:溶媒選擇不當會導致微粒增多。③輸液中加入藥物及配伍不當:輸液中加入多種藥物,粉劑藥物溶解不充分都可出現微粒。④操作因素:護士無菌觀念不強,操作不當,是引起輸液微粒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⑤輸液器具因素:一次性輸液用具在生產環境、生產過程中切割組裝等帶入機械性微粒,有的是塑料管中的未塑化的高分子異物,有的是制劑材料不耐摩擦而脫落的顆粒。⑥環境因素:配藥室和病房中的空氣污染是微粒污染的重要影響因素[1]。
1.2靜脈輸液微粒的危害 ①血管栓塞;②血栓形成與靜脈炎;③肉芽腫;④熱源樣反應;⑤靜脈炎[2]。
2降低輸液微粒危害的管理
2.1一般資料 選擇在我科2015年09月01日~09月30日住院的需靜脈輸液患者180例。
2.2方法
2.2.1風險評估分析 護士在靜脈輸液前進行評估:①藥物的性質及配伍;②配藥及輸液的環境;③輸液工具。
2.2.2對曾經的差錯進行分析 ①規章制度不健全,護士的責任心不太強;②護士技術操作不過硬,未嚴格按照正確的操作規程操作。
2.2.3建立輸液微粒護理風險管理小組 成立輸液微粒護理風險管理領導小組,由本科室護士長以及主管護師以上職稱人員組成。護士長擔任組長,負責本科室輸液微粒管理規章制度的制定、信息通報反饋及科室的全面工作,主管護師以上職稱人員擔任副組長,負責本科室輸液微粒風險管理的實施、分析、監控、評價以及人員的培訓等工作;在本科室內建立輸液微粒護理風險管理網絡,各護士都是聯絡員,協調科室內靜輸液微粒風險相關事項及監控等[2]。
2.2.4改進操作方法 ①操作環境的凈化:操作者除按常規要求穿衣、帶帽、流動水吸收、避免和減少人員流動外,能進配置中心盡量進配置中心。臨時使用用藥,藥物配制應設有專間加藥室,并在凈化工作臺上進行。行靜脈穿刺后應洗手后方為第二者穿刺,以減少細菌微粒的污染。②玻璃安培的正確切割:切忌用鑷子等物品敲開安培。采用\"易折型\"或控制鋸痕長≤1/4w,以及堅持開啟前以75%的酒精擦拭安培頸段,是減少藥物污染物的重要措施。嚴格執行彈、潔、鋸、消、扳程序,減少開啟時微粒的污染量。③正確抽吸藥液:抽藥時不可一把抓,應采取正確的抽吸方法。針筒不可反復多次使用,因使用次數越多微粒的數量也越多。④輸液配制針頭的選擇:臨床配液最好使用一次性針頭級軟包裝及軟包裝輸液袋。若用瓶裝輸液配藥針頭,型號不應超過7~9號,避免采用16號或更大型號的針頭配藥,減少對瓶塞的穿刺次數[3]。⑤安裝輸液終端濾器:終端濾器可截留任何途徑污染的輸液微粒,是解決微粒危害的理想措施。
2.3結果 通過以上輸液微粒護理風險管理,病區輸液微粒的危害明顯降低,在對2015年7月~9月的輸液患者的管理中,有3例患者發生靜脈炎,明顯降低輸液微粒危害。
靜脈輸液護理風險管理采取對不良反應風險及時進行識別、評估,建立健全相關制度,最大限度的降低輸液微粒危害的發生率,充分發揮風險管理的優勢,達到預防輸液反應的發生,安全輸液,確保患者安全、有效用藥的目的。
參考文獻:
[1]Qin Suodi,sources, hazard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of intravenous infusion particles[J].Harbin medicine,2011,05,02:0380.
[2]Jinhua,Wang Shoufeng,sources of intravenous infusion of particles, harm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of clinical medicine and nursing research[J]. 2013,06:76.
[3]He Lijuan,intravenous infusion of particulate pollution and its control[J].Chinese medicine guide,2011,13:345.
編輯/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