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是常見的變態反應性皮膚病,具有性對稱分布,多形性損害,反復性發作、滲出傾向性,伴劇烈瘙癢,易演變成慢性等特點,根據皮損特點和病程可分為急性、亞急性、慢性三類。中醫學將濕疹散記在有關“瘡”、“風”、“癬”的病名文獻中,并根據濕疹發病部位和性質特點而進行不同命名。如以滲出為主的急性濕疹稱為浸淫瘡;以丘疹紅斑為主的稱為血風瘡;發生在耳部的稱為旋耳瘡;發生在陰囊部的稱為腎囊風;發生在臍部的稱為臍瘡;發生在手部的稱為窩瘡;發生在乳頭部的稱為乳頭風;發生在四肢肘膝屈側的稱為四彎風等。
1 濕疹的醫學淵源
浸淫瘡首見于《金匱要略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并治》“浸淫瘡,從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隋代《諸病源候論》記載“浸淫瘡是心家有風熱,發于肌膚,初生甚小,先癢后痛而成瘡,汁出浸漬肌肉,浸淫漸闊,乃遍體,以其漸漸增長,因為浸淫也。”又如唐代《千金方》記載“浸淫瘡者,淺搔之蔓延長不止,初如疥,搔之轉生汁相連著是也。”又如清代《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記載“浸淫瘡,此病初生如疥,瘙癢無時,蔓延不止,抓津黃水,浸淫成片,由心火脾濕受風而成,初服升麻消毒飲加蒼術、川黃連。抓破津血者,宜服肖風散,外搽清蛤散即愈。若脈遲部實,黃水不止,此屬脾敗,不治之證也。”現代中醫外科高等醫藥院校教材將濕疹辨證論治為濕熱浸淫型、脾虛濕蘊型、血虛風燥型三類。
2 濕熱困脾型濕疹證治經驗
2.1病因病機 《素問·至真要大論》有“諸痛癢瘡,皆屬于心,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諸病源候論》“浸淫瘡是心家有風熱,發于肌膚,初生甚小……”中以心火,脾濕立論,經過歷代沿革發展,認為濕疹病因病機的根本離不開“濕”,先天稟賦不足,飲食調養不善,過食葷腥、辛辣,情志不調,木氣太過傷及脾陰都可致脾失健運,水濕內生,濕熱內蘊。冒雨涉水,腠理不密加之風、濕、熱邪外襲,兩邪相搏都可以誘發或加重。“本源于濕,再源于熱及風,風濕熱互結郁于肌膚,或化燥傷陰”[1],風盛則癢,風善行而數變,故急性濕疹劇癢,浸淫泛發;濕熱化火則皮疹焮紅、腫脹、灼熱;濕性重濁粘膩故病情遷延,反復發作;濕熱蘊久耗血傷陰,則致脾虛血燥,肌膚失養而肥厚皸裂。濕熱困脾,濕重于熱型為亞急性濕疹多見于營養不良兒童及老年人或素體虛熱者,常遷延發病而無急性癥狀。
2.2辨證施治 病情遷延日久,表現為皮膚輕度潮紅,有淡紅或者暗紅色粟粒狀丘疹、小水泡,輕度糜爛結痂,脫屑,瘙癢較重,抓破后有滲出,糜爛,結痂,脫屑,常反復發作。伴有氣短懶言,口中粘膩,胃納不香,口渴不欲飲,身體困重,大便溏薄粘膩,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膩,脈滑或沉緩。治法:清熱利濕、健脾止癢。方藥:自擬健脾清熱止癢湯加減。方藥組成:生地、黃芩、赤芍、丹參、郁金、白鮮皮、僵蠶、蒺藜、白花蛇舌草、連翹、薏苡仁、茯苓、車前草、澤瀉、地骨皮、金銀花、金銀藤
2.3驗案舉例 患者男,32歲,初診于2014年6月16日。主訴:四肢,腹部丘疹,瘙癢5年,近1月加重。現病史:患者5年前食用大量海鮮后四肢,軀干起大片紅斑,丘疹,水皰,劇烈瘙癢,抓后水皰破裂,浸淫成片,糜爛結痂,經輸液抗過敏中藥治療后,癥狀好轉,但以后食用葷腥,飲酒后四肢,軀干有丘疹水皰發生,瘙癢劇烈,每次發病服藥抗過敏鹽酸左西替利嗪,均不能有效緩解病情。
刻診:胸腹部淡紅斑片上有粟粒狀丘疹,水皰,抓痕,雙下肢滿布抓痕結痂,多處大小不一暗褐色斑片,斑片上上有粟粒狀丘疹,瘙癢劇烈,抓破后滲出,以小腿近腳踝處為甚,雙上肢滿布抓痕及結痂,粟粒狀丘疹,右手食指橈側有一1×1.5cm2肥厚斑片,患者全身皮膚表現干燥無光澤,脫屑。入睡困難且易癢醒,疲乏無力,大便1~2次/d便溏,納呆,舌紫暗苔厚膩,脈沉弦
西醫診斷:濕疹。中醫辨證:濕熱困脾,濕重于熱。治法:清熱利濕、健脾止癢。方藥:金銀花10g、金銀藤10g、赤芍15g、丹參15g、生地15g、黃芩15g、白鮮皮15g、澤瀉10g、木瓜10g、甘草10g、僵蠶10g、蒺藜10g、地骨皮15g、瓜蔞皮15g生牡蠣20、茯苓15g、生薏仁20g、姜黃10g,水煎服,1劑/d,早晚飯后30min服用。囑忌食辛辣刺激,海鮮羊肉等發腥食物,忌勤洗澡,忌熱水澡,穿純棉內衣。
6月26日復診,自述瘙癢減輕,抓后已無滲出,已能入睡,胸腹部淡紅斑片變成淡白色脫屑斑片、丘疹消失,雙下肢暗褐色斑片呈現縮小狀態,丘疹減少,上肢丘疹、抓痕血痂減少,右食指肥厚斑片如前。大便1次/d便溏,有饑餓感,睡眠癢醒次數減少,舌紫暗苔薄膩,脈沉弦。前方加鬼箭羽10g、白扁豆6g。水煎服,1劑/d,早晚飯后30min服用。
7月7日復診,自述偶癢,胸腹部無脫屑斑,無丘疹,胸腹部皮膚略干燥,雙下肢暗褐色斑片只剩3~4片錢幣大小,斑片干燥結痂,無丘疹水皰,右食指肥厚斑片中間變薄,干燥減輕,四肢皮膚遺留抓痕血痂脫落后談褐色色素沉著,大便1次/d成形,睡眠可,舌暗紅苔薄白,脈弦。前方加車前草10g。水煎服,1劑/d,早晚飯后30min服用。
7月22日復診,下肢部分色素沉著斑片,無丘疹,右食指肥厚斑片已有正常紋理,周身皮膚稍干燥,大便1次/d通暢,睡眠可,納可,舌暗紅苔薄白,脈弦。前方去金銀花、金銀藤、瓜蔞皮、車前草、白扁豆加天花粉15g、白術10g。水煎服,1劑/d,早晚飯后30min服用。
按:本例患者為濕熱困脾型濕疹,方中金銀花、金銀藤、僵蠶、蒺藜、生牡蠣清熱解毒通經絡散結,生地、赤芍涼血消斑滋陰,生地既能涼血泄熱又可養陰生津,防苦寒之劑傷陰,赤芍能涼血活血又能瀉肝火,黃芩瀉火解毒,清利濕熱,地骨皮、瓜蔞皮瀉肺熱化痰濕,脾虛易聚濕生痰,佐以化痰之品以助濕化,茯苓、薏苡仁健脾利水又不助熱,白鮮皮清熱利濕止癢,木瓜化濕和胃,使濕濁得化,中焦調和避免苦寒之劑傷及脾胃,澤瀉,車前草利水泄熱使水有出路。扁豆、白術健脾化濕,濕邪留滯肌膚日久比生淤滯用鬼箭羽破血逐瘀。
3 討論
3.1亞急性濕疹是一種反復發作、病程長,且對患者造成較大心理痛苦尤其瘙癢給患者帶來的痛苦遠甚于疾病的本身,患者對治療的期望值很高,不僅要求近期療效,同時對遠期療效期望更大。中醫學治療亞急性濕疹多從健脾利濕,清熱止燥治療,臨床雖有一定療效,但較易復發,近代諸多醫家不拘泥于傳統濕疹的病因病機,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對濕疹的病機做出進一步闡述,針對不同的病因病機豐富發展了治療濕疹的各種方法。徐蓉等[2]認為本病病位在表,但本屬血分,血熱是其發病根源。因此,在濕疹的治療方面,主張以\"清熱涼血\"為主要原則, 加用祛風、除濕,兼顧活血、化瘀,更提出了\"涼血重鎮\"的見解。劉公望[3]認為,急性濕疹是由于外感風邪,內蘊濕熱,病勢側重于表。治法以祛風止癢,化濕 解毒,清肝活血為要,方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慢性濕疹是由于濕熱逗留,導致血虛傷陰,化燥生風,風 燥與濕熱互結,肌膚失養所致,病勢側重于里。治法 以清熱化濕,養血祛風,潤燥止癢為要,方用\"溫清飲\"。亞急性濕疹癥狀介于以上二者之間,方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合溫清飲。
3.2瘙癢是患者的自覺癥狀,瘙癢程度與患者的耐受力及情緒控制有關,因此,治療過程中對患者的情緒疏導有積極意義
4 結論
通過理論聯系實踐,反復進行療效觀察、證候鑒別和臨床驗證,自擬健脾清熱止癢湯配伍嚴謹,用藥精當,標本兼顧,臨床療效確切。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研究工作的不斷完善,中醫藥在濕疹治療方面具有更廣闊的前景。
參考文獻:
[1]張志禮.張志禮皮膚病臨床輯要[M].北京:中國醫學科技出版社,2001:105.
[2]徐蓉,高凡蕖,李福倫,等.李斌針藥結合治療亞急性濕疹的隨機對照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11,10(3):166-167.
[3]張福順.劉公望教授治療亞急性濕疹1例[J].吉林中醫藥,2009,6(6):513-514.編輯/安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