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漿細胞性乳腺炎(plasma cell mastitis,PCM)的診斷和治療方法,提高對該病的診治水平。方法 對40例漿細胞性乳腺炎患者的診斷及治療資料作回顧性分析。結果 所有患者均行外科手術治療并送術中冰凍病理檢查,其中術前診斷為漿細胞乳腺炎19例(47.5%),剩余21例(52.5%)術后確診為漿細胞乳腺炎;另術前診斷3例為乳腺癌(7.5%),2例為乳腺小葉增生(5%),2例為乳腺纖維瘤(5%),術后病理提示漿細胞乳腺炎。結論 該病臨床表現較復雜,誤診率較高,個體化的外科手術是目前治療最佳方案,宜采用術中快速冰凍切片法及常規病理切片以明確診斷。
關鍵詞:漿細胞;乳腺炎;診斷;治療
漿細胞性乳腺炎(Plasma-cell mastitis,PCM)是一種多發生于非哺乳期的非細菌性的乳腺炎癥。其病理表現為乳腺導管擴張、漿細胞浸潤且以非干酪樣壞死性肉芽腫和局限于乳腺小葉的微膿腫為特征[1]。由于此病的診斷和治療相當棘手,并且易于復發,往往給臨床工作者帶來困擾[2]。通過收集我院2009年1月~2014年1月行手術治療并經病理確診為PCM的病例共40例,總結臨床特點并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40例患者均為女性,年齡24~65歲,平均35.6歲,均發生在非哺乳期,其中24~30歲7例(17.5%),31~40歲23例(57.5%),41~50歲11例(27.5%),51~60歲4例(10%)。左乳22例,右乳18例,無雙側乳房同時發病者,病程7d~1年。
1.2臨床表現 40例患者中,乳房腫塊32例(80.0%),乳房疼痛22例(55.0%),乳頭凹陷7例(17.5%),乳頭溢液5例(12.5%),腋窩淋巴結腫大7例(17.5%),乳房膿腫2例(5.0%);乳房腫塊并乳房疼痛20例(50%),乳房腫塊并乳頭凹陷7例(17.5%),乳房腫塊并乳頭溢液5例(12.5%);5例乳頭溢液中,淡血性1例、漿液性4例,左乳3例,右乳2例。患者術前均行乳腺超聲檢查,可疑乳腺癌患者(3/40)行鉬靶X線檢查。
1.3方法 ①對于局部炎癥反應較重未形成膿腫的患者(2/40),進行局部熱敷,據藥敏試驗全身應用敏感抗生素治療,局部炎癥癥狀消退,腫塊縮小后行手術治療;②病變較局限或以獨立的乳房包塊為首發癥狀者(31/40)給予包塊切除;③對于膿腫形成,波動感陽性的患者(2/40),行膿腫切開充分引流,待局部癥狀消退后行2期手術切除;④有乳頭溢液或有瘺管形成者(5/40)術中自溢液導管內低壓注入亞甲藍造影劑2ml左右,標記竇道及擴張的乳管,行病變腺體區段完整切除術;⑤對于病變范圍較大(外上+內上象限),且侵及乳頭的患者(1/40),在征得患者及家屬同意的情況下行乳腺單純切除術;⑥對于同時合并存在乳頭凹陷畸形的患者(7/40),術中行乳頭外翻成形。術中切除標本常規快速冰凍病理檢查,術后石蠟切片病理檢查。所有患者術中用苯扎氯銨溶液及0.9%生理鹽水沖洗創腔后用可吸收線縫合消除死腔以減少線頭殘留引起的術后感染及復發等風險,傷口局部加壓包扎。術后積極用敏感抗生素治療7~10d,9~14d拆線。
2 結果
所有手術患者,術中標本送快速冰凍切片檢查并術后石蠟切片病理檢查,明確漿細胞性乳腺炎診斷。檢查隨訪1~5年。術后切口感染3例,經換藥延期愈合;乳暈區瘺管復發1例,經再次擴大范圍切除后未復發。7例行乳頭外翻成形術者,效果滿意。
3 討論
漿細胞性乳腺炎(plasma cell mastitis,PCM),又名粉刺性乳腺炎、化學性乳腺炎、閉塞性乳腺炎、乳腺導管擴張癥等,是一種非細菌性感染的以導管擴張、漿細胞浸潤為基礎的慢性乳腺良性疾病[3],其發病率占乳腺疾病的1.41%~5.36%[4]。
有學者認為漿細胞性乳腺炎是導管內的脂肪性物質堆積、外溢,引起導管周圍的化學性刺激和免疫性反應,導致大量漿細胞浸潤[5],反復發作,破潰后形成瘺管,可以繼發細菌感染,長久不愈。也有學者認為PCM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6],但一般很少能自愈[7]。
PCM常見臨床癥狀:非哺乳期、非妊娠期乳暈邊緣或乳暈深部結塊;結塊紅腫疼痛,腋窩淋巴結腫大;患側乳頭先天性凹陷、乳頭溢液;病程長且反復發作;多數患者血常規正常。由于PCM的臨床表現多樣化,故目前對PCM的診斷仍缺乏特異性的臨床診斷標準,病理檢查雖然是本病診斷的可靠依據,但大部分病例鏡下并未見到漿細胞浸潤,因此病理檢查不是唯一依據,應作為排除其他疾病(如癌、結核等)的必要手段。而對于具有上述臨床癥狀者,只要病理學上沒有找到反對依據,即可確診。有文獻將PCM分為三型:Ⅰ型乳腺腫塊型:最常見,表現患乳可及質韌偏硬腫塊,邊界不清,少數與皮膚粘連,可有輕壓痛,病程較長;Ⅱ型乳頭溢液型:以乳頭溢液為首發表現,多數為淡黃色漿液性溢液,如合并感染可有膿性溢液,少數淡血性溢液,病變區域可有輕壓痛;Ⅲ型混合型:乳腺腫塊合并乳頭溢液,可伴有乳暈區疼痛及同側腋下淋巴結腫大伴壓痛,病變如侵及皮下淋巴管可有局部皮膚橘皮樣改變,易與乳腺癌混淆[8]。
PCM治療方面:漿細胞性乳腺炎為非細菌性炎癥,抗感染治療效果不明顯,多不能自愈。目前大多數學者認為手術是治療本病最徹底、有效的方法,但是術式選擇尚不統一,我們在臨床工作中不斷總結、積累經驗即無論何種術式,都要在徹底切除病灶及受累導管的基礎上,注重保持或恢復乳房外形。針對不同分型及不同臨床表現的患者,采取不同的個體化治療才可取的較佳效果。
參考文獻:
[1]劉鵬飛.257例漿細胞性乳腺炎外科診治的臨床分析[D].重慶醫科大學,2012.
[2]Kayahan M,Kadioglu H,Muslumanoglu M.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granulomatous mastitis:analysis of 31 cases[J].Breast Care(Basel),2012.
[3]Dixon JM.Periductal mastitis/duct ectasia[J].World J Surg,1989,13(6):715-720.
[4]阮華,楊紅鍵.漿細胞性乳腺炎診治體會[J].浙江臨床醫學,2003,2(5):108-110.
[5]許能,祝迎鋒,徐曄,等.109例漿細胞性乳腺炎病理形態分析及中醫治療[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1,9(8):24.
[6]耿翠芝,吳祥德.漿細胞性乳腺炎的診斷與治療[J].中華乳腺病雜志(電子版),2008,2(1):20-23.
[7]孔凡立,孫素紅,曾峰,等.漿細胞性乳腺炎27例治療體會[J].中華普通外科學文獻(電子版),2010,4(6):573-574.
[8]王忠富.現代實用乳腺疾病診療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328-335.編輯/周蕓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