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名醫林代富醫德高尚,醫術精湛,潛心中醫臨床、教學、科研工作40載,善治疑難雜癥,精專內、外、婦科,尤對頑固性便秘、慢性結腸炎多有獨到見解,對中醫外科瘡瘍及難治性褥瘡等也有寶貴經驗。本文講述其行醫經驗,以期學習老師的優秀品質。
關鍵詞:醫德;醫術;臨證經驗
林代富(1954-),男,四川三臺縣人,主任醫師,農工民主黨黨員。1976年畢業后在綿陽中醫校任教,1986年至今在綿陽市中醫院肛腸專科工作。先后獲綿陽市首屆十大名中醫、綿陽市首屆名中醫和四川省第三批名中醫等榮譽稱號,是四川省第四批名老中醫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他醫德高尚,醫術精湛,潛心中醫臨床、教學、科研工作40載,善治疑難雜癥,精專內、外、婦科,尤對頑固性便秘、慢性結腸炎多有獨到見解,對中醫外科瘡瘍及難治性褥瘡等也有寶貴經驗。我有幸師承林代富老師,隨診學習3年,常感其遣方用藥獨具匠心,療效獨特,現將跟師所得、臨證感悟寫于同道,以期探索老師學術、學品和中醫師承教學模式。
1 仁心仁術,大醫精誠
老師每天早上7點就到醫院,先去住院部對肛腸科的手術患者進行查房,然后馬不停蹄的趕到門診,直到診完最后一位患者,才發現腰都不能直起。節假日正常上班,對每1例患者望聞問切細致周全,八綱辨證恰到好處,遣方用藥聚精會神,若遇到疑難處,反復考證查找資料,不恥下問。老師很少開大處方,一般都是8~12味藥物,觀其所開藥材,多是常用普通本草,實是便宜又治病。有時遇到農村的患者老師也會讓患者就地取材,比如蠶殼治療蛋白尿,屎殼郎治療前列腺增生。
老師剛進入臨床時,對于婦科病的診治沒有經驗,但經過老師多年的不懈摸索,總結出如下經驗:①崩漏患者失血過多,氣血相依,血能載氣,故常常氣血兩虛,止血同時加用補氣攝血藥療效更好;②月經后期患者,除了氣血兩虛,治療予以益氣健脾,養血補血外還應注意引經藥、通經類藥物的使用,如冬葵子、劉寄奴、通草等;③病久及腎,對于月經長期淋漓不盡者需加入補腎固澀之品,如淮山藥、山茱萸、五味子等。
2 勤求古訓、博采眾方
老師常說:“學海無涯,要活到老學到老,要多向經典學,向老中醫學,向鄉村醫生學,向患者朋友學。”老師現在還能對四大經典的各條原文耳熟能詳,對醫古文的很多篇章都能一字不那的背誦,對藥物歌訣、方劑歌訣等倒背如流,讓我等自嘆弗如。老師每日下班了就回家專研各種名家醫案,經典名著,臨診遇到疑難雜癥,老師就會到處查詢資料,勤求古訓、博采眾方,必須要找到滿意的治療方法。5·12地震時一個長期癱瘓在床的孤寡老人,背部、臀部大面積的褥瘡,潰瘍面深可見骨,觸目驚心,神經內科的老師們束手無策,后來輾轉讓林老師去會診,林老回家翻閱了大量的臨床資料后,自己掏錢購買了象皮、麝香等大量名貴中藥,自行炮制,制作了外用的藥物給患者換藥,配合口服健脾益氣、生肌活血的中藥,兩月余創面基本愈合。年年日日診務忙,遣方用藥費思量。如今,老師閑暇之時還在家著書立說,仔細推敲一方一義,回憶醫學生涯,總結臨床所得以享后人。
3 妙手丹心,巧治便秘
“便秘”一詞首現于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中,一直延用至今,成為現代臨床公認的病名。便秘的原因紛繁復雜,涉及到五臟六腑,氣血陰陽,精神情緒和痰濕、瘀血,如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篇中曰:“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硬,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闡明了胃熱過盛,脾陰不足所形成“脾約”的病機證治。清·沈金鰲在《雜病源流犀燭》中曰:“若為饑飽勞役所損,或素嗜辛辣厚味,致火邪留滯血中,耗散真陰,津液虧少,故成便秘之證。”指出本病與飲食不節,耗傷津液以及勞役有關。
關于便秘的治療,《黃帝內經》提出“其實者,散而瀉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瀉之于內”。后世醫家在此基礎上加以發揮,形成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吾師在長期臨床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便秘的治療,應根據不同的病因和臨床表現,采用不同的方法治療,不可專用攻下,以免傷津耗液,愈下愈結。正如《蘭室秘藏·大便結燥論》中所說:“大抵治病必究其源,不可一概巴豆之類下之”。慢性便秘者多以虛證為主,其中陰虧血虛,脾虛不運者最為多見。故治療上吾師常以滋陰健脾法為基本法則,從整體上平調陰陽,自擬術芍通便湯治療頑固性便秘取得良好的療效。藥物組成:生白術 生白芍 柏子仁 火麻仁 生首烏 桔梗 川牛膝 黃芪 枳實。隨癥加減:氣虛加太子參;血虛加熟地;陰虛加女貞子;陽虛加肉蓯蓉;便血加地榆;前列腺病加蜣螂、甲珠(搗細沖服);后位子宮去牛膝,枳實易枳殼。藥量視病情、體質而定。95%有效。《傷寒論》云:“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湯主之。”吾師認為這是應用白術治療便秘的最早記載。白術味苦而甘溫,既能燥濕實脾,又可緩脾生津,重用白術治療便秘,使通而不燥,潤而不膩,又可顧護脾胃,尤適用于虛證便秘。現代藥理研究也證實,白術對胃腸道平滑肌具有興奮和抑制的雙向調節作用,大劑量白術煎劑能促進小鼠的腸胃推進運動。
老師還將臨床表現為大便不暢,便干,或糞質并不干硬,但不能順利排除,兼見小腹脹滿,脅脹脘痞,舌紅苔膩,脈弦,性情急躁易怒或憂郁不舒的患者辯證為肝郁氣滯型,常用柴胡舒肝散加減治療也取得了很好的療效。將臨床表現為大便不暢,便干肛墜,咳嗽咯痰,動則氣喘,短氣乏力,呼多吸少,舌質老斂,苔薄少津,脈數大無力,伴慢性咳喘的患者辯證為痰阻氣滯型。用蘇子降氣湯加減治療亦屢試屢效。
另外,吾師不主張凡便秘者就予以大黃、芒硝、番瀉葉等苦寒瀉下之品,以免犯虛虛之戒,并認為長期服用這些攻瀉之品會導致腸麻痹、腸黑變等嚴重病變,進而使便秘更加嚴重。同時,還強調叮囑患者定時蹲廁,養成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保持心情舒暢,加強體育鍛煉。
4 從瘀論治慢性腸炎
結腸炎一病,屬祖國醫學“泄瀉”、“痢疾”范疇,多因外邪、飲食、情緒、體虛等多種因素所致。臨床表現多寒熱錯雜,虛實并見,治療也較棘手。老師臨證之時,以脾腎為中心,辯證論治收效滿意。由于受《內經》“諸濕腫滿,皆屬于脾”的影響,醫家大多把結腸炎的這種腹瀉看作是土不制水,水谷不分而走下焦的結果,隨著腸鏡和活組織的檢查,對結腸炎發病機制有了更深入的研究,結腸炎的這種“瀉”和“痛”不但與濕有關,更重要的是與瘀有關。
首先從癥狀上看,結腸炎患者多伴有血分受損而致瘀的表現,如面黃而帶黑,腹瀉而帶膿血,脈細而兼澀等,特別是有明顯的腹痛、腹脹、肛門墜脹,便下膿血等瘀滯現象。其次從病程上看,結腸炎病程較長,纏綿難愈,往往在數年之上,根據中醫理論上已屬“久病入絡”、“久病必有瘀”的階段。
慢性結腸炎的發病機制既然有瘀的一面,治療亦應活血化瘀,結腸炎的瘀,既可是因,又可是果:因,它是引起氣虛、氣滯、陽虛、濕停、毒聚的原因;果,它是各種致病因素產生的病理結果。瘀與虛可互為因果,甚則造成惡性循環。臨床審察是因氣虛而瘀,因氣滯而瘀,還是因瘀而致虛,因瘀而成毒等,都要明辨清楚,在治法上和用藥中既要分清主次,又要兼顧因果,這樣辨證運用活血化瘀法治療結腸炎,才有助于提高療效。主次方面:氣虛明顯者當以益氣為主,活血為輔,用四君子加黃芪、丹參、當歸;血瘀明顯者則當以活血為主,補氣為輔,用活血散瘀湯(丹參、當歸、紅花、益母草、蒲黃、川芎)加白術、太子參。因果方面:氣虛與血瘀,因脾主運化,化生氣血,若脾胃虛弱,化源不足,氣虛無力行血所致的瘀,該當補氣活血,用四君子湯加丹參、當歸、益母草;氣滯與血瘀,因肝藏血、主疏泄,若肝氣郁滯可致血停,血瘀可加重氣滯,治當調理肝氣,兼以活血,用四逆散加丹參、川芎、蒲黃。血瘀與血虛,因血瘀于內,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必會導致血虛,治當活血養血,用活血散瘀湯加枸杞,雞血藤、何首烏;陽虛與血瘀,因陽虛血脈失去溫煦而致血瘀,血瘀陽氣不能通達而使瘀更甚,治當溫陽活血,用腎氣丸加丹參、當歸、益母草;血瘀與毒聚,因瘀血久留不去,壅遏脈道,郁久成毒,毒滯血脈,亦易致血瘀,治當活血解毒,用活血散瘀湯加紫花地丁、魚腥草、野菊花。
5 辨證外治,內外合治
中醫外治療法在幾千年中醫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歷代醫家對外治法都有推崇,清代著名醫家吳師機亦發出“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之感慨,老師強調辨證外治思想,如其首創治療濕熱型痔瘡、腫脹、出血之消腫膏(肛舒軟膏),該方以黃連、苦參清熱燥濕解毒;赤芍、丹皮清熱涼血、止血;芙蓉花、大黃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冰片、藤黃涼血潤燥,消腫止痛。全方具清熱燥濕,涼血化瘀之功。此外,治療肛門潮濕、肛門墜脹、肛門瘙癢等不適之洗痔散,方中苦參、蒼術等清熱燥濕、枯礬、花椒等祛風止癢,目前該方在省內肛腸科臨床中被廣泛運用,現代研究表明其對患者術后肛痛、出血具有良效,已形成了我院中醫肛腸特色外治療法之一。
肛腸病的治療方法分為內治和外治兩種。內治之法,以“消、托、補”為綱要; 外治之法,或外用藥物或手術治療。在臨床診療過程中,林師認為要擺正手術與用藥的位置,能保守就保守,不能保守則手術。只有手術與藥物并重,才能真正體現中醫肛腸的特色和優勢。有些疾病可以內治為主,有些疾病以外治為主,何時“用刀”、何時“用藥”,當根據不同病種、疾病的不同階段結合個體因素,局部辨證和整體辨證相結合,綜合考慮,或內治為主結合外治,或外治為主結合內治,并行或兼行,擇機而定。如肛周膿腫,根據膿成決以刀針,一般選用手術治療。直腸癌的治療應以手術切除癌腫為首選,輔之以放射治療、化療藥物治療及中醫藥治療等。臨證手術,要注重保護肛門組織:現代肛腸學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是微創,主要為腹腔鏡結直腸癌手術、經肛門內鏡顯微手術如TST、RPH等應運而生。在術中操作及術后換藥林老師均強調操作應精巧輕靈,避免應用“蠻力、暴力”,增加患者痛苦或不必要的創傷。術后配合中藥口服清熱除濕、潤腸通便及洗痔散坐浴、肛舒軟膏、紫草油紗條等換藥,內外治相結合,既有效緩解了肛腸科患者術后的切口疼痛、傷口水腫情況,又促進了傷口的快速愈合。編輯/趙恒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