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中醫治療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胃腸功紊亂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120例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胃腸功能紊亂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60例,兩組均給予抗心力衰竭的常規治療。觀察組加用盒灸及中醫辨證治療。對照組加用多潘立酮片口服治療。結果 中醫治療組對胃腸功能紊亂癥狀改善明顯優于西藥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中醫對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胃腸功紊亂可有效改善臨床癥狀,調節胃腸功能,療效優于西醫。
關鍵詞:盒灸;慢性心功能不全;胃腸功能障礙;中醫療法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多臟器受累的臨床綜合征,心衰發生后,胃腸道低灌注,胃腸私膜缺血缺氧,腸道屏障功能障礙,從而發生一系列胃腸功能紊亂癥狀,患者生活質量降低。國內外有研究發現,對心衰胃腸道發生的改變進行干預與治療,對改善心衰癥狀,阻止心衰進展具有良好效果[1]。本研究探討了中醫治療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胃腸功紊亂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納入2014年1月~2015年4月于昆明市中醫醫院心血管病科住院部就診,符合心力衰竭西醫診斷標準,參照《內科疾病診斷標準》(2版),合并惡心嘔吐、腹脹、便秘、腹部燒灼感及腹痛等消化道癥狀,可納入實驗病例。入選者隨機分為觀察組60例,對照組60例,其中觀察組女性28例,男性32例,平均年齡(58.4±12.7)歲,心衰病程2~9年;對照組女性29例,男性31例,平均年齡(59.6±11.9)歲,心衰病程2~8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常規抗心力衰竭的治療。觀察組加用盒灸中脘穴,2次/d,口服四君子湯加味(黨參20g,炒白術15g,茯苓20g,木香10g,薏苡仁20g,檳榔10g,丹參15g,川芎12g,炙甘草6g),500ml水煎100ml,分2次服用,1劑/d。對照組加用枸櫞酸莫沙必利片10mg/次,3次/d。兩組均以2w為1療程,共行2個療程治療。
1.3觀察指標 記錄治療結束后臨床癥狀改善例數,包括惡心嘔吐、腹脹、便秘、腹部燒灼感及腹痛等,計算改善率。
1.4療效判定標準 ①顯效:胃腸道癥狀體征完全改善;②有效:胃腸道癥狀明顯緩解,但仍有不適癥狀;③無效:胃腸道癥狀未見緩解或加重。
1.5統計學處理 統計分析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統計學方法采用t檢驗和?字2檢驗,P值<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療效比較,見表1。
2.2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改善率比較,見表2。
3討論
祖國醫學未提及\"胃腸功能紊亂\"的確切病名,但據其臨床癥候,可以歸納入中醫學之\"噦逆\"、\"胃脘痛\"、\"虛秘\"和\"泄瀉\"等范疇,其中醫辨證治療多年來積累了豐富的經驗[2]。慢性心功能不全胃腸功能紊亂患者其胃腸道系統在心衰發生、發展中的具體作用機制尚不清楚。眾多研究發現胃腸道系統在心衰早期已發生缺血缺氧表現[1]。中醫在改善胃腸道癥狀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其發生的病機是以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乏源,氣虛血瘀,瘀血阻滯胃腸,導致胃腸功能失調一系列癥狀。而現代研究證明:四君子湯具有調節胃腸蠕動作用,對不同機體狀態的胃腸運動具有不同的調節作用[3],促進胃蛋白酶合成,雙向調節胃腸活動,促進胃泌素分泌,促進粘膜表面粘液糖蛋白合成分泌,增加粘膜細胞的再生能力,增強腸道局部免疫力。
盒灸療法又叫灸盒療法,是將點燃之艾條放于特制木盒之鐵網上,罩著所灸部位,進一步增強療效。而所選中脘穴是臨床常用穴,位于上腹部劍突下與臍之間,在臍上4寸處[4],是治療胃病要穴,如治療胃痛、腹痛、腹脹、嘔吐、腹泄、便秘等癥[5]。
本研究以四君子湯為基礎方,加用木香、檳榔、丹參、川芎等行氣活血之品,同時盒灸中脘穴,療效顯著。
綜上所述,中醫藥治療慢性心功能不全胃腸功能紊亂可有效改善臨床癥狀,調節胃腸功能,療效優于單純西藥治療。
參考文獻:
[1]于佳蔥,王嵐峰.慢性心力衰竭中胃腸系統變化的意義[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6,14(17):1721-1725.
[2]周保國.中醫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進展概況[J].內蒙中醫藥,2003,4:36-37.
[3]潘程程,李巖.四君子湯及其活性物質對胃腸動力作用的研究進展[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4,22(25):3786-3790.
[4]嚴振國.中醫應用腧穴解剖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129.
[5]Huang QF,Analysis of clinical regularities in acupuncture-moxibustion treatment for stomach diseases in recent 10 years[J].J Acupunct Tuina Sci,2011,9(1):7-12.
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