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人口進入老齡化,高血壓病已成為我國最為常見的慢性疾病。目前,該病存在“三高”和“三低”現象,即高發病率、高致死率和高致殘率,低知曉率、低治療率和低控制率。造成此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人們對高血壓疾病知識和危險性認識不足。本文旨在利用社區優勢,建立家庭健康檔案,并通過大眾媒體、專題講座、折頁和小冊子等宣傳教育方式,提高人們對高血壓病的知曉率。對高危人群進行合理飲食、心理護理等健康教育,使他們有個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健康心態,以便起到高血壓病的一級預防來降低其發病率作用。
關鍵詞:高血壓;一級預防;慢性病;健康教育
眾所周知,高血壓病是老年人常見、多發、分布廣泛的慢性疾病。我國高血壓病患者已超過一億,是嚴重危害人類身體健康也是老年人致死致殘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44億,占總人口的1l% ,并將以年均3%速度增加。據預測,2010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達到1.74億,約占總人口的12.8%;2020年將達到2.48億,約占總人口的17.2%。從2005年到2020年,我國老年人口要凈增1億。之后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到2050年前后提升到30%以上,進入重度老齡化[1]。觀察、統計我科病房患者,發現其大多數是中老年人,以高血壓病Ⅱ、Ⅲ期患者多見。多年與患者溝通了解到有近50%的患者入院前不知自己患有高血壓病,即便有25%的患者知道自己患有此病,但卻未能堅持正確治療。
1 一級預防定義與重要性
隨著人均期望壽命提高和人口老齡化,醫療費用在GDP中的比重也會快速提高。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的統計和預測,65歲以上老年人比重從7%升到14%所經歷的時間,法國115年,瑞典85年,美國68年,而中國大約只要27年[2]。中國人口快速老齡化,導致今后幾十年仍可能是醫療費用猛漲的時期[3]。雖然國家醫療費用的投入越來越大,但所承擔的比例仍不到17%,這意味著絕大部分費用由患者家庭來承擔,使得人們無時不刻都感覺看病難,內心深處排斥醫院、醫患關系緊張。怎樣改變人們的思想,除了加大國家投入,更好的控制醫藥費方法莫過于病前預防和小病及時醫治,確保人們的身心健康。
無病就是健康已隨著社會的進步而成為傳統的健康觀。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為“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衰弱,而是身體、心理和社會的完好狀態。”新的健康觀強調三維健康,即實施三級預防。第一級預防:即病因預防,目的是防止疾病和意外傷害的發生;第二級預防:即發病前期和發病早期預防;第三級預防:即對已病者進行康復治療(生物、心理和社會)目的是減少并發癥和后遺癥的發生,避免因病致殘或使殘病者殘而不廢[4]。高血壓的一級預防:是指對存在有引起高血壓的危險因素,但尚未發生高血壓的人群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控制或減少發生高血壓的因素,以減少發病率。
2 一級預防的應對措施
2.1提高知曉率 近年來,人們對高血壓的認識已有很大提高,相應的診斷和治療也在不斷進步,但它至今仍是心腦血管發病致殘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據最近我國抽樣調查平均年齡為35.74歲的高血壓患者資料顯示,知曉率為44.7%,治療率為28.2%,控制率(<140/90 mmHg)僅8.1%,比2002年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結果(高血壓的知曉率為30%,治療率為25%,控制率僅為6%)有所提高,但由于區域、年齡和受教育程度不同,其知曉率也各異。大部分人對高血壓與腦血管病的相關知識和高血壓及其相關危險因素及危害性不了解,尤其不了解高血壓可導致心、腦、腎等并發癥。
對于一個社區,可以通過建立家庭健康檔案了解其普遍存在的問題,針對個體問題制定具體健康教育處方,并印刷成冊,發放到居民手中。根據社區居民需求(如反映多的問題、普遍存在的問題和突發性疾病),不定期的進行專題健康講座。充分發揮社區健康教育欄的作用,對重要的健康知識采取反復循環宣傳,加深居民的理解和認識。
筆者對自己所在社區進行調查得到:人們獲取健康信息主要通過網絡、報紙和電視。這與健康教育信息化的飛速發展有著一定的關系,健康教育與大眾傳媒的結合已成為新的趨勢。目前,傳統的健康教育宣傳手段如小冊子、折頁、宣傳欄在居民獲取健康知識方面所起作用較小,這可能與其覆蓋面不夠廣、相對大眾傳媒形式單調有一定關系。
根據本次調查結果,全面推行社區高血壓病一級預防應充分發揮大眾媒體作用,加強與媒體協作,提供健康教育科普資料;結合社區現狀,舉行健康專題講座;加大小冊子、折頁、宣傳欄等傳統健康教育手段的宣傳力度,擴大其在社區的覆蓋面,增強其宣傳效果;針對不同群體,采取不同宣傳手段,開展不同內容的健康教育宣傳活動,制定和選擇最適宜的健康教育方式與內容。
2.2傳授飲食營養知識 不良的飲食習慣是高血壓的高危因素,因此高危人群(指的是那些具有明顯的高血壓家族史者,兒童少年時血壓即已偏高者即有發生高血壓傾向的人)應合理飲食,注意以下幾方面:①限制鈉鹽攝入,增加鈣和鉀的攝入,改善膳食中的鉀/鈉比值(即k因子)。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鈉的過多攝入對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統和血液黏度尤為不利,對高血壓更是一個致病因子。高鈣飲食是控制高血壓的有效措施之一,鈣有“除鈉”作用,可使血壓保持穩定。通過飲用牛奶,增加豆類和新鮮的蔬菜及木耳、香菇、蝦皮、紫菜等,可以增加鈣的攝人量。現代醫學研究表明,k因子保持在3以上,才能使人體各器官、組織發揮良好的功能。當k因子降低到3以下時,甚至低至1~1.5時,高血壓的患病率就會增加。②節制飲食,降低高熱能、高脂肪和高膽固醇的“三高”食物的攝入量,避免進餐過飽,減少甜食,控制體重在正常范圍。俗話說,飲食常留三分饑,老年人更應根據本人工作和生活情況確定應攝入的熱能,在其基礎上降低15%~20%。③餐飲中宜選用植物油,多吃粗糧、雜糧。植物油(如豆油、菜籽油、玉米油等)對預防高血壓及腦血管硬化與破裂有一定好處,忌食葷油及油脂類食品;粗/雜糧的食用可以不斷補充體內的鉻,并改善和提高鋅/鎘的比值,阻止動脈粥樣硬化,減少鎘的積聚,有益于高血壓的防治。④多吃維生素含量豐富及纖維素多的新鮮蔬菜和水果,平時飲茶宜清淡,忌飲濃茶、濃咖啡,少吃辛辣的調味品。蔬菜中還含有大量維生素C,有降低膽固醇,減輕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有些蔬菜如芹菜、荸薺等還有降壓作用。⑤嚴格控制飲酒。
2.3 心理護理 高血壓病是生物因素和社會因素綜合作用所致疾病,雖然其發病機理還未能完全清楚,但精神緊張、情緒壓抑、心理矛盾等因素可以導致高血壓病的病理過程已被國內外專家學者所公認。根據國外學者研究發現,痛苦、憤怒通過增加外周血管阻力而升高舒張壓,恐懼則通過增加心輸出量而使收縮壓升高。人的個性也與高血壓病的發生有密切關系,具有不穩定型個性的人長期緊張、壓抑、憂慮,人際關系緊張,易患高血壓病。隨著社會的發展,上學、工作、家庭、社會等壓力所導致各種心理問題尤為突出,因此要正確調整心態、消除社會心理緊張刺激、保持樂觀情緒、避免心理負擔過重、調高自身的積極因素和糾正猜疑心理。
人在緊張、憂愁、憤怒、悲傷、驚慌、恐懼、激動、痛苦、嫉妒的時候,可出現心慌、氣急和血壓升高,甚至導致腦血管痙攣或破裂、中風致死。高危人群和老年人的情緒變化,常常會導致血壓不同程度地波動。
當心情不佳、緊張焦慮時,改換一下環境,去郊外、公園、河邊、山頂欣賞一下大自然的美景,可將注意力轉移,達到精神松弛的目的。遇到不滿意的人和事,要進行“冷處理”,避免正面沖突,遇事要想得開,切忌生悶氣或發脾氣。還應培養多種興趣,多參加一些公益活動及娛樂和運動,做到笑口常開,樂觀輕松。
3 結論
高血壓病的一級預防不但能保證居民身心健康,確保居民生活質量,更能控制醫療費用,但需要一批高素質的專業型人才對各社區居民進行全面的健康教育;僅憑一個單位(如醫院)或是社區無法承擔綜合、全面的健康教育,唯有國家利用大眾媒體等多種宣傳方法,加大宣傳與教育力度才能真正做到高血壓病的一級預防。
參考文獻:
[1]張茅.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基本形勢及面臨的主要問題[J]. 決策咨詢通訊,2007,(6):79-80.
[2]李劍閣.醫療費用為何居高不下?[J].財經,2006,(3):86.
[3]何平平.經濟增長、人口老齡化與醫療費用增長[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6,(3):90-94.
[4]羅雯,杜雪平,姚禮命.對社區居民實施健康教育的實踐[J].中國護理管理,2007,(12):17-18. 編輯/翟辰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