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天和骨通貼膏對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臨床效果。方法 對50例膝骨性關節炎患者在我院治療臨床效果分析。結論 天和骨通貼膏對膝骨性關節炎的治療效果明顯。
關鍵詞:膝骨性關節炎;天和骨通貼膏
膝骨性關節病(ostarthritis,OA)又稱膝增生性關節炎,是指膝關節因勞損、外傷、增齡、肥胖、先天或后天關節畸形所致的,關節面軟骨發生原發性或繼發性退變及結構紊亂、增生、畸形,最終發生關節功能障礙的一種退行性疾病[1]常發于中老年人,導致膝關節疼痛、腫脹、膝關節支撐功能障礙、不穩定、交鎖等。嚴重者影響中老年人正常生活和工作,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和致殘率。中醫膝骨性關節炎屬于痹癥范疇,由多種原因導致關節周圍的筋、經脈氣血運行不暢、痰濕滯留,從而出現的勞損筋傷之證,屬本虛標實。筆者采用天和骨通貼膏外敷治療以風寒濕痹為標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50例,取得較理想療效,現將臨床治療觀察情況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50例患者中,11例為住院患者,39例為門診患者,其中男患者25例,女患者25例;年齡38~70歲,平均年齡54歲;均不同程度表現膝關節疼痛、腫脹、活動受限癥狀。均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①有膝部損傷或勞損史;②多見于膝部負重作業的職業或體重較大者;③膝部局限性腫脹、疼痛、下蹲步行疼痛加重;④有與滑囊解剖位置相一致的壓痛、波動性腫脹、可觸及如囊狀或豆粒狀物。
1.2納人標準 中醫診斷為骨痹;西醫診斷為膝骨性關節炎;年齡區間在38~70歲。臨床表現為膝關節疼痛、腫脹、活動障礙(如跛行、爬樓梯或下蹲困難),或有交鎖、打軟腿。
1.3排除標準 合并有嚴重心血管(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嚴重心功能不全等)、肺部(如肺栓塞、呼吸衰竭等)、肝臟、腎臟、造血系統等疾病的患者;患有關節炎癥表現的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強制性脊柱炎、痛風發作期);患有并發癥影響到關節的疾病,如急性創傷、牛皮癬、梅毒性神經病、代謝性骨病等;孕婦哺乳期婦女、精神病患者;既往有外用膏貼過敏史;正在或近4w內參加其他藥物臨床試驗的受試者;研究人員認為的因為其他原因而不適合臨床試驗。
1.4方法 外敷天和骨通貼膏。每晚洗浴后在患膝處外敷貼膏(每個膝關節敷貼1貼),可外用護膝固定,敷貼8h后揭除,1次/d,連用7d。嚴重者根據不同癥狀加用口服中藥。
2 結果
2.1根據癥狀進行8項臨床評分:①跛行:重或持續性0分、輕或周期性3分、無跛行5分;②支撐:不能負重0分、需要拐杖支撐2分、不需要支撐5分;③交鎖:體檢時交鎖0分、經常交鎖2分、偶有交鎖6分、別卡感但無交鎖10分、無交鎖或別卡感15分;④不穩定:步步皆不穩定0分、日常活動常見5分、日常活動偶見10分、運動或重勞動時出現15分、運動或重勞動時偶現20分、無打軟腿25分;⑤疼痛:持續疼痛0分、步行不足2km或走后明顯痛5分、步行超過2km或走后明顯痛10分、重勞動明顯痛15分、重勞動偶有輕痛20分、無疼痛25分;⑥腫脹:持續腫脹0分、正常活動后腫脹2分、重勞動后腫脹6分、無腫脹10分;⑦爬樓梯:不能爬樓梯0分、艱難2分、略感吃力6分、無困難10分;⑧下蹲:不能下蹲0分、下蹲不能超過90°2分、略感困難4分、無困難5分。
2.2療效標準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治愈:腫脹疼痛消失,膝關節活動正常,步行下蹲無痛,無復發。;好轉:疼痛腫脹減輕,過度勞累后仍有疼痛,膝關節活動基本正常,或用藥前后8項評分差之和>10分,;未愈:腫脹反復發作,膝關節疼痛無緩解。
2.3治療結果 治愈10例,好轉37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4%。
3 討論
痹證是一個中醫病名,在我國現存的最早成書的醫著《黃帝內經素問》中即有了專篇論述: \"以冬遇此者為骨痹,以春遇此者為筋痹,以夏遇此者為脈痹,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痹,以秋遇此者為皮痹。\"及\"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3]。\"作為一種常見疾病,膝骨性關節病與患者體質,所處環境及飲食都有很大關系。體內風、寒、濕、熱等邪氣不能正常運行,經絡不通,容易發作[4]。且與患者的年齡、體重關系密切。治療上當溯本求源,治濕祛風為先。膝關節滑膜受到急性創傷或者慢性勞損等外傷刺激時,引起滑膜破裂損傷,產生膝關節腔內積血、積液的現象常常繼發于膝骨性關節炎,主要是因軟骨退變或骨增生產生的機械性以及生化性刺激,出現膝關節滑膜水腫、滲出和積液等。當出現膝關節滑膜炎時,輕者可見膝關節伸屈困難、腫痛,重者可見暫時或永久喪失部分勞動力。祖國傳統醫學認為本病屬于\"痹癥\"范疇,該病的發生可分為外傷及慢性勞損兩個方面。膝關節遭受骨折、脫位、韌帶斷裂、軟骨損傷等創傷后,都可以使膝關節滑膜受損。傷后積癖積液,濕熱相搏,使膝關節發熱、脹痛、灼熱,筋肉拘攣,關節屈身障礙,形成急性滑膜炎。如受傷較輕,或長期慢性勞損,加之風、寒、濕邪侵襲可使膝部逐漸出現腫脹,功能障礙,形成慢性滑膜炎。慢性期水濕稽留,肌筋萎弱.治以祛風燥濕,強壯肌筋為主天和骨通貼膏選用丁公藤、麻黃、當歸、干姜、白芷、海風藤、乳香、三七、姜黃、辣椒、樟腦、肉桂油、金不換、薄荷腦等中草藥入藥,祛風散寒,活血通絡,消腫止痛。筆者選用此藥治療膝骨性關節炎,使膝關節周圍肌群肌力的增強,可增加關節的穩定性,保護關節,利于消除關節腫脹,增強關節功能[5]。
通過本次用藥觀察,療效明顯,且價格經濟,使用方便,值得臨床廣泛推廣。近年來,廣大工作者對大量數據的研究整理,對本病的病因學研究進展顯著。現代醫學認為痹癥,尤其是膝骨性關節炎的病因與很多因素有關。已有的病因學研究表明:患者的年齡、體型、體重、種族、性別、職業工種、營養狀況、遺傳因素、免疫學因素、代謝水平、生活地理環境、膝關節外傷史、生物力學、吸煙史、日常飲食習慣、運動方式及頻率、受教育程度等都對膝骨性關節炎的發病有影響。其中又以年齡、體重和性別與膝骨性關節炎發病非常密切。這些危險因素已經在很多相關研究報道中得以體現。
參考文獻:
[1]施杞,王和鳴.中醫骨傷科臨床研究[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318.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97.
[3]朱筠.論痹癥的證型及用藥[J].特別健康:下,2014,(2):357-358.
[4]王正道.85例痹癥中醫中藥治療的臨床效果分析[J].特別健康:下,2014,(2):314.
[5]李江山.滲濕通絡中藥結合肌力訓練治療膝關節滑膜炎136例[J].中國中醫藥科技,2014,(5):585-586.
編輯/金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