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討人性化護理管理對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影響。方法 收集2014年1月~12月我院50例慢性精神分裂癥恢復期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年齡為18~60周歲,平均年齡(36.7±4.8)歲。隨機分為兩組:研究組和對照組,分別接受普通護理和人性化護理。對比研究組和對照組治療前后Morningside康復狀態量表和Krawiecka癥狀量表。結果 研究組和對照組治療前Morningside康復狀態量表及Krawiecka癥狀量表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研究組和對照組治療后社會功能缺陷篩選表、Morningside康復狀態量表及Krawiecka癥狀量表評分結果比較有差異(P<0.05)。結論 本次研究認為人性化護理能夠明顯提高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社會功能,對預防疾病復發,減輕家庭負擔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人性化護理;恢復期;精神分裂癥
精神分裂癥是一組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病,涉及感知覺、思維、情感和行為等多方面的障礙以及精神活動的不協調,具有病程長,反復發作的特點。隨著生物醫學模式的轉變,人性化護理已成為衡量一所醫院醫學文明和現代化一個重要指標[1]。與傳統護理不同,人性化護理更綜合考慮患者的生理、心理、精神等因素。因此本次研究中擬對2014年1月~12月我院50例慢性精神分裂癥恢復期患者實行人性化護理,先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4年1月~12月我院50例慢性精神分裂癥恢復期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年齡為18~60周歲,平均年齡(36.7±4.8)歲。隨機分為兩組:研究組和對照組,分別接受普通護理和人性化護理。研究組平均年齡(36.5±4.2)歲,男性28例,女性22例;對照組平均年齡(34.8±5.7)歲,男性25例,女性25例;兩組人員性別,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入選標準 ①符合CCMD-3(《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的診斷標準[2];②無明顯或嚴重的器質性疾病,如軀體病變、腎臟功能疾病、腦器官病變、濫用藥物或藥物過敏等癥狀;③PANSS(陰性與陽性癥狀量化表)得分<40分。
1.3人性化護理方法 由主治醫生,護士組成康復小組。每周對患者進行康復治療,方法如下:①叮囑家屬在患者病情變化時,主動與醫護人員聯系,及時更改治療方案。②根據患者社會功能,結合患者精神疾病的特點制定適合患者的康復計劃,內容有:講解精神衛生知識、藥物治療方法、長期服用藥物重要性、藥物副反應、培養社會責任感、鍛煉生活能力等等。③采用醫生和患者提問與講授的形式,提出干預措施,改變患者不良行為和習慣。④鼓勵患者參加醫院組織的活動,增加人際交往能力,讓患者樹立信心及責任感。⑤護士對患者進行疾病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⑥針對患者擔心藥物的副作用,護士要向患者詳細講解藥物的目的、療效及副反應,對其進行心理的護理,穩定患者的情緒,使他們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⑦保證病房安靜,讓患者傾聽輕快的歌曲,通過調整呼吸,平緩自己緊張的心理。
1.3評價標準 對比研究組和對照組治療前后Morningside康復狀態量表和Krawiecka癥狀量表。
1.3.1 Morningside康復狀態量 共有5個項目,分值0~8分,總分40分,分數越高表示功能受損越重。
1.3.2 Krawiecka癥狀量表 主要有情感、陽性和陰性因子3個項目組成,分值0~5分,總分15分,分數越高表示癥狀越重。
1.4統計學分析 將資料錄入 Econometrics Views 6.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x±s)描述,使用t檢驗。當P<0.05時,判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研究組和對照組治療前后Morningside康復狀態量表和Krawiecka癥狀量表對比 研究組和對照組治療前Morningside康復狀態量表及Krawiecka癥狀量表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研究組和對照組治療后社會功能缺陷篩選表、Morningside康復狀態量表及Krawiecka癥狀量表評分結果比較有差異(P<0.05),見表1。
3 討論
我們研究發現通過個性化護理,研究組Morningside康復狀態量表及Krawiecka癥狀量表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在個性化護理中,我們為患者提供醫療指導,保證患者用藥的合理,讓患者了解康復中的注意事項。其次幫助患者制定康復措施,通過集體活動、病友交流經驗來鍛煉患者人際交往能力,盡可能恢復患者家庭及社會功能,癥狀得到改善。有學者[3]指出個性化護理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的精神癥狀,多數精神分裂癥患者在經過護理后,能接受家人以及醫護人員的指令和引導,正常表達自身的感受,提高個人生活自理能力[4-5]。此外通過護士耐心和患者的交流,使患者精神上得到安慰,努力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充分利用他人幫助[6-7]。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通過與患者及家屬講解疾病的知識、藥物治療并且與技能訓練相結合,大幅提高患者活動能力、社交及癥狀,對預防疾病復發,減輕家庭負擔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舒良.精神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278-279.
[2]林建榮,關炳波,鄧河晃,等.Krawiecka癥狀量表在342例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應用[J].廣州醫藥,2011,1(2):55-57.
[3]張維熙.流行病學調查常用篩查表[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22-223.
[4]王善澄,石昆,連金法.精神康復綱要[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216-220.
[5]黃芹,溫云輝,李惠仙,等.社區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的意義[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17(1):99-100.
[6]蔣良函,褚愛瓊,陸月梅,等.社會技能訓練對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2013,13(1):64-66.
[7]杜榮榮,徐燕,陳思思,等.心理技能訓練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J].護理與康復,2011,10(12):1023-1025.
編輯/翟辰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