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討螺旋CT診斷對梗阻性黃疸患者的臨床價值。方法 抽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于本院接診的90例梗阻性黃疸患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別對其進行螺旋CT診斷以及B超診斷,并將手術病理結果與診斷結果進行比較,比較兩種診斷方式的診斷效果。結果 B超診斷與螺旋CT診斷分別與手術結果進行比較,組間比較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兩種診斷方式對病變類型的診斷與手術結果比較差異不顯著,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螺旋CT診斷膽管癌、膽管炎癥狹窄、慢性胰腺炎、壺腹癌的診斷準確率為100.0%,膽管結石的準確率為98.1%(51/52),胰頭癌的準確率為90.9%(10/11),膽囊癌、膽總管囊腫的準確診率為50%(1/2)。結論 螺旋CT診斷對梗阻性黃疸患者具有較高的診斷準確性及可靠性,可以及時制定有效的治療方案。
關鍵詞:螺旋CT診斷;B超;梗阻性黃疸;臨床價值
梗阻性黃疸主要是由肝外膽管或肝內膽管的阻塞所致,從而促使機體出現膽汁通過障礙,引發全身皮膚或黏膜出現黃染的臨床病癥,嚴重時還可導致患者出現肝炎、肝硬化或肝腎綜合征等不良并發癥[1]。目前,螺旋CT診斷的技術有了較好的發展,具有更為廣闊的適用性,在梗阻性黃疸中的診斷效果更是不容忽視。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抽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于本院接診的90例梗阻性黃疸患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手術病理確診。臨床表現為皮膚鞏膜黃染、發熱、右上腹不適、精神匱乏等。其中男48例,女42例,年齡17~72歲,平均(43.7±6.2)歲。所有研究對象均知悉本次研究目的,并同意參與實驗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所有患者診斷前均禁食6~8 h,且在距離檢查1h左右的時間服用清水300~500 ml,保持胃腸道處于充盈狀態。
①B超診斷:取患者仰臥位,對患者的肝膽區域進行B超掃描診斷。②螺旋CT診斷:取患者仰臥位,采用Toshiba Aquilion 16層螺旋CT對其進行檢查,自患者的自膈頂至十二指腸水平段進行掃描[2]。并采取增強掃描措施,對患者行100ml的碘海醇靜脈注射,維持3.0 ml/s的滴注速度,并在動脈期保持25~30 s的延遲時間,門脈期保持70~75 s的延遲時間,以達到更好的病癥檢出率。同時,對所有患者進行薄層重建,1mm的層厚及1mm的層間隔[3]。將檢查結果送至Extended Brilliance Workspace工作站進行VR、MPR等處理,并由醫師協商后給予相應的影像學診斷意見。
1.3觀察指標 ①分別在兩種診斷方式下進行膽管擴張程度的確定,并對診斷結果進行比較。膽管擴張程度的診斷標準[4]:輕度擴張:肝內膽管的直徑在5~6 mm;中度擴張:肝內膽管的直徑在6~8 mm;重度擴張:肝內膽管的直徑大于8 mm;膽總管直徑大于10 mm或胰管直徑大于3 mm,則判定為擴張。②分別對患者的病變情況進行診斷,并與手術診斷結果進行符合、漏診以及誤診的比較。
1.4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種診斷方式對膽管擴張程度的判定比較 B超診斷與螺旋CT診斷分別與手術結果進行比較,組間比較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然而螺旋CT診斷的對膽管擴張程度的檢查結果更接近手術檢查結果,見表1。
2.2兩種診斷方式準確性的比較 兩種診斷方式對病變類型的診斷與手術結果比較差異不顯著,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然而螺旋CT診斷的準確率更高,對于膽管癌、膽管炎癥狹窄、慢性胰腺炎、壺腹癌的診斷準確率為100.0%,膽管結石的準確率為98.1%(51/52),胰頭癌的準確率為90.9%(10/11),膽囊癌、膽總管囊腫的準確診率為50%(1/2),見表2。
3討論
梗阻性黃疸是臨床上的一類常見疾病,常因腫瘤、結石、寄生蟲等病因所致,且存在良惡性之分。膽結石所致的梗阻較為常見,該病癥導致膽管阻塞,無法正常排出膽汁,進而出現梗阻性黃疸。而另一類惡性病因則由膽管癌、胰臟頭部癌、肝癌等引起,若不能及時對其進行診斷治療,則可能引發較為嚴重的肝腎綜合征、肝硬化等并發癥,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常規的診斷方式為B超診斷,對膽管結石、胰腺癌等病癥的檢出率較高,然而其適用性存在一定的局限,容易因患者的不同體質特征而影響診斷結果的準確性,且對膽囊癌或膽管下端病變的檢出率存在較大的誤差及缺陷[5]。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螺旋CT診斷不易受患者的身體因素或醫護人員的客觀操作因素影響,且經過增強掃描可清晰辨別病變組織,對梗阻性黃疸的診斷價值更高。
本研究結果顯示螺旋CT診斷的對膽管擴張程度較B超診斷的檢查結果更接近手術檢查結果,膽管擴張程度的準確率更高,可見采用螺旋CT診斷可以對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做出更加準確的判斷,有利于治療方案的制定及實施。在對患者的病變結果進行診斷時發現,螺旋CT診斷具有更高的檢出率,其中膽管癌、膽管炎癥狹窄、慢性胰腺炎、壺腹癌的診斷準確率約為90%以上,膽管結石的準確率為98.1%(51/52),胰頭癌的準確率為90.9%(10/11),膽囊癌、膽總管囊腫的準確率為50%(1/2)。
綜上所述,對梗阻性黃疸患者采用螺旋CT診斷具有較高的準確性及可靠性,有助于及時診斷病情并給予適當的治療措施。
參考資料:
[1]楊麗,張俊祥.64排螺旋CT對梗阻性黃疸的診斷價值[J].安徽醫學,2010,31(11):1301-1304.
[2]鄭柏軍,李欣.64排螺旋CT膽道成像診斷梗阻性黃疸的臨床價值[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2):431-432.
[3]鄭琳,郭晨陽,黎海亮,等.C臂CT在經皮經肝膽道引流術治療梗阻性黃疸中的應用[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3,22(12):1007-1010.
[4]邱曉暉,章輝慶,劉藝超,等.多層螺旋CT多平面及曲面重建技術對梗阻性黃疸的診斷價值[J].中國現代醫生,2009,47(4):134-135,137.
[5]王金泉.16層螺旋CT多平面及曲面重建技術診斷27例梗阻性黃疸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0,9(9):659-660.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