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總結昏迷患者應用口咽通氣管吸痰的護理體會。方法 選取我院收治的昏迷患者13例,對其及你想口咽通氣管吸痰護理,總結護理體會。結果 13例昏迷患者均未因痰液堵塞而發生窒息。結論 昏迷患者采取口腔通氣管進行吸痰可以避免舌后墜,降低腦損害,保持呼吸道通暢,避免腦損害發生,糾正缺氧,控制肺部感染等有效的護理方法。
關鍵詞:昏迷;口咽通氣管吸痰;護理體會
昏迷若不及時處理則缺氧加重,極易發生窒息,呼吸衰竭,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臨床上常用經口鼻吸痰法,但昏迷患者存在著影響經口鼻吸痰效果的不利因素,使經口鼻吸痰缺乏有效性[1]。現對13例昏迷患者使用了口咽通氣管吸痰,在維持有效呼吸,保持呼吸道通暢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男10例,女3例;年齡48~80歲,平均(64.1±5.3)歲。曾行氣管插管術5例,腦血管疾病8例。護理檢查:13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和舌后墜,痰液粘稠,肺部聽診痰鳴音明顯。
1.2方法
1.2.1材料 選用半硬式口咽通氣管,型號為8~11號,一次性吸痰管10~12號,中心負壓吸引裝置1套,膠布或邊帶,一次性手套,生理鹽水,持物鉗。
1.2.2吸痰指征 咳嗽或不咳嗽但可聞痰鳴音,聽診肺部可聞痰鳴音,或心電監護示血氧飽和度下降。
1.2.3護理方法 對昏迷舌后墜痰多者或經口鼻吸痰效果欠佳者,采用經日咽通氣管吸痰。操作要點:①選擇型號適宜的口咽通氣管,避免口咽通氣管太短不能延伸到舌根起不到開放氣道的作用,所以我們使用的型號為8~11號,插入深度為患者從下頜角或鼻翼至耳垂的長度。②將壓舌板從患者臼齒處放入助其張口,然后動作輕柔準確地放入咽管,插管成功安放牙墊后,膠布的中點置于頸后,兩端分別從左右拉向導管處,將口咽通氣管壓住舌面平行送入口腔,當管的前端置于舌根之后時再將口咽管旋轉90°使其卡住固定,注意動作輕柔迅速。③注意吸痰管要正壓進、負壓出,吸痰管旋轉退出,如此反復。④口咽通氣管放置的時間,對昏迷伴有舌后墜患者每天更換1次,意識清醒患者也可吸痰時臨時應用。
2 結果
經采用口咽通氣管搶救吸痰,13例昏迷患者均未因痰液堵塞而發生窒息。呼吸道梗阻癥狀明顯改善、血氧飽和度由原來的90%以下上升到95%以上。
3 護理體會
3.1正確選擇型號,確保氣道通暢。口咽通氣管必須延伸到舌根部才能開放氣道,合適的口咽通氣管末端位于上咽部,將舌根與口咽后壁分開,使下咽部到聲門的氣道通暢。
3.2放置口咽通氣管時注意事項。①去掉假牙;②置管前了解患者生命體征;③患者張口困難,切勿急于強行將口咽管通氣插入或撤出,以免造成患者牙齒松動;④將壓舌板從患者齒處放入助其張口,然后輕柔準確地放入口咽通氣管;⑤若置管失敗,立即重新移動位置,使口咽通氣管遠端達舌根后部。
3.3妥善固定,防止脫落。正確固定口咽通氣管,取膠布或邊帶,將口咽通氣管固定于兩側頰部。遇到患者出汗多或膠布被分泌物污染時,應及時更換膠布或邊帶,重新固定。
3.4氣道濕化。舌后墜患者放置口咽通氣管時間較長,氣道干燥,用浸有藥液的雙層沙布覆蓋于口咽管外口起濕化作用或用霧化吸入法,達到溶解、稀釋痰液和局部殺菌作用。
3.5吸痰時的護理。吸痰前可翻身拍背,拍背時應自下而上,從邊緣到中央,手成中空狀以增加共振力量,使痰松動(腦出血、腦缺血性疾病進展期、肺出血不宜拍背)。吸痰時選用前孔及多側孔的吸痰管,正壓進,負壓出,吸痰動作輕柔,送入吸痰管至后咽時,應選擇患者深吸氣時插入氣道內,深度為15~18cm。將吸痰管遠端反折阻斷負壓,吸痰管到達吸痰部位后放松反折進行吸痰,縮短負壓吸引時間,減輕缺氧,吸痰管由下而上旋轉式吸痰,若痰液在高位時應由上而下吸痰,每次吸痰時間不超過15s,吸痰前后充分吸氧[2]。
3.6口腔護理。昏迷者,口咽通氣管可持續放置于口腔內,但每隔2~3h重新換位置,并每隔4~6h清潔口腔及口咽通氣管1次,防止痰痂堵塞。每天更換口咽通氣管1次。
3.7做好口咽通氣管清潔消毒工作,防止交叉感染。口咽通氣管取出后用食用洗潔精或溫開水洗凈,口咽通氣管內壁用沙布條或棉簽徹底擦凈,消毒滅菌時浸泡至含氯消毒液中15~30min,用清水或蒸餾水沖凈晾干放置患者處備用。
3.8吸痰中注愈的幾個問題
3.8.1經皮血氧飽和度(SpO2)下降問題。吸痰時患者出現發紺、SpO2下降是難免的,但SpO2降至80%以下時,需及時退出吸痰管并加大氧流量或加面罩吸氧,待SpO2上升至90%以上,才再次吸痰。如患者SpO2上升困難或繼續下降,則必須應用簡易呼吸器輔助呼吸,如患者癥狀仍未改善,則需準備行氣管插管機械通氣。
3.8.2胃液反流問題。部分患者胃液分泌過多或消化不良時,吸痰管稍刺激咽喉部即可見大量胃內容物反流,需立即將患者頭偏向一側,吸凈反流的胃內容物,避免胃內容物反流誤吸入肺。昏迷患者鼻飼后30min,才可吸痰,吸痰前將床搖高30°,或吸痰后才鼻飼[3]。
3.8.3黏膜出血問題。反復吸痰后,部分患者可出現痰中帶血或吸出較多鮮紅色血痰,減少或避免損傷氣道黏膜,吸痰負壓調節十分關鍵。每次吸痰前,必須將負壓重新調整在0.02~0.04kPa,在吸痰過程中,痰液不多時,減少吸痰管停留時間,也是避免氣道黏膜損傷的重要環節。做到按需吸痰,不要機械地給患者吸痰,減少不必要刺激和損傷。
3.9口通氣咽管吸痰的優點。口咽通氣管是開放氣道的常用裝置,它由供氣體通過的中空管道、口腔“翼”、牙墊部分和弧型部分組成,外型符合硬顎的輪廓。借助口咽通氣管建立人工氣道吸痰的優點是:①吸痰途徑由鼻腔改為口腔,克服了影響經鼻吸痰效果的因素,減少了吸痰管對鼻黏膜的刺激。鼻腔狹窄嚴重者,經鼻吸痰較困難,而經口腔吸痰者易咬合吸痰管致吸痰失敗。經口咽通氣管內吸痰時仍可繼續給予鼻導管吸氧,同時又可適當調高吸氧流。②吸痰管經口腔插入的深度較經鼻腔吸痰深5~6cm,刺激咳嗽反射的作用較強。患者借助刺激性咳嗽反射容易將氣道深部的痰咳至上呼吸道而利于吸出。③由于吸痰是通過口咽通氣管腔進行的,借助口咽通氣管吸痰是在開放氣道下進行的,保證了吸痰措施及時有效。對于昏迷患者此措施尤為重要。
4 小結
吸痰是護士為患者實施的一項專科技術性較強的護理操作。由于觀察和預防是護理干預的重點,護士能否準確把握吸痰指標,并采取有效的吸痰措施,將直接關系到清理呼吸道無效患者疾病的轉歸。因此,加強專科護士的培養,提高護理人員主動發現問題、應用專科知識與技能獨立解決護理問題的能力非常重要。
參考文獻:
[1]蘇瑞婷,竇萬強.經口咽通氣管吸痰法和經鼻咽吸痰法的護理療效分析[J].當代護士(專科版),2013,6:142-143.
[2]矯秀清.經口咽通氣管吸痰法和經鼻咽吸痰法的護理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5,7:275-275.
[3]任秋瑜.口咽通氣管在昏迷患者吸痰中的效果觀察[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4,8:240-241.
編輯/倪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