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討重組人血管內皮抑素靶向治療聯合化療方案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效果。方法 將70例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5例;治療組聯合應用重組人血管內皮抑素與NP化療方案,對照組單用NP化療方案;1個周期后評價兩組患者用藥安全性,2個周期后評價近期療效。結果 ①兩組患者毒副反應發生率無顯著差異(P>0.05);②兩組客觀有效率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組臨床受益率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重組人血管內皮抑素聯合化療靶向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用藥安全性高,近期療效佳。
關鍵詞:靶向治療;非小細胞肺癌;晚期
一直以來,肺癌臨床治療以化療為主,雖然新的化療藥物不斷研發和應用于臨床,但臨床有效率均僅維持在30%左右,復發率較高[1]。化療耐藥性高以及毒副作用難以避免已經成為非小細胞肺癌臨床治療的難題。近年來,抗腫瘤血管靶向治療已成為肺癌治療的新方向,可顯著改善患者臨床療效及生存質量。筆者旨在通過將重組人血管內皮抑素靶向治療應用于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臨床治療中,以觀察其用藥安全性及近期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2013年1月~2015年3月我院所收治的70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在自主意愿的基礎上,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5例,男21例,女14例,平均年齡(55.1±10.8)歲,卡氏評分:60~70分29例,70分以上6例;對照組35例,男20例,女15例,平均年齡(54.7±11.2)歲,卡氏評分:60~70分28例,70分以上7例;兩組基線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病例納入標準[2]:①均經病理檢查確診為ⅢB-Ⅳ期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②體力狀況良好;③預計生存期至少3個月;④具備化療指征。
病例排除標準:①肝腎功能及心功能不全者;②精神障礙者;③臨床資料不全或配合度較低者。
1.2方法 對照組所有患者均采用NP方案,治療組所有患者均采用重組人血管內皮抑素(恩度)聯合NP方案。NP方案:長春瑞賓(NVB)25mg/m2+生理鹽水100ml,快速靜脈滴注,30 min內滴完,于第1 d及第8 d給藥;順鉑(DDP)80mg/m2,靜脈滴注,第2、3、4d給藥。恩度聯合NP方案:在NP方案基礎上,聯合應用血管內皮抑素7.5mg/m2+生理鹽水500 ml,緩慢靜脈滴注,4 h滴完;連續給藥14 d為1個周期,間隔1w后進入下1個周期。
1.3判斷標準[3] 根據國際通用的NCICTC3.0的分級標準評定用藥安全性,分為0~4度,于治療1個周期后評價。采用RECIST標準進行近期療效判斷,共分為4個標準,包括:CR(完全緩解)、PR(部分緩解)、SD(穩定)以及PD(疾病進展);客觀有效率=CR率+PR率,臨床受益率=CR率+PR率+SD率;于第2個周期后評價。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軟件進行統計學數據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2.1兩組患者用藥安全性比較 由表1可知,兩組均存在一定程度毒性反應,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χ2=0,P>0.05);對照組心電圖改變0例,治療組2例(5.7%)出現心前胸不適、心電圖改變,治療后改善,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χ2=0.51,P>0.05)。
2.2兩組患者近期療效比較 由表2可知,兩組均無CR病例;兩組客觀有效率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組臨床受益率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在臨床治療中,化療藥物的毒性反應是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治療的主要障礙。而血管內皮抑素靶向藥物毒副反應極為輕微,對患者肝腎功能及身體機能影響極小。相關研究指出[4-5],血管內皮抑素毒副反應較輕微,多表現在心臟毒性方面,其臨床發生率約7%左右,多可經對癥治療緩解。本組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各項毒性反應均無顯著差異(P>0.05)。說明血管內皮抑素不會增加毒性反應,兩組毒性反應發生都可能與化療藥物的使用有直接關系。其中2例出現心前胸不適、心電圖改變,與其既往有冠心病史、高齡及輸液過快等原因有關。臨床治療時此類患者應密切觀察。
近年來,血管內皮抑素受到學界及臨床的高度重視,抗腫瘤血管靶向治療也成為肺癌治療的新方向。相關研究指出[6],血管內皮抑素聯合NP方案方案應用于晚期非小細胞肺癌中,可顯著改善客觀有效率及臨床受益率,且毒副反應不會增加,耐受性良好。本組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均無CR病例;兩組客觀有效率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組臨床受益率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應用血管內皮抑素可顯著提高患者近期療效,與穆海玉[7]等研究結論一致。
綜上所述,重組人血管內皮抑素聯合化療靶向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不會增加毒副反應,用藥安全性高,但存在一定比例的心臟毒性反應,臨床應用時應密切觀察;可顯著改善近期療效,值得臨床加深研究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黃純,王柳春,肖建宇,等.重組人血管內皮抑素聯合NP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中腫瘤空洞形成的意義分析[J].中華腫瘤雜志,2008,30(9):712-715.
[2]孫燕,石遠凱.臨床腫瘤內科手冊(第5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5):22-27.
[3]單楊楊,姚反修,李晟磊.重組人血管內皮抑制素聯合化療對老年晚期非小細胞肺癌血清MMP-2的影響及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14(14):3470-3471.
[4]魏啟宏,丁惠珍,陶玉堅,等.重組人血管內皮抑素聯合GP方案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近期療效觀察[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0,17(1):36-38.
[5]Robert FO,Herbst RS,Colson YL,et al.Clinical cancer advances 2006:major research advances in cancer treatment,prevention,and screening- 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J].J Clin Oncol,2007,25(1):1-17.
[6]劉長江,徐曉榮,馮國營,等.重組人血管內皮抑制素靶向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分子生物學研究[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14,34(4):100-105.
[7]穆海玉,沈春燕,馮義伶.重組人血管內皮抑素靶向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研究[J].中國肺癌雜志,2009,12(7):780-784.
編輯/蔡睿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