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分析MRI在膝關節前交叉韌帶(ACL)損傷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2011年1月~2014年12月,醫院收治懷疑有膝關節損傷并行MRI診斷患者110例。結果 關節鏡證實有ACL損傷78例,病程高于無ACL損傷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MRI診斷效果高于臨床診斷,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MRI誤診0級損傷2例、漏診4例Ⅰ級損傷;連續中斷檢出率最高,其次為走形異常,再次為萎縮細小,最次為消失;連續中斷敏感度最高,走形異常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符合率最高。結論 MRI診斷ACL損傷效用較高,但單一影響特征診斷符合率低,應多應用幾種成像技術,從多個角度成像,以期獲取更豐富的信息。
關鍵詞:膝關節;前交叉韌帶;MRI;關節鏡
膝關節是人體關節面最大、構造面最復雜的關節,是人體重要的承重關鍵,一旦發生損失,極易引起功能障礙,若未獲得及時、有效的診治,極易引起后遺癥,可影響患者生活、勞動能力,損害患者生命質量,近年來創傷發病率顯著上升,膝關節損傷也隨之增多。膝關節前交叉韌帶位于膝關節內,在維持膝關節穩定、控制關節運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ACL損傷發生率較高,膝關節損傷合并率高達70%,女性多于男性[1]。ACL傷情可輕可重,還因常伴有其他關節內損傷,可引起關節不穩,久治不愈者,可能發生膝骨關節炎等癥,患者生命質量受損,確切診斷、早期處理、全面修復是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2]。但因膝關節損傷患者常因腫脹、疼痛等原因,無法開展臨床診斷,術前診斷困難,急性ACL損傷明確診斷率,影響后續治療。MRI是診斷急性ACL的主要方法,具有高軟組織對比、無創、無痛、多軸面與多切面等優點,可獲取較豐富的影像學信息,以評估傷情。本次研究試探討MRI在ACL損傷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探討合理的成像方法,總結診斷經驗。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1年1月~2014年12月,醫院收治懷疑有膝關節損傷并行MRI診斷患者110例,其中男68例、女42例,年齡18~58歲、平均(35.8±5.4)歲,左膝57例、右膝53例。合并骨性關節炎27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膝關節疼痛或功能障礙,12例無外傷史。均進行常規檢查,如前抽屜實驗、Lachman試驗、軸移試驗等有陽性體征。逆行關節鏡診治。納入標準:①均有關節鏡診治指征;②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陳舊傷;②合并嚴重的原發性膝關節骨病,如位于膝關節部位骨惡性腫瘤;③有膝關節手術史。
1.2 方法 美國GE公司常 S HDX 1.5T超導磁共振掃描儀,膝關節專用相控表面線圈,掃描層厚3~5mm,層距0.4mm,視野(FOV)18×18cm,矩陣256×512,行矢狀面加權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 T1WI)、T2加權自旋回波序列(T2WI)以及附加脂肪抑制質子密度加權成像(PDWI),同時還進行冠狀面掃描,部分進行矢狀位薄層掃描。患者取仰臥位,患膝自然伸直外旋15°,表面線圈固定,以髕骨下緣中點為中心環繞掃描。后行關節鏡診治,神經阻滯聯合局部浸潤或硬膜外麻醉,關節前或外側入路,常規順序檢查,或做特殊切口鏡下檢查、手術確診。
1.3損傷判斷標準 MRI診斷ACL標準:0級,正常,韌帶信號、形態未見異常,走行正常;Ⅰ級:變性或挫傷,韌帶內可見平行于韌帶走形的條狀異常信號影,韌帶形態與走形正常;Ⅲ級:不完全撕裂,韌帶纖維呈縱行部分撕裂,韌帶局部增粗,邊緣不清楚,內可見片狀異常信號,韌帶行走正常;Ⅲ級:疑似或確認完全撕裂,韌帶明確增粗,可見彌漫性異常信號,走形異常,見韌帶消失或終端,斷端卷曲或攣縮。
1.4統計學處理 WPS收集錄入數據資料,以SPSS18.0軟件包統計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若服從正太分布采用t檢驗,否則采用非參數檢驗,計數資料以數(n)或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以P<0.05表示檢驗水平。
2結果
2.1 ACL損傷MRI診斷效用 110例患者,關節鏡證實有ACL損傷78例,病程(2.8±1.4)個月高于無ACL損傷者(2.0±1.7)個月,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終診32例0級、40例Ⅰ級、28例Ⅱ級、10例Ⅲ級。32例CAL正常者,后被診斷為半月板撕裂24例、滑膜炎4例、膝軟骨炎2例、骨性關節炎與滑膜皺襞各1例(見表1)。MRI診斷敏感度94.87%(74/78)、特異度93.75%(30/32)、陽性預測值97.37%(74/76)、陰性預測值88.24%(30/34)、符合率94.50%(104/110),高于臨床診斷60.26%(47/78)、68.75%(22/32)、82.46%(47/57)、51.16%(22/43)、62.73%(69/11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MRI誤漏診主要集中在0級、Ⅰ級上,誤診0級損傷2例、漏診4例Ⅰ級損傷。
2.2 MRI主要特征診斷效用 MRI主要特征陽性陰性分布見表1,其中連續中斷檢出率最高,其次為走形異常,再次為萎縮細小,最次為消失。
連續中斷敏感度最高,走形異常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符合率最高(見表2)。
3討論
從此次研究來看,MRI診斷ACL損傷效用較高,敏感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均在85%以上,MRI可獲取較豐富的解剖結構改變相關信息。但需注意的是,單一特征的改變檢出率較低,不同ACL損傷表現存在較大差異,單一特征并無法明確診斷,診斷效用并不高,低于其他學者研究[3],可能與納入標準不同有關,其它患者納入對象多為有明顯外傷者,且排除合并其他骨病者,而本組患者僅排除嚴重的骨與關節病,可能干擾診斷。除直接征象外,MRI還可發現股骨外側踝骨挫傷、脛骨前移位等間接征象診斷ACL損傷[4]。ACL損傷與其特殊的生理作用有關,ACL可承受負荷較大,正常狀態ACL負荷僅為斷裂時的1/5,故獲取脛骨過度內旋以及過度外翻有助于診斷ACL,這些間接特征為診斷ACL創造了條件。MRI獲取信息豐富,還可指導手術治療,有助于減輕醫源性操作損傷[5]。
為提高MRI診斷ACL效用,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①為獲得更高的分辨率,需選擇合適的磁場強度;②采用專用的膝關節表面線圈可減少偽影;③為發現附著點損傷,鑒別Ⅰ類損傷,需進行冠狀脈掃描,必要時可采用斜冠狀位全程顯示[6]。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骨關節診治指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2]汪田福,郝智秀,高相飛.前交叉韌帶生物力學特性及其損傷對膝關節穩定性的影響[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50(7):1005-1008.
[3]Kalke RJ,Di Primio GA,Schweitzer ME. Mr and CT arthrography of the knee[J].Semin Musculoskelet Radiol,2012,16(1):57-68.
[4]鄧珍萍.采用流行病診斷學方法探討MRI在膝關節交叉韌帶損傷中的應用[J].現代預防醫學,2015,42(14):2666-2668.
[5]景天忠,田金徽,楊克虎.磁共振成像對前交叉韌帶損傷診斷價值的系統評價[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 ,2009,9(5):536-541.
[6]龔靜山,陳薊,劉特等.膝關節 MR 不同成像方位對前交叉韌帶撕裂的診斷價值[J].醫學影像學雜志,2009,19(5)605-607.
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