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肌內效貼改善乳腺癌術后上肢淋巴水腫的效果,對比其與空氣波壓力治療的療效差異。方法 選取60例隨訪發現術側上肢淋巴水腫的乳腺癌患者,隨機分為肌內效貼治療組與空氣波壓力治療組,進行療效分析。結果 兩組治療后上肢體積、上臂周徑、前臂周徑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上述指標兩組治療后、隨訪3個月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隨訪3個月時上肢體積、上臂周徑、前臂周徑與治療后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肌內效貼在治療乳腺癌術后上肢淋巴水腫可以取得顯著療效,停止治療后效果可以維持,治療效果與空氣波壓力治療相當。
關鍵詞:乳腺癌;淋巴水腫;肌內效貼
中圖分類號:R322.6+6 文獻標志碼:A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kinesiology tape for lymphedema of upper limb in the breast cancer patients,and to compare it with the effect of intermittent pneumatic-compression. Methods The study concerned 60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related lymphedema. We gathered the follow-up information and made analysis. Results The arm volume, upper arm diameter, week forearm diameter in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P<0.05); The overall effect of kinesiology tape is equal with intermittent pneumatic-compression (P>0.05).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kinesiology tape for breast -cancer-related lymphedema is equal with intermittent pneumatic-compression.
Key words:Breast cancer;Lymphedema;Kinesiology tape
乳腺癌術后患側上肢淋巴水腫是乳腺癌腋窩淋巴結清掃術后常見的并發癥,是由于腋窩淋巴結清掃手術破壞淋巴網引起高蛋白液體回流受阻積聚在組織間隙引起的上肢和腋窩的腫脹[1]。淋巴水腫是一種慢性的不可完全治愈的病態,目前關于淋巴水腫的治療尚無特效的措施[2]。常規的上肢功能鍛煉,口服藥物治療,手法按摩,傳統繃帶壓縮治療,空氣波壓力治療儀等治療對淋巴水腫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肌內效貼對改善乳腺切除術后患者上肢淋巴水腫的作用,同時對比肌內效貼治療同空氣波壓力治療的療效差異,探討肌內效貼是否可替代空氣波壓力治療進行推廣。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4月~2014年8月四川省腫瘤醫院乳腺科隨訪發現術側上肢淋巴水腫的乳腺癌患者,共計60例。患者均為單側乳腺癌改良根治手術或保乳根治手術的術后患者,出現患側上肢水腫時間為術后2年之內。受試者采用隨機分組,分為肌內效貼組和空氣波壓力治療組。肌內效貼組及氣壓治療組各30例女性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包括腋窩II水平清掃在內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手術或保乳手術。基線包括患者年齡,體重指數,手術方式,淋巴結數目,放化療史,術后出現淋巴水腫時間等。兩組患者基線一致(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每個研究對象接受4 w的干預治療,治療后連續隨訪3個月以觀察持續效果。
肌內效貼組采用肌內效貼布貼扎治療,采用AQ9611肌內效貼布,貼扎方式:均采用爪形貼布,前臂掌側貼扎時肘關節伸直腕背伸位,錨位于肘關節肘窩,尾沿前臂掌側延長,采用自然拉力;上臂掌側貼扎時肘關節伸直肩關節外展,錨位于鎖骨下肩峰端,尾沿上臂掌側延伸至肘關節,采用自然拉力;前臂北側貼扎時肘關節伸直,腕關節掌指關節屈曲位,錨位于肱骨外側髁上方,尾沿前臂伸展至手背,自然拉力;上臂背側貼扎肩前屈肘關節屈曲位,錨位于肩關節后補,尾沿上臂背側至肘部,自然拉力。每3 d更換1次貼布。
氣壓治療組使用韓國大星Dl-2002B空氣波壓力治療儀,壓力(40 mmHg),2次/d,30 min/次。
除此以外,兩組患者均采用了上肢淋巴水腫的常規治療手段,包括靜息狀態抬高患肢;由遠端向近端進行患側上肢的手法按摩引流;避免患側肢體皮膚穿刺,注射和損傷;避免患肢過度用力等。
1.3觀察指標 采用排水法測量上肢體積,排水測量法是將患側肢體放入裝滿水的水槽內,測量所排出水的體積,作為上肢體積的值。采用周徑測量法測量上肢臂圍大小,包括上臂臂圍及前臂臂圍,具體為分別使用軟尺測量肘橫紋上10 cm處上臂臂圍及肘橫紋下7 cm處前臂臂圍。所有的測量均在同一條件下進行。分別與治療前、治療后和隨訪3個月后各測量一次。
1.4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數據以x±s表示 ,數據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治療后上肢體積、上臂周徑、前臂周徑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上述指標兩組治療后、隨訪3個月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隨訪3個月時上肢體積、上臂周徑、前臂周徑與治療后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目前大多數學者認為物理治療是乳腺癌術后淋巴水腫治療的關鍵方式[4]。并特別強調治應關注治療效果的延續性,認為有效的淋巴水腫減輕治療對于患者的術后生活質量有積極的影響。對于國內的患者,更多的醫院采用的是空氣波壓力治療儀進行淋巴水腫的治療。肌內效貼一種外用貼布貼扎治療方法,已經廣泛運用于臨床醫學,尤其是肌肉損傷或骨關節疾病的治療。其對于淋巴水腫的治療研究也在逐漸開展。我們的研究對比了相同治療時間后空氣波壓力治療組同肌內效貼組患者淋巴水腫改善的情況,結果顯示肌內效貼在治療乳腺癌術后上肢淋巴水腫可以取得顯著療效,停止治療后效果可以維持,治療效果與空氣波壓力治療相當。考慮到患者的主觀評價,治療方法不應該限制患者的日常生活。對比空氣波壓力治療需要每日兩次,且治療程序大多需要在醫院內完成,因此肌內效貼治療更能被患者接受。進一步的療效證實需要進行更大樣本的研究,并可以探討兩組治療聯合運用是否會有更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陳波,賈實,張文海,等.乳腺癌術后上肢淋巴水腫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醫科大學學報,2012,41(7):637-641.
[2]雷睿文,歐林洋,黃湛,等.逆行腋窩淋巴結示蹤術對預防乳腺癌術后上肢淋巴水腫的作用[J].廣東醫學,2014,35(5):704-707.
[3]余波,馮能,祁奇,等.肌內效貼短期緩解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癥狀的療效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2,27(1):56-58.
[4]周文萍,余波,陳文華,等.肌內效貼配合運動療法治療肌張力低下型腦癱患兒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4,29(10):938-940.
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