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觀察加強護理管理的實施在醫院感染預防中應用后的臨床效果。方法 我院自2013年1月1日起實施加強護理管理,現分別從加強護理管理實施前后1年內抽取80例患者組成A、B兩組,通過回顧性分析對比兩組患者的感染發生率,以評價加強護理管理應用后的臨床效果。結果 組間比對,B組患者發生醫院感染的機率為6.25%,明顯低于A組患者的發生機率23.75%(P<0.05)。結論 加強護理管理的實施有效的規范了各項護理操作,增強了護理工作人員的責任心,從而有效的降低了醫院感染的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加強護理管理;醫院感染;臨床效果
醫院是各類病原體密集的場所,醫院患者眾多,是感染發生的高風險區域。近年來醫院感染的發生機率明顯升高,醫院感染的發生受到了諸多因素的影響,其中個人因素固然處于首位,但醫源性因素仍是不可忽視的[1]。因此,加強護理管理工作,對降低醫院感染事件的發生率、改善患者預后及提高醫院聲譽具有重要意義。我院自2013年1月1日開始實施加強護理管理,自加強護理管理實施以來,醫院感染事件發生率明顯降低,筆者現就加強護理管理實施體會分析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自2013年1月1日開始實施加強護理管理,現分別從加強護理管理實施前一年內收集80例患者組成A、B兩組進行回顧性分析。A組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39例;年齡23歲~77歲,平均年齡(42.7±7.3)歲;住院時間6 d~28 d,平均住院時間(12.6±6.7)d。B組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38例;年齡22歲~78歲,平均年齡(43.2±7.1)歲;住院時間7 d~29 d,平均住院時間(13.1±6.4)d。兩組入選患者均來自包括內科、外科、骨科等醫院各科室,且排除了伴有其他感染性疾病患者及伴有重要器官功能性障礙的患者,兩組患者在上述各資料上比對,均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A組80例患者為常規護理,B組80例患者在A組患者基礎上加強護理管理,具體實施內容如下:
1.2.1建立健全的監管體制 建立三級護理質量管理體系,有護理部帶頭組間醫院感染控制委員會,并在下屬各科室設置感染控制監控專員,明確分級管理、分工責任制,切實落實感染控制責任。同時定期對全院各科室按照制度進行檢查考核,檢查醫院感染相關指控指標是否合格,如器械消毒情況,手部衛生情況、空氣及地面消毒情況等,對合格科室進行通報表揚必要時給予物質獎勵,對不合格科室通報批評,并監督整改加大檢查力度。
1.2.2 加強護理人員管理 由院領導組織監督定期向護理人員進行系統的培訓,培訓內容應涉及無菌操作、微生物知識、手部衛生清潔、無菌物品管理、崗位操作規程等。同時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醫院感染細節的講解,使其了解醫院感染的傳統途徑及控制方法,并堅決落實到位。組織專家開展醫院感染相關知識,強調個人保健與醫院感染的聯系,并對近期內醫院感染的具體事件進行分析并探討有效的預防措施,以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同時講解感染事件具體的預防措施,以降低醫院感染事件的發生機率[2]。
1.2.3 加強消毒隔離措施 醫院感染范圍較廣,為預防院內人員發生交叉感染,應加強病區的消毒隔離工作。在患者方面,應告知患者減少親友的探視、不要隨意去別的病房等,同時對其進行疾病預防、醫院感染等知識的健康宣教,以爭取患者的配合從而實現降低醫院感染發生的目的。在護理人員方面,應時刻注意保持病室清潔,要做到定期消毒、定期通風換氣,同時每周要對病室環境進行一次大清掃及更換被服,并根據實際情況及時更換[3]。在管理方面,應設置專門的污染區、半污染區、清潔區等,同時制定相應的隔離制度并落實到實際工作中,對出現違規操作者做出明確處理。
1.2.4 加強無菌操作管理、合理使用抗生素 醫源性感染是醫院感染的重要組成[4],因此護理人員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程,以防止醫源性感染的發生,如:針對術后醫療垃圾,應確立分類細則,并實施監督各項制度執行情況,有效的約束護理工作,利用制度規范來強化護理管理,從而確保護理人員可以自覺遵守操作規程,進而有效預防醫院感染事件的發生。現今醫院感染多數由抗生素大量使用有關,因此應加強抗生素藥物的使用管理,這就要求護理人員應熟悉各類抗生素藥物的藥理、抗菌譜等,并嚴格遵照醫囑給藥,同時做好抗生素藥物使用登記及藥后反應登記,嚴禁濫用抗生素藥物現象的發生。
1.2.5重視細節管理 細節決定成敗,護理工作是醫療服務的重要組成,加強護理管理應重視細節部分的強化管理,切實落實各項管理規程,具體內容包括:嚴格執行洗手規程;任何操作均應嚴格執行無菌規程,在在日常診療過程中,應堅持做到一人一針一管一帶一消毒,并對可重復使用的器械及物品進行統一消毒嚴格管理及定期細菌培養檢查;對于特殊感染或感染不明者,應予以有效隔離,對易感人群應做好保護措施等。
1.3觀察項目及統計學處理 就兩組患者醫院感染的發生情況進行統計,并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12.6進行處理,檢驗方式采取?字2檢驗,組間比對采取t檢驗,以P<0.05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B組患者其醫院感染發生情況明顯低于A組患者(P<0.05),見表1。
3結論
醫院是患者密集的地方,其各類病原體、病原微生物較多,因此感染發生機率較高。此外,患者機體抵抗能力相對較弱、長期接受侵入性操作、住院治療時間較長、抗生素大量應用等也均會導致醫院感染的發生。醫院感染的發生不僅會延長患者的就診時間加重經濟負擔,還會對患者的預后及醫院的聲譽造成嚴重影響[5]。護理工作是醫院治療、制度的一線實施者,護理環節的好壞決定了患者預后的良好與否。為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生,加強護理管理是必要的,通過完善的管理制度、合理的管理模式切實的落實了護理工作責任,并規范了護理操作流程。此次研究結果顯示,加強護理管理后,加強護理管理后的B組患者,其醫院感染事件的發生機率明顯低于未開展加強護理管理的A組患者(P<0.05)。
綜上,加強護理管理的實施,有效的規范了各項護理操作、增強了護理人員的責任心,在各項護理操作環節均有效的預防了醫院感染的發生。因此,筆者認為,臨床應積極推廣加強護理管理的實施。
參考文獻:
[1]溫泉,李紅霞.強化護理管理對醫院感染控制的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17(19):2319-2321.
[2]蓋秀花.護理管理在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2,27:137-138.
[3]孫國芳,葉蘭英.加強外科護理管理有效預防醫院感染[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17:3667-3668.
[4]蒲麗輝,馮先瓊,林夢,等.護理本科學生醫院感染知識、態度、行為調查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16):11-14.
[5]李夏明,王學艷,畢蓉蓉,等.護理人員在醫院感染控制中的角色與作用[J].中華醫院感染性雜志,2014,16:2477-2479.
編輯/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