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研討2型糖尿病患者運用中醫護理干預的臨床價值。方法 自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1月收集的2型糖尿病病例中選取80例并隨機分組,對照組40例按照常規方法落實各項護理干預,觀察組40例制定中醫護理方案干預,比較兩組的護理實施效果,包括護理滿意度、實施護理前后的血糖指標水平。結果 ①經精心護理,觀察組調查顯示的護理總滿意度高達97.5%,相比對照組的80.0%顯著提高,有統計學意義(P<0.05)。②護理實施前,兩組的HbAlc、FPG等指標水平比較基本相當,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施后,觀察組幾項指標值均顯著下降,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制定中醫護理方案對2型糖尿病患者展開干預,對血糖的控制效果較好,且利于提高護理質量。
關鍵詞:2型糖尿?。恢嗅t護理;臨床價值
糖尿?。―M)是現代社會常見的一種代謝性疾病,發病率隨年齡的增加而直線升高[1]。祖國中醫謂之\"消渴\",認為其發生是因素體陰虛,胃、肺和腎等臟腑失養,外加情志失調、飲食不節和勞逸無度等引起,故中醫護理往往將重點放在調攝情志和膳食上。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80例2型糖尿病資料來源于2013年10月~2015年1月,均與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行的關于糖尿病的判斷標準相吻合[1]。其中男有43例,女有37例,年齡34~72歲,平均(54.2±3.8)歲;病期1~15年,平均(7.2±2.3)年。入選患者均已在知情文件書上簽字。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適合統計。
1.2方法 入院后,向對照組40例患者提供常規基礎護理,包括基礎護理、指導用藥、控制飲食及加強鍛煉等。觀察組40例在上述護理下制定中醫護理方案干預,具體內容如下:
1.2.1情志調攝 糖尿病的病程與療程均較長,患者長期經受病痛折磨,往往易產生抑郁、情緒不暢等心理。護理時,可指導患者靜坐澄明心志,利用移情易性法將對病痛的注意力轉移,從而保持情緒愉悅,積極配合治療。
1.2.2膳食指導 祖國中醫學認為,過食肥甘,易傷及肺腑之陰,故中醫多倡導\"食藥同源\"[2]。針對口渴甚者,可取天花粉、鮮蘆等煎后飲用,針對肥胖甚者,飲食宜盡量清淡,禁止食用肥甘厚味食物;針對排便不暢者,宜指導其攝取富含纖維的蔬菜,如苦瓜、海帶等。
1.2.3辯證施護 該病的發病較隱匿,且遷延反復,嚴重勞損素體與情志。故在臨床護理中,宜融入辯證理念對患者個體進行干預。對燥熱傷肺證者,可在消渴方加減的基礎上煎用麥冬、天冬等代茶飲;對腎陰虧虛證者,可給予六味地黃丸口服,飲食兼用熟地黃和小米;對胃燥津傷證者,中藥選用玉女煎加減方,素日增加南瓜和山藥等食用;對陰陽兩虛證者,可給予匱腎氣丸治療,并增加豆漿和黑芝麻等食用。
1.2.4局部護理 每日給予患者溫水泡腳,并注意觀察其足部皮膚是否有潰瘍現象,對已潰瘍者,可給予三黃(黃芩,黃連和黃柏)泡足[3],每次浸泡約0.5 h,再給予局部紅外線光照,持續15 min。部分潰瘍已進入恢復期者,可給予患者敷貼中藥生肌玉紅膏,以促進創面恢復。
1.2.5其他措施 與患者加強溝通,再由主管醫師、護士長及責任護士等成立中醫查房護理小組,每日按時查房,以隨時掌握患者病情,指導其更好地養生保健和調理情志等。在運動方面,可指導患者加強鍛煉。
1.3評估指標 通過問卷形式調查兩組對護理內容的滿意情況,選項包括滿意、基本滿意和不滿意三項,問卷發放、回收80份,回收率100%。同時測定其護理實施前后的血糖指標,包括空腹血糖值(FPG)、餐后2h血糖值(2hPBG)和糖化血紅蛋白值(HbALc)三項。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處理,由?字2對研究的計數資料做檢驗,[n(%)]顯示組間數據,計量資料由t檢驗和均數±標準差顯示,若P值低于0.05,則可判斷數據存在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護理滿意調查情況 調查顯示,觀察組對護理內容表示滿意或基本滿意者共39例,總滿意度97.5%,顯著比對照組的32例(80.0%)高,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血糖控制情況 護理實施前,兩組的HbAlc、FPG等指標水平比較基本相當,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施后,觀察組幾項指標值均顯著下降,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糖尿病在祖國中醫學中屬于\"消渴\"的范疇,現已是全球流行的第三大慢性病,一旦患病,患者往往需長期接受治療,以免持續高血糖,導致心、腦、腎等重要器官同時受累,引發腦中風、瘡瘍和耳聾等諸癥[4]。
中醫護理具有獨特的理念和服務特色,與醫療機構的護理服務要求相得映彰。近年隨著中醫學的不斷發展及完善,中醫護理的臨床應用也見諸于國內外的各項研究報道中。其將人當成是一個有機整體,認為人與自然界緊密相關,人的喜怒哀樂與疾病、衰老具有密切關系[5]。因此,在對糖尿病患者的護理過程中,應從情志、膳食等各個方面制定措施,并針對素體實際情況靈活地展開護理。通過辯證理念,將患者分成燥熱傷肺、腎陰虧虛、胃燥津傷和陰陽兩虛幾種證型,有針對性的給予患者藥物煎服,再配合局部護理、加強鍛煉等措施干預,以加強對血糖的控制,從而促進患者康復。
研究證明,觀察組經情志調攝、膳食指導、辯證施護及強化鍛煉等中醫護理后,其干預效果明顯得到了提高,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各項血糖指標值改善更明顯,而且護理總滿意度高達97.5%,與上述文獻結果基本相符[1,4,5]。由此我們總結得出,對2型糖尿病患者實施中醫護理方案干預是理想可行的,不但有利于加強對血糖水平的控制,而且保證了護理工作質量。
參考文獻:
[1]李建國,祁小蘭.淺談中醫護理在社區糖尿病服務中的應用[J].內蒙古中醫藥,2015,6(6):145-146.
[2]余詠梅.中醫護理對社區糖尿病患者干預的效果探討[J].中國醫藥導報,2011,8(32):123-124.
[3]馮艷敏.糖尿病的中醫護理[J].河北中醫,2010,32(3):448-449.
[4]張春艷.糖尿病患者中醫護理臨床療效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13,24(10):2534.
[5]張元元.糖尿病的中醫護理分析[J].醫學信息,2015,28(32):244-245.
編輯/孫杰